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批判性思维”有助自己成长,但无需去“批判”任何人事物


人要有“批判性思维”有助自己成长,但无需去“批判”任何人事物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社会的公正被废弃了,才会提倡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会产生虚伪巧诈。家庭有纠纷,才有所谓的孝子慈父;国家陷于昏乱,才会出现忠臣。

老子的思想言论,是把自己从社会中“孤立”起来,站在“出世”状态之中,指明社会人群一切生存出发点,并没有看清人事物发展的起源。用个人的规则规定社会人群的生存动态,必然会让人失去看清自己的本性,也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事物发展错综复杂,导致人人自危。古代国家发生混乱时,必有不怕死的忠臣站在公平正义一方,来维持社会文明继续向前发展。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人们自己提倡什么,就是给自己带了一个“帽子”,这个“帽子”的作用,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搞出来的虚设,那么用“名”来不断扩张自己的欲望,当有人听从认可自己“名”时,生存在“名存实亡”规则下的人们,必然会学着带有“名”的利益可图去做人做事。慢慢,人们都学会了用“名”来达到自己目的,自然社会发展就没有公正性。

“无”为万物的本源,“有”为万物的根源,“本”与“根”是不同的概念,本是万物初始的真象,根是万物发展的原因。我们都说要寻根,而是要找到最初自己从哪里来的真象。如果自认为是从母亲的肚子里来,只是看到肉体生命的发生点。

人类文明发展在时代下是有局限性的,也可以说我们被自用“名”来掩盖真象的人骗了。那么,他不是“真骗”你,因为这些有“名”的人认知是在条条框框下产生的,他把假象当成了真象,所以“假骗”也成为了事实。

这个时代,如果人不提升自己的认知,学会看清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看到实实在在的本质,生活就会感到越来越艰难。天道有自然发展规律性,这不是人为能力与意志力可以改变的。

天道无亲,常于善人。

意为上天不分亲疏,但它会特别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放到国家发展的规律性,特别在经济发展体系中,东方与西方文明发生重大冲突。本质原因,我们中国人几千来在发展中只属于自保,从未侵略过任何国家人民生命安全。特别在当下,我们国家不但自己强大起来,还自愿承担国际问题 ,让人类生存命运达到真正“以人为本”的和谐共处。

自愿担负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博大”的精神文明,用我们中国文化来说是老子《道德经》的回归生命本源,用基督文化来说是耶稣《圣经》的神性自照,用佛教文化来说是释迦摩尼《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这三种文化皆是“博爱”精神文明的发展要素,“神即是道,道法如来,自然而成”。

当国与国之间发展和谐共处了,自然细化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天下分久必合”,合而不同,自为人类生存下一个发展点。回到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社会公正被废弃了,本质原因是早期历史存在问题,以几千年帝制文明家天下的情怀,在那个时候,人们在求生存上,自然需要“帝王”制度,老百姓才有活路。

“帝王”制度来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在农业文明发展体系中,“体力劳动者”是一个家庭生存的重要人物,那么男性与女性明显就有很大的区别。以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就越来越强,自然女性地位就很薄弱。

人要有“批判性思维”有助自己成长,但无需去“批判”任何人事物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仁义是儒家提出的思想,“君王帝制”发展还属于时常发生战乱时期,那时人性的残忍暴戾是主观规律性,还是以自保生存为前提,更甚者为有“名”利益者,贪欲者生发出来的人性。用“名”构架的剥削与统治,同时也是“思想”产物的局限性。

孔子可以说是一位了不起的“博爱”之人,一生游历各国寻求发展,我们可以说他身上有担当者的风范,愿意为国家与百姓出一份微薄的力量,政治与经济这样的官职他都做过。但他的思想是从人性光辉点出发,当官与富人要为老百姓多着想,但恰恰他的思想阻碍了用“名”者的利益与贪欲,自然不得人家重用。

不得重用,唯有弃官从文去追求他自己人生的理想,提出“仁义”是他要求自己的做人做事的风范,追随的弟子也越来越多,多受他影响来要求自己。所以后人把他的思想作为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要论,传承至今。

孔子能做到“仁义之士”不代表人人都能做到,对那些用“名”的利益者与贪欲者更是不可能。在孔子提出“仁义”这样的思想时,老子对他是有批判的,可是没办法,一个人的修学悟性不同,能领悟多少,才能做到。

