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大秦王朝(上):賭上國家命運的硬碰硬—長平之戰

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若想研究大秦王朝的東進之路,就不得不提及那場慘無人寰的長平之戰—秦軍坑殺40萬趙軍於韓王山至丹河帶。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或許坑殺40萬顯得太過殘忍,然而對當事人秦趙來講,那是一場賭上國家前途命運的生死之戰,任何憐憫之心都可能葬送整個國家。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麼讓身為同源的秦趙兩國大打出手?又是什麼導致長平之戰慘案的發生?讓我們重新撥動歷史的轉盤,去探尋長平之戰背後的故事。

一 、“胡服騎射”與“商鞅變法”的綻放

戰國時期,烽煙四起,戰火連天,今天還是盟友,明天就是敵人。身處其中的各國都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紛紛尋求變強的方法。此時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國家實力大大提升,其他國家紛紛效仿,走上了變法圖強的道路,而其中較為成功的便是秦趙兩國。

  • 首先 趙國由衰入盛 造就軍事強國

十九年春正月……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史記·趙世家》

趙國地處戰爭中央,四面受敵。公元前326年, 趙肅侯逝世,其他諸侯國趁火打劫,就連周邊小國也想分一杯羹。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北有燕、樓煩虎視眈眈,西有魏、林胡擺兵佈陣,南有韓國直插腹地,東有中山佔領腹心,秦、齊對趙國領土也是垂涎欲滴。

公元前307年,為改變趙國不利地位,趙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即學習胡人的穿著打扮,同時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的本領。這在當時以穿著打扮彰顯身份的中原人來講,實屬首例,因此也遭受到趙國內部的強烈反對。然而趙武靈王彰顯了他卓越的領導才幹,說服群臣,以身作則,將“胡服騎射”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進擊的大秦王朝(上):賭上國家命運的硬碰硬—長平之戰

“胡服騎射”前後對比

“胡服騎射”的推廣,使得衰弱的趙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對外戰爭也像開了掛般連戰連勝。不僅排除了心腹大患(趙武靈王率兵攻滅中山國),還北逐三胡(林胡、樓煩、東胡),南打韓魏,開疆擴土,使趙國領土連成一片,實力大大增強,有了統一天下的想法。

現在回看“胡服騎射”,卻發現其發展過於單一。“胡服騎射”的確大大加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在那個靠拳頭為生的時代,有了說話的資本。然而,趙國的經濟卻沒有得到發展,有點類似冷戰時期的蘇聯,過於追求短時的軍事發展,忽視了長久的經濟發展,為以後長平之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 其次 秦國由弱入強 打造經濟強國

如果說趙武靈王銳意進取,實行“胡服騎射”,使趙國飛速發展,那麼其後又放虎歸山,立嬴稷為秦國國君,卻害慘了趙國。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民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書》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在趙武靈王的扶持下即位。此時的秦國在秦孝公、秦惠王以及秦武王的帶領下蒸蒸日上,“商鞅變法”大獲成功,秦國逐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加快統一中原的步伐。

我們來看看“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其一: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這一舉措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極大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足夠的後勤保障。

其二:實行軍功爵制,鼓勵公斗,抵制私鬥。打破了奴隸主們世卿世祿的體制,賞賜範圍大大擴大,只要立有戰功,便可封官嘉賞,極大提升了普通士兵積極性,軍隊實力大大加強。

其三:實行郡縣制,秦國率先成為中央集權國家

,大大加強了君王的權力,為日後舉國迎擊趙國做鋪墊。

進擊的大秦王朝(上):賭上國家命運的硬碰硬—長平之戰

“商鞅變法”前立木取信

有了“商鞅變法”的引導,秦國發展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商鞅變法”不同於“胡服騎射”,它促進了秦國經濟、軍事實力全面發展發展,其實力類似冷戰時期的“美國”,這也是後來長平之戰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

  • 再次 導火索被點燃 “蘇美”大戰上演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採用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準備率先攻打魏國,進而攻打韓國,但是秦國碰到了強有力的對手—趙國。

此時的趙國擁有李牧、廉頗等優秀將領,對外戰爭連戰連勝,秦國本想避其鋒芒,卻在攻打韓國時發生意外。

進擊的大秦王朝(上):賭上國家命運的硬碰硬—長平之戰

上黨郡地理位置

公元前261年,秦國攻佔野王,將韓國一分為二,韓國大恐,連忙遣使入秦,願意奉上上黨求和。事情到此本不會牽扯到趙國,然而上黨太守馮亭”一意孤行“,將上黨送給了趙國,想利用趙國報仇雪恨。當秦國得知趙國已將上黨劃為自己領土時,群臣激憤,秦趙之間的窗戶紙也被徹底撕開,軍事強國與經濟強國之間的鬥爭拉開序幕,後續就發生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秦趙兩國的變法革新都很成功,趙國根據自身特點,實行”胡服騎射“,短期內大幅度提升軍事戰鬥額能力,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不但確保了領土完整,還對外擴張,擴大了國家版權,迅速成長為一方霸主;而秦國實行”商鞅變法“,注重全方面發展,雖不如趙國發展迅速,但根基穩健,國力強大,為日後長平之戰提供了充足的後勤保障。

二 、秦趙硬碰硬下的相反態勢

自趙國決定將上黨劃分為自己領土時,秦趙之間的戰爭已然開始。然而作為戰國後期最能和秦國硬碰硬的趙國最終卻敗得一塌糊塗,從長平之戰爆發以來兩國的做法我們或許可以得到啟示。

