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不语”看中国人抗击疫情的精神源流

前阵子在看到有人转发一个毛主席给毛岸英开具的读书清单,其中包含有一本名为《子不语》的书,后来百度了下该书,本书为清代大文豪袁枚编篡,包括《子不语》二十四卷和《续子不语》十卷。从书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主要内容以子所不语的”怪力乱神作为主题,此处不谈其中暗含的讽喻官场、针砭时弊的主旨。这个书单使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宗教,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否有关呢?而中国人的一些鲜明的精神特质是否也与此有关呢?

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宗教并没有在世界上大范围的传播,占据当时人类精神世界的除了自然和人文知识以外,神话传说以及巫术作为人类对神秘大自然的一种富含敬畏之心的阐述。然而,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位智者却对这些“怪力乱神”表现得不屑一顾。而这一句简单得“怪力乱神,子所不语“在儒家学说占据中国思想正统地位以后,对中国后世思想以及国民精神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儒家学说自汉代成为中国精英阶层和文化阶层的治学经典以后,所有中国文人和士大夫阶层就把所有超自然的力量排除在了社会发展和治国理政的正统道路之外。这是一次思想史上的巨大解放,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此就不要在考虑那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了,而是仅仅基于客观现实以及客观规律来思考国家治理和社会的发展。而同时期以及此后上千年的西方世界一直都是一个神造的世界,在人类之上始终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管理和控制着人类,所有的灾祸几乎都被诠释神对人类错误的惩罚。既然神主宰一切,那么反抗就是不被允许的,也是徒劳的。中西方的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差别对中西方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区别,才使得洪水来临时,西方人选择建造诺亚方舟,保证一些人类和其他生灵的种子可以存活,进而等待洪水退去后再重新开始人类的繁衍。西方人没有选择与洪水对抗,因为一切都是神旨,谁生谁死都是神的安排。而中国人面对洪水的选择却是“大禹治水“,通过疏浚的方式来直接与洪水对抗,最终战胜洪水,使得所有人都能够存活。因为中国人不谈”怪力乱神“,思想上就没有宿命论的约束,故而中国人的策略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实际上中国古代很多神话故事也都充分的体现了中国人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内涵。比如精卫填海的故事,一位公主被大海淹死后化而为鸟,为了报仇发下宏愿要衔石填海;愚公则为了寻找出路而立志要移走王屋和太行。后裔则因为十日同辉,暴晒天下,竟然一举射掉九个太阳。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所有故事的主题都是人而不是神,第二是这些普通人要面对的对手却都是强大的自然。故事的精髓在于,这些普通的人从来都不畏惧自然,他们永远都是选择与强大的自然直接碰撞,在斗争中为自己和民族赢得一线生机。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中国人从来都不信邪“,这其中所传递出的中国人从来都不畏艰险、挑战一切的精神能量或许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危难却依然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结合现在抗击疫情的表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也充分的反应了中西方的这种精神差异。西方世界普遍认为疫情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因此他们的策略不是去试图控制疫情而是设法延缓,这几乎是西方世界的普遍选择。这其中纵然有国情的差别,但是更多地却是思维方式和精神内核的区别导致的不同选择,因为在中国人眼里,无论困难有多大,中国人都竭尽全力、放手一搏,尽管战斗可能非常惨烈、代价可能无比深重,但是我们绝不轻言放弃,未战而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