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

荆山国哥


汉武帝刘彻和光武帝刘秀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两人虽然都是汉朝的皇帝,但却生活在不同时期,一个是西汉的皇帝,一个是东汉的皇帝,那么,这两位皇帝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当初,汉高祖刘邦在秦末纷争中尤其是在与项羽的争夺战中最终笑到了最后,建立了刘汉王朝。但刘邦怎么也没有想到,将汉王朝截为两段的不是他死前忌惮的吕雉,而是另一个女子,即王政君。王政君的历史功绩这里暂且不提,只说另一桩事,那就是权倾朝野的王氏外戚。

汉王朝的外戚干政在王政君时期尤为严重,正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在后来篡夺了汉室江山。好在王莽篡夺的并不彻底,汉王朝死而复生,仍旧是刘邦的后代重新夺回了皇权,将汉王朝的国祚给续上了。

这个重新立国的皇帝就是光武帝刘秀,人们提起刘秀,大部分会冠以“位面之子”的称呼,因其太过幸运。草根出身的刘秀能在那样一个年代抓住机会,成为改变汉朝历史的皇帝,这样的幸运其实想来也并不能单纯靠运气,能成为真正的中兴之主自然有他自身的原因。

因其在后世被称为光武帝,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代表的是他是光复汉武帝的人,这种说法就很有点硬扯上关系的意思了,刘秀被称为光武帝,只是因为“光”和“武”是他的谥号。

周朝开始出现谥号开始,皇帝以及诸侯王们在死后就被加上谥号,然后用谥号来称呼这个人,比如周幽王、周平王、齐桓公、晋文公等等,虽然秦始皇一度废止了谥号,但汉朝时期又重新开始定谥号。

刘秀死后,其子汉明帝刘庄为父亲定的谥号是“光”和“武”,这两个谥号能很好的概括刘秀,即“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所以和汉武帝没有关系,当然汉武帝的谥号也是“武”,但这两个“武”也并非一个意思,汉武帝的谥号“武”更多的是取“威强睿德曰武”之意。

那么,刘秀是不是汉武帝的后代呢?也不是。实际上刘秀和汉武帝刘彻都是汉景帝的后代。汉景帝刘启有14个孩子,栗姬生了三个儿子;程姬生了三个儿子;贾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唐姬生了一个儿子;王娡生了一个儿子,王皃姁生了四个儿子。

我们知道,王娡的儿子就是刘彻,而唐姬生的儿子就是刘秀的五世祖刘发。刘彻能继位其实也靠了很大的幸运,因为原本太子是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但是栗姬因为不愿意和馆陶公主结亲,而生生将儿子从太子之位上拉了下来。

当时馆陶公主就是想让自己的女儿陈氏做皇后,既然刘荣不能娶陈氏,那就换太子,她和王娡达成同盟,联合起来让刘启废了太子刘荣,而让年仅七岁的刘彻登上了太子之位。刘彻被封为胶东王之前,刘发就已经被封为长沙王。

不过因为唐姬的存在感比较弱,并不得刘启的宠爱,连带着刘发也不怎么被刘启喜欢,所以这个长沙国的地盘也是很小,比之其他的皇子,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好在刘发在刘启去世之前又为自己的长沙国争取了三郡。刘发有十六个儿子,刘发去世之后,其长子刘庸成为长沙王。

但这种情况很快改变,就在刘庸当上长沙王大约两年后,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也就是说,诸侯王将土地再分封下去,分给子弟,这就导致地盘越分越小。

比如刘庸本来拥有完整的长沙国,但是推恩令一实行,他就要将自己的弟弟们都分封出去,也就是将长沙国的土地分成很多份,给他们,让他们成为列侯。

刘秀的四世祖刘买也就是刘庸的十三弟,被封为舂陵节侯,也有了自己的土地,等到刘买有了儿子,再将自己的地盘分封出去,这样土地越来越少,时间一长,后代就啥都没有了,还能在官场上混个小官已经是不错了,别的是不能奢望了。

再加上西汉末年动乱不止,所以西汉末期,原先的那些诸侯王的后代们大部分都已经是普通老百姓,对汉王室构不成任何威胁了。光武帝的父亲刘钦只是个小县令,但因为他去世的早,刘秀九岁就成了孤儿,真正成了啥也没有的普通百姓。

长大后成了一个庄稼汉,终日与庄稼打交道,但毕竟也是汉室血脉,虽然这血脉传到刘秀已经极为淡泊,但骨子里的那种不甘于人后、舍我其谁的种子还在,所以才会在后来起兵,然后成为东汉的建立者。


尚宫女史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则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两人的称号很像,仅一字之差。那么刘彻和刘秀两人是什么关系,刘秀会不会是刘彻的后代?