老子说,大道废,才有仁义,是遵循自然规律性,看到万物本源的状态,而孔子是遵循人类发展规律性,看到人性点的状态。一个看得是海,一个看得是河,两位先生是不同的认知,自然思想言论不同。在《大学中庸》书中,孔子明显提出的思想言论慢慢接近了老子的思想。“唯有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天下至圣是内圣外王的个体时代发展的要领,“内圣”是内在提升人格修养的要领,智者为圣。“外王”是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不局限于一个行业,而是各个领域都会有“王者”。所以孔子在五十岁知天命,以修学易学易理来通达自己的人生。

我们不能说老子与孔子谁的思想更加高明,只能论为人的天赋与悟性不同,在影响中国文明几千年发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修远领悟来说,这个时代,人们修学的观念要更接近老子的思想,我们才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人要有“批判性思维”有助自己成长,但无需去“批判”任何人事物

智慧出,有大伪

当人提出以“智慧”为“名”时,自然他内在会缺失智慧的习性,原因在于,他自己缺少,就会提出“智慧”这个名号,来彰显自己是个有智慧的人。所以,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当人人都提倡“智慧名”时,人人都不在认真做自己,而追逐于“名号”。慢慢人的虚伪巧诈就来了,还会到处宣扬自己的学识,告诉别人你不成功就是因为你没有智慧。“有名无实”就是这样得来的,要“名”就会虚,就没有真才实学。而往往人性的弱点就是看到“名”才觉得对方厉害,才觉得对方是个高人,自己一定要跟随高人的脚步,有求成功。

人要有“智慧”是肯定的,因为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做好自己,才能做好份内的事,我们不要执着于有名,甘愿做一个无名有实的人,脚踏实地往前走,这是“返璞归真”的自然性。释迦摩尼说,世上有智慧的人不多,原因“智慧”是从心性出发,是内在生发出来的某种见地,是观察外在人事物发展规律性与内观自己的一种探索。掌握世间的真理,把真理用于生活实践中,做到通达真知的行为,视为智慧。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善于理财这件事:

中国文化属性是把生活多余的钱财去帮助穷苦人群,让对方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不是单单把钱给予对方。通过一种布施的方法让对方脱离物质贫困,同时还能为他人与社会贡献价值。这个价值可以是一种思想,也可以是一种善举行为,至于你帮助的人感不感恩你,那是他的事,只要你有那份心,必得钱财,必得福报。

中国有句古话,“良田千亩,不如福田一亩”。福田指人的心性,一个人要想有福报,要不断种下福报的种子,有钱多布施,有力多出力,有文化多出文化的力量,让大众都受益,自己的福报才会越来越大,那么自然有财富“承载力”,这种福报也是我们天天说的“德行深厚”。

西方文化属性是把生活多余的钱财去放贷,买理财保险或者投资某个项目,用放贷的方式获取利息视为理财,用项目作为赚钱的工具,但这两者都具有风险性。具有风险性的投资理财是“放贷人与投资人”本该承担的风险,所以在犹太民族的传承里,自有“放贷与投资”的财富规则,但犹太人也自愿担风险。本质是犹太人从小要学习《塔木德》的文化,“拥有财富并享受财富是件荣耀的事,但比起拿钱去帮助别人,我们会觉得帮助别人更有意义”,这才是犹太人致富的秘密。

犹太民族的财富成功来自他们从小信仰《塔木德》的文化,这种文化也传承了上千年,而且他们对金钱的认知可以说比我们中国人更完善些。修远这样说有道理的,首先,我们来看“塔木德”这三字,“塔”,宝塔的塔型是不是金字塔的财富定律。“木”代表生长的含义,小树要深根成长才能成为大树,这跟我们人要提升认知是一个意思。“德”跟我们老子“道德经”里面的德所表达含义是相同的,

犹太人认为,要想自己的财富一直属于屹立不倒的局面,那么一定要学会花钱,把“金钱”价值有效发挥,财富才有可能属于增长与保持平衡的状态。

人要有“批判性思维”有助自己成长,但无需去“批判”任何人事物

修远只看《塔木德》一小部分的翻译,其实塔木德的文化用汉字翻译过来要比我们中国《道德经》字数要多几倍。也可以说《塔木德》是犹太人的《道德经》,犹太人就是用了这本书的文化创造几个世纪的财富神话。

