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人事變動“後遺症”仍在 浙商基金連虧兩年

中國網財經3月25日訊(記者 常實 張明江)上市公司2019年年報進入密集披露期,多家基金公司2019年經營業績也隨之曝光。截至目前,已有11家公募基金公司2019年業績出路,其中9家實現盈利,2家淨利潤虧損。浙商基金就是這兩家虧損基金公司之一,2019年也是浙商基金連續第二年淨利潤虧損。

2019年浙商基金虧損超1000萬元

2019年權益類基金整體均取得不錯的收益,超額收益明顯。在基金賺錢效應明顯增強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基金公司也實現淨利潤增長,其中大型基金公司淨利潤增長明顯,也有中小基金公司成功扭虧,但依然有基金公司深陷虧損泥潭。

浙商基金是目前僅有的兩家2019年淨利潤虧損的基金公司之一。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9年浙商基金實現營業收入1168.66萬元,淨利潤為-1066.75萬元,公司總資產26954.70萬元,淨資產9342.38萬元。

數據顯示,浙商基金已經連續兩個年度虧損。2018年中報顯示浙商基金淨利潤虧損1097.72萬元,2018年年報顯示浙商基金淨利潤虧損2134.75萬元。2019年中報顯示浙商基金淨利潤虧損953.16萬元。在基金賺錢效應明顯增強的大背景下,浙商基金雖然未能扭虧,但虧損幅度明顯下降。

浙商基金淨利虧損減速同樣源於權益類產品規模增加。數據顯示,2019年浙商基金共有9只新基金髮行成立,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兩隻、增強指數基金1只,另有1只混合型基金轉型為增強指數基金。其中新成立的三隻偏股混合型基金合計首募規模11.79億元。

另據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浙商基金旗下普通股票型基金份額較前一年增加5.78億份,混合型基金規模較前一年份額增加18.06億份。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末,浙商基金總管理規模265.67億元,在140家基金公司中排名69位,管理規模排在中游。但2017年1季度時浙商基金總管理規模曾超600億元,前任總經理離職後浙商基金管理規模一落千丈,公司業績也由贏轉虧。

股權變更、人事變動拖累浙商基金

2015年後,基金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在不具備強大投研實力的背景下,依靠機構委外資金做大公司管理規模成為一條捷徑。

浙商基金成立於2010年10月,和眾多銀證保系基金一樣,浙商基金也是含著“金湯匙”誕生的,股東包括浙商證券、通聯資本、養生堂和浙大網新集團,但浙商基金成立前五年也如其他“80後”基金公司一樣並未取得太大的成功,直至2015年。

2015年3月,公募基金行業“泰山北斗”、原博時基金總經理肖風加入浙商基金,同年8月,原博時基金副總經理、機構業務董事總經理李志惠加入浙商基金任職總經理。有了肖風這個大“IP”和深耕機構業務多年的李志惠加盟,浙商基金管理規模迎來大發展,管理規模從2015年末的22.19億元,至2016年末管理規模已增至106.56億元,一年之內管理規模增長近5倍;至2017年6月末管理規模再次迅猛增至577.52億元,半年時間規模再度增長5倍。短短一年半時間,浙商基金管理規模激增26倍之多。和其他基金公司相似,浙商基金規模躥升也要歸功於貨幣基金規模迅速增長。

但2017年10月28日,浙商基金髮布公告,總經理李志惠離職,副總經理聶挺進接任總經理一職。兩天後,浙商基金再次發出公告,管理著旗下11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呂文曄離職,將帥相繼出走,也成了一個分水嶺,浙商基金管理規模在此後數年間也一蹶不振。

一位基金業內人士表示,人事變動只是表層原因,股權變更引起管理層人事變動或許是規模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

證監會公開信息顯示,浙商基金成立之初共有4位股東,分別為浙商證券、浙江浙大網新集團、通聯資本以及養生堂,均持有浙商基金25%的股份。然而2014年8月14日,浙商證券和養生堂捆綁轉讓浙商基金50%股權,通聯資本終以4.14億競得浙商基金50%股權,此次拍賣後通聯資本最終持有浙商基金75%的股權。不過,此次股權變更在之後的5年裡卻一直未落地。

2020年1月22日,證監會官網發佈關於核准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變更股權的批覆。批覆顯示,核准浙江浙大網新集團有限公司、通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將所持公司全部股權合計50%轉讓給民生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轉讓完成後,浙商基金股權結構為:浙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養生堂有限公司分別出資7500萬元,出資佔比均為25%;民生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出資15000萬元,佔比50%。此次股權變更完成後,浙商基金將成為“保險系”公募基金公司的新成員。

與頭部基金公司相比,浙商基金等眾多中小基金公司和新基金公司依賴機構委外資金迅速做大規模,但隨著機構資金偏好轉變和流行的新規施行,機構資金輾轉騰挪造成了眾多中小基金公司規模大起大落。

而2018年後,公募基金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渠道尤其是銀行門檻不斷增高,渠道在推薦新基金時更加青睞明星基金經理、優秀的過往業績、清晰的品牌辨識度,還有部分公募基金大佬離職創業成立的新基金也公司也因“流量明星”效應迅速做大了規模和影響力,而這卻成為很多中小基金公司翻不過去的一道“高牆”。

此外,相比頭部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產品線過於單一,公司支柱產品規模出現滑坡,此類基金公司必然掙扎與盈虧平衡線之間。

本文源自中國網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