刘秀并不是刘彻的后代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而汉光武帝刘秀是通过推翻王莽政权成为东汉开国皇帝的。

虽然刘彻和刘秀两人分属不同的朝代,但他们之间确实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

当然仅以"都是刘邦的后人"来回答该问题,显然是有些敷衍了,那么他俩之间更具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刘彻和刘秀最近一代的共同祖先是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是景帝刘启的第十子,而光武帝刘秀则是景帝刘启第六子、长沙王刘发的五世孙。

这样看来刘秀也是汉代皇族中人,那为什么他在当皇帝前那么落魄?

这得从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说起。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的势力,采取了祖父偃的建议,允许各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多位儿子继承,这便是推恩令的措施。

推恩令不仅一改过去诸侯国封地由长子继承的做法,更是有效的分化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正是因为推恩令的缘故,长沙王刘发的封地经过几代的分承后,刘秀的父亲刘钦只是当上县令这样的小官。而且刘钦去世时,刘秀才九岁大,这就不难理解刘秀当时为什么会落魄。

上文便是刘彻与刘秀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见他们都是汉景帝刘启的后人,但刘秀并不是刘彻的后代,而是刘彻六哥刘发的后代。


历史守望者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父亲是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41年登基为帝,统治汉朝长达半个世纪。汉武帝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军事上他审时度势,先稳定后方,再对匈奴用兵。平定闽越之乱后,收回河套地区更夺取河西走廊。在汉武帝统治期间,汉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不仅捍卫了边境,更拓宽了中国的疆域。单凭这一点,他也对得起自己“武帝”的称号。


汉光武帝,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于公元25年登基为帝,在位33年。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一位极为传奇的皇帝,文治武功皆属赫赫,又身兼开国之君,中兴之君两重身份。在统治期间,不仅注重民生,同时也注重文化,兴建太学,传授儒术,对于新莽王朝时拒不出仕的贤世名人,更是大加表彰。毛泽东曾评价他是“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



至于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的关系呢。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第十子、长沙王刘发是汉景帝第六子,而汉光武帝刘秀直系祖先是刘发,所以说刘秀祖上是汉景帝之后。不过由于“推恩令”的缘故,刘秀的父亲也仅仅担任了县令这样一个很微小的官职。其父亲去世后,刘秀便沦为孤儿,身份几乎犹如平民。但是刘秀还是有着汉室宗亲的血脉的。

综上所述,汉光武帝刘秀并非汉武帝的后人。但是他们还是有些关系的,因为刘秀是汉武帝哥哥刘发的后人。


透明的天空0228


首先介绍一下刘秀,汉刘邦的九世孙,这是实打实的,不像刘备有争议的。但是呢,因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所以到了刘秀这一代就和后来的刘备身世差不多了,也就是刘秀他爸也只能当当县令了。(刘备是他爷爷当过县令)

但是刘秀和汉武帝的血缘距离还是挺近的,毕竟是刘邦的九世孙,汉武帝刘彻是刘邦第四代孙。刘秀是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一脉,汉景帝也就是汉武帝的父亲,所以刘秀是汉武帝兄弟的一脉。虽然不算是汉武帝的后代,但是是他爸爸的后代,哈哈。

所以刘秀往上数五代就叫刘彻一声太太太太太爷爷吧,哈哈哈哈哈。这代数不是差很远是可以认证,不像现在很多姓氏都喊着是某某某的二十几世孙,或者多少的,那么久远的谁考证得了还不是嘴上说说。就像刘备差着那么远,好在是皇帝亲口叫了他一声刘皇叔要不然谁认他中山靖王之后谁谁谁的玄孙呢!

然后呢,刘彻和刘秀帝号都有一个武字,都是为了赞扬他们的功绩,两人文治武功,尤其军事上都取得重大成就。所以这一点他们是很相向的,可能是有点基因吧。


木铎人


首先回答“不是”。

汉武帝是千古一帝,光武帝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们的谥号只是一字区别,让人傻傻分不清。

汉武帝是西汉的第五任皇帝,本名刘彻。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是西汉景帝的儿子——也就是汉武帝的兄弟,长沙王刘发的后代。刘秀说是刘邦的后代更准确一些。


刘邦到刘秀的世系如下: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候(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令(刘钦)→汉光武帝(刘秀)。