回看当下,我们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在“放贷与投资”这一块,冲突性太大,导致金融混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我们传统文化思想留根。在个人之间借贷上是属于人情,要借的钱肯定要还,如有不还真是让人情处于苦寒之中,对于借贷人来说也是失去做人信用的问题。那么,升华到“商业借贷”那就是属于投资性借贷风险,这个风险有谁来承担?在目前中国金融借贷体系中,“商业借贷方”是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因为“借钱就要还”文化属性在定格着,说得直白点,我们本想学习西方资本文化来创造经济体,但是我们并没完全学会西方资本文化,可我们也没有学好自己的本土文化。自然文化属性相对立就产生,冲突性就越来越大。所以,西方资本文化并不适合我们中国金融经济体发展,我们必须创造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塔木德》的财富文化是自愿承担风险,也可以说明“借贷的钱”人家有准备收不回来,也不会强收或者暴力催款的事,人家有自担风险的能力与观念。而把这种金融模式用到我们中国,却有那么多的问题。吃了人家果,不学人家如何种植果树的方法,这是本末倒置的思想,说的在明白点,用强盗思维逻辑来达到风险转移,这才是发生问题的根本。

眼观全世界人,都在羡慕犹太人的财富成功,人家有传承上千年文化的根基在那里,我们中国有没有?当然有,《道德经》就是中国人的《塔木德》,问题是,我们学了没有?学会了没有?愿意学吗?

都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可我们的祖先早就把智慧告诉了我们,我们不相信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愿意以身作则去学用,不认可自己国家的文化,请问,“财富成功”从哪里来?吃人家的果,必要学习人家种植果树的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原因。

人要有“批判性思维”有助自己成长,但无需去“批判”任何人事物

六亲不和,有孝慈

在中国人情社会中,“六亲不和”是常见的事,我们一直用子女要“孝顺”父母长辈,父母要“慈爱”保护子女的观念传承着,这在我们中国来说是优良传统,也可以说是做人善举行为,“百善孝为先”是衡量一个人善不善的标准。

可当下为何越来越多的“六亲不和”发生了?家庭纠纷日益严重,甚至还有的打上了官司。本质原因,父母的传承就有了问题 ,多子女家庭,在农村来说,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一个家庭有多个儿子来说还好,有些家庭只有一个儿子就发生过度爱护的行为,把儿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想要让他孝顺你不太可能。有些父母很有意思,看自己疼爱如命的儿子不孝顺自己,思想又发生改变了,养儿不如养女。于是又一个世俗观念形成,要生就生女儿,生儿子都是讨债的。

老子讲得“六亲不和”是指父母与子女、兄弟或者姐妹、夫妇的关系不和谐。父母对待子与女的生养态度不同,必然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兄弟姐妹关系都不和谐,那么成人结婚后的夫妻关系也会发生不和谐。

修远的母亲一直说,种什种子得什么果,作为父母一定要对待子与女同样的生养态度,一旦失去偏执,不被疼爱的孩子从小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里,兄弟姐妹哪来的和谐。所以修远的母亲对待我们兄妹三个是一视同仁的,从不偏袒哪一个,也不会觉得女孩不如男孩。自然我们三兄妹对待孝养父母都没有谁多付出谁少付出的问题,过年回家就是一团和气,各有各的家,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每个子女成人谈恋爱结婚,各自组成了小家庭,不同父母的教育会让子女在成人以后都会受点影响,所以很多夫妻不和谐,问题都发生在原生家庭没有脱离出来,对方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对方的行为,让夫妻关系从原本的情感越来越陌生,在“物质文明”社会体系中,发生的矛盾会更大,金钱成了现在婚姻的桥梁与横梁。

人要有“批判性思维”有助自己成长,但无需去“批判”任何人事物

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很有价值的,要说当代主要学习对象是父母,而不是给子女加重学习负担。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自有他们人生发展方向,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把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复制给孩子。

老子提出“六亲不和,有孝慈”说明人与人之间情感相处的本质原因,作为父母不能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孩子,讲什么孝慈是为难人性的问题。没有付出的爱,就想回报得到爱,在孩子成人他如何学会爱待他人呢?自己都没得到爱,都不知道爱是什么,都没得到温暖,如何给予别人温暖?这是作为父母重大思考问题 。

所以,老子的思想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小树从小根没扎好,你让它如何经受得到狂风暴雨,又如何在狂风暴雨中成长立足?

中国人,讲命与运是不同的概念,命是由天不由人,可运是后天靠自己改变与掌握的。当你是个“有价值”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人物,没有“价值”性作用的人,不管男女都属于人性弱点看不起的人。为何?你对别人没有可用的,自然人家不待见你,要想赢得做人的尊严,男性与女性没多大区别。特别在当今,要让自己“强大”起来,你有价值对别人有用,人家才会尊重你。

人类合而不同,合得是价值对换,“对换”是从人情劳动价值升华到个体价值贡献。不同是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提供自己的价值。你能提供的价值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素养与天赋异禀的兴趣与爱好。

21世纪,“自立为王”的时代来临了,我们要带有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塑造自己,但我们无需去“批判”任何人事物,时代发展有自然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了哪里,最后才能成就自己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