  • 首先 秦啟用戰神白起 趙換下老將廉頗

“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蘇代

長平之戰的勝利離不開戰神白起的英明指揮和趙括的“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第一階段,秦國大將王齕對抗趙國大將廉頗。廉頗分析敵我形勢,決定以守為攻,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想打擊秦軍士氣,以逸待勞。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正確的。秦軍歷時三年久攻不下,無法渡過丹河。

然而好景不長秦國派人鼓吹廉頗之無用,趙括之勇猛,看著國庫一天天虧空,趙王聽信讒言,派趙括換下廉頗。殊不知,秦王密派戰神白起前往前線,接收軍隊指揮權,可憐趙括到死都以為他的對手是王齕。

進擊的大秦王朝(上):賭上國家命運的硬碰硬—長平之戰

戰神 白起

就這樣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對上了戰無不勝的白起,結果可想而知。白起故意戰敗引趙括追至埋伏區,派25000精兵斷了趙軍後路,又派5000精兵看住趙軍留守部隊。就這樣,趙軍被切為兩段,首尾不能照應,主力部隊空有兵馬沒有糧草,留守部隊空有糧草不敢支援。被困46天后,趙括率軍突圍,被亂箭射死,群龍無首的40萬趙軍選擇投降。

  • 其次 秦瓦解六國同盟 趙丟失魏楚馳援

經過“商鞅變法”後,其他六國紛紛感到惶恐,想利用“合縱”策略攻打秦國。然而雖然秦國霸主地位已經確定,但沒有像魏國那樣驕傲蠻橫,同時對所有國家開戰,而是利用“連橫”策略,一步步瓦解六國的“合縱”。

作為“合縱”的親密小夥伴,其他國家為什麼不派兵救助趙國吶?這就是秦國實施“連橫”的戰略目光了。

進擊的大秦王朝(上):賭上國家命運的硬碰硬—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前局勢圖

原來,在此之前,齊楚派兵攻打魏國,秦國曾派兵相助。並且秦國將佔領的韓國垣雍地劃給魏國,以“增進”兩國友誼。反觀趙國“胡服騎射”後,仰仗高超的軍事實力屢屢侵犯魏國領土。魏國於情於理都沒有幫助趙國的理由。

遠在南方的楚國倒是想出兵救趙,奈何路途較遠,人家一看連魏國都不出兵救趙,也就只能按兵不動了。

燕齊就更不用說了,一方面兩國均與趙國有很深的矛盾,戰爭不斷,齊國連糧草都不願意提供給趙國;另一方面,兩國距離秦國較遠,犯不著去趟這個渾水。

剩下瑟瑟發抖的韓國就不用說了,自己都快被打亡國了,哪還顧得著給你趙國增援啊。

就這樣,長平之戰就成了秦趙一對一的大決戰。

  • 再次 秦後勤保障充裕 趙糧草供應不足

秦國與趙國本身發展不同,一個是“美國”式經濟大國,一個是“蘇聯”式軍事強國,這就意味著趙國根本拖不起這場戰爭。

這是一場生死存亡之戰,秦趙兩國都拼上全部。

秦昭襄王到處搜刮糧食,運往前線,當得知秦軍將趙軍包圍後,親臨河內郡,徵派附近所有15歲以上青壯年阻敵增援。趙王同樣也是勒緊褲腰帶,命令全國喝粥,降低糧草消耗。

進擊的大秦王朝(上):賭上國家命運的硬碰硬—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骨骸

可惜,趙國終究沒有拼過秦國。一方面趙國舊貴族階級仍然強橫,每天喝粥的貧苦生活終於激化了國內矛盾,紛紛改變策略,舉薦趙括換回廉頗。另一方面,秦國已是中央集權的國家,舊貴族階級衰敗,國內矛盾相對較少,並且經過幾十年變法,經濟得到高速發展,後勤保障充足。

回看長平之戰,趙王聽信讒言,換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秦王知人善任,換上戰神白起;趙國只發展軍事,忽視經濟發展,秦國廢除井田制,實行軍功爵制,實現全方位發展。再去想想長平之戰,似乎秦軍的勝利是必然的。

三、長平之戰的歷史意義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歷時最長,結果最慘烈的一次戰役,這次戰爭以秦國全勝結束,可它帶來的效益卻剛剛開始。

  • 首先 秦國一家獨大,統領東方六國

戰國後期,唯有經過“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能與秦國紛爭天下,然而經過長平之戰後,趙國全國青壯年皆被坑殺,再無力與秦國抗衡,東方六國中最強勁的對手至此衰敗,秦國遙遙領先於東方六國。

此戰過後,再沒有敢與秦國硬碰硬的國家。雖然後續邯鄲之戰戰敗,長平之戰獲得的上黨郡失守,表面上看帶來的土地收益為零,實際上掃除了秦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趙國。長平之戰極大的推動了秦統一天下的步伐。

  • 其次 為秦王嬴政總結戰爭經驗:先離間而後取之

長平之戰的勝利,離不開秦國的離間計:離間趙魏兩國,使趙國沒有出兵救趙,由此使齊國按兵不動;離間將帥,使趙王對廉頗產生懷疑,臨場換將。

這一次戰爭的勝利,給了日後秦王政統一天下時許多借鑑的經驗。公元前229年秦滅趙之戰,趙國擁有李牧統帥全軍,使得秦軍的進攻之路接連受阻,這時,秦王嬴政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詆譭李牧,使得趙王大怒,殺害李牧,直接導致趙國滅國。

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趙國兩次戰爭皆都因為秦國的離間計失敗,前者耗盡國家財力,後者直接導致國家滅亡。

歷史啟示:

長平之戰終究過去了,幾千年的時間彷彿抹去了被坑殺的40多萬將士的存在。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我們應當汲取前人的教訓避免同樣的錯誤發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要知人善用,不可疑神疑鬼;要揚長避短,懂得進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