按道理都是帝王后代,怎么到刘秀时候家境就没落了呢?这要与长沙刘氏始祖刘发的地位与汉武帝颁行推恩令有很大关系。

刘发母亲为唐姬,她原是景帝宠姬程姬身边的丫环,结果程姬来月事,又想讨得景帝欢心,就把贴身侍女唐姬打扮一番侍候景帝,结果就中奖了。这个典故被后世成为“程姬之疾”。后来唐姬生下了一个儿子,景帝取名叫刘发。

可见母亲地位卑微,他的地位也高不到哪里去。由于不为父皇和各位王兄宠爱,再加上封在偏远的长沙,所以终生都郁郁不得志。

还好,刘发子孙众多,见于史书记载的儿子就有十六个,除嫡长子刘庸被立为王太子,后来世袭长沙王爵位外,其余的十五个儿子均被依例封为列侯。刘秀高祖刘买即为刘发十三子。汉武帝封刘买为舂陵侯(在今湖南省宁远县柏家坪镇)。

所以这一派的后裔人数众多,形成历史上的长沙刘氏。后又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南派为留居长沙国者,如今日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北部等地区刘氏;北派后来演变为东汉皇族,主要分布在汉代南阳郡,即河南、河北一带。刘秀就属于北派。


刘买的儿子刘熊渠继承舂陵侯之位,刘熊渠是更始帝刘玄的曾祖父;另一个儿子郁林太守刘外就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曾祖父。

我们看刘秀的族系图,见上面。一代代传下来,官越来越小,到了刘秀父亲更不行了。这就与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有关系。

推恩令目的很简单,就是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减少诸侯的封地。使他们无法和中央对抗,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就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成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分割王国部分土地,列侯归郡统辖,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地位相当于县。

想想,刘秀的高祖刘买已经封为舂陵侯,管辖面积也不过相当于县,再传几代,和平头百姓没有啥区别了。到了刘秀,只是空有汉室宗亲名号,其实也就是一介布衣。

当然刘秀不愧为刘家子孙,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在他手中重兴刘氏,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历史逸事


汉武帝刘彻,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有着遥远的血缘关系。但刘秀并不是刘彻的后代。

刘秀的先祖是长沙王刘发,刘发是汉景帝的儿子。刘彻也是汉景帝的儿子。也就是说,刘发与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刘发的儿子叫刘买,被封为舂陵节候;刘买的儿子刘外,被封为郁林太守;刘外的儿子刘回,被封为巨鹿都尉;刘回的儿子刘钦,做过南顿令。而刘秀,就是刘钦的儿子,出身平民。

为什么皇帝的五代孙已经成为平民?因为即使皇家,这血缘也已经太过遥远,几乎算不上亲戚了。

你要说刘彻和刘秀有没有关系?有,五代以前是兄弟。


栖鸿看红楼


开国领袖在《沁园春·雪》中写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汉武就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

十六岁登基,建立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开疆拓土,击溃匈奴帝国、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

光武帝刘秀:

王莽篡权后,西汉灭亡,刘秀以皇族身份起兵,经过12年的战争,消灭了更始政权,赤眉军,及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东汉政权,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8世共14帝,享国195五年,都洛阳。

刘秀在位33年,政治上改革官制,文化上大兴儒学、中国四大发明大东汉时期出现一半,蔡伦发明并逐渐完善了造纸术,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刘有还推崇气节,善待功臣,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佛教也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所以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时至今日,汉朝的历史影响依然停留在无数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和生活中。对于楚汉相争项羽乌江自刎,霍去病封狼居胥,苏武牧羊,王昭君出塞和亲、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都了然于胸。

汉武帝是西汉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皇帝,那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汉武帝刘彻、长沙定王刘发、中山靖王刘胜都是汉景帝之子,而刘秀的直系祖先就是刘发,刘备的直系祖先就是刘胜。

刘发、为胜身为汉景帝之子,以皇子的身份分封为王。因为汉武帝刘彻实行的“推恩令”原因,从而开始一代一代的爵位递降,到了刘秀(刘备)时,几乎犹如布衣,但还是有着皇室身份。

所以从宗法上,光武帝刘秀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后代,血缘上不是。


美丽青春您真痘


汉武帝是西汉的一个重要的皇帝,他雄才大略、开疆扩土,对版图的奠定做出很大的功效,在政绩上亦有很高的成就,他和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在古代皇帝中,汉武帝亦是重要的一位。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在政治上改革官制,文化上大兴儒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同时他也是善待功臣的一个著名皇帝,故而东汉光武帝,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开国皇帝。

汉武帝是西汉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皇帝,那他们是什么关系?刘秀是汉武帝的后代吗?

刘秀并非汉武帝的后人,不过他们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而刘秀、东汉皇帝的直系祖先是刘发。刘发是汉景帝的第六子。

刘发身为汉景帝之子,以皇子的身份封为长沙王。因为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推恩令原因,从而开始一代一代的爵位递降,到了刘秀父亲那辈时,已经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官了,不过还是有着皇室身份的。

刘秀的直系祖先刘发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也是汉景帝之子,所以刘秀并非汉武帝的后人,但是他们还是有些关系的,因为刘秀是汉武帝兄弟刘发的后人。

汉景帝的儿子颇多,不仅汉武帝是皇帝,刘发的后人刘秀建立东汉登基为帝。

汉景帝还有一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他的后人也出了皇帝,刘胜同样因为推恩令的原因,他后人爵位也一代一代的递降,他的后人刘备虽然犹如布衣,同样还有皇室的身份,后来刘备经过努力,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登基为帝。


中孚鉴


先来讲讲汉武帝刘彻和汉光武帝刘秀二者为何得“武”谥号?

记得初中学习历史的时候,对刘秀的“光武帝”帝号的理解是“光复汉武帝”基业,所以才会被称为“光武帝”的。

从《谥法解》的方面来解释的话:

光——

“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这与刘秀的功绩和个人品格是相符合的,在政治上刘秀平定动乱,光复汉朝,励精图治,恢复经济、优待功臣,在文化上,他兴儒学以“仁”待人,他的时代被后世盛赞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武——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

汉光武帝刘秀的“武“主要表现在“克定祸乱”的平定战乱,克定天下上面;而汉武帝刘彻的“武”主要体现在“威强睿德”、“威强恢远”和“辟土斥境”等开疆辟土,驱除外患上面。

那么两位“武帝”是什么关系呢?

先来讲个汉武帝老爸汉景帝刘启的小故事,众所周知汉景帝是个比较好色的君王,其姐馆陶公主经常给他物色侍妾,不知道其宠妾程姬是不是馆陶公主物色的。在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准备召程姬侍寝,此时程姬因月事不能侍寝,又不想失去太子爷的恩宠,于是就李代桃僵,将自己的侍女唐儿打扮好,送给汉景帝进行侍寝,春风一度生下了

第六子刘发。

由于唐儿出身卑微,一点不受宠,母卑则子亦卑,刘发也备受冷落,刘发被封在湿贫的地方为长沙王。正式阴差阳错的临幸,让汉王朝有延续了近两百年。

根据《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记载——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可见刘发的次子刘买被汉武帝封在零陵郡泠道县的舂陵乡(在今湖南省宁远县柏家坪镇)为舂陵侯;舂陵侯的爵位由其长子刘熊渠继承,次子刘外担任郁林太守;刘外之子刘回担任巨鹿都尉,刘回则生有刘钦、刘良、刘歙三子,其中刘钦之三子为刘秀。

汉武帝刘彻是刘启的第十子,刘发的弟弟,刘秀在西汉不过是个旁系宗室,根据“推恩令”的原则,刘秀父亲刘钦只不过是南顿县令,其叔父刘良也只是萧县的县令,不过这些汉室的宗亲还是能领到朝廷分发的微薄禄米,生活也算得上无忧。

等到王莽篡汉,这些个南阳宗室一下子从皇室米虫变成了一介布衣平民,刘秀年轻的时候也比较善事陇亩,其兄长刘縯经常取笑他,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

不过后来跟随兄长起兵反莽,打着的口号“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光武帝刘秀绝对是一个厉害指挥的的人物。经过二十多年的南征北战,刘秀平定天下,恢复汉室。

如果非要定义汉武帝刘彻和光武帝刘秀的关系的话,那就是都是刘邦的后裔。

刘秀其实任汉武帝的玄孙汉元帝为父,其关系又进一步了

作为汉皇室的旁系,打着中兴汉室的旗帜,却无承继皇位的名分,为了让自己能“名正言顺”,刘秀将问题抛给大臣讨论,君臣商讨下来,最终下诏——

“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从之。是时宗庙未备,自元帝以上,祭于洛阳高庙,成帝以下,祠于长安高庙,其南顿四世,随所在而祭焉。”

刘希最终尊汉宣帝为祖父,汉元帝为父亲,汉宣帝为汉武帝的曾孙,那么这么算来刘秀在法统上就是汉武帝的来孙。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


最爱肉丸子先生


当然不是了,他们都是汉景帝的后代。光武帝的先祖是长沙王刘发。当年,景帝要求妃子侍寝,这个妃子不巧身体不适,就安排自己的奴婢去侍寝,结果这个奴婢怀孕了,生下了刘发,后来被封为长沙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