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廷爭走向黨爭,北宋朝廷從此陷入朋黨之爭的惡局

引言

宋朝是中國封建文明比較完備的一個王朝,

開國皇帝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巧妙的解決了唐朝後期藩鎮割據頑疾,徹底壓制了武人的跋扈之勢,一改五代以來文人“斯文掃地”的局面,尊重並大力的使用文人來治世,還立下了“不殺大臣及言事者”的誓約,開創了大宋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這一變革,使得趙宋王朝的發展欣欣向榮,一舉改變了五代以來王朝短命的現象。

從廷爭走向黨爭,北宋朝廷從此陷入朋黨之爭的惡局


武人的地位沒有文人的高,可以很好地防止叛亂篡權,“馬上打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治國一定要用文人。趙匡胤不但重用後周大臣,甚至連南唐的舊臣也不吝授予職位,加上開科取士,大興文治之風。但是隨著文士的興起,文臣之間的結黨營私的問題也隨之出現。這就是北宋後來的黨爭之禍,嚴重的影響了北宋政治的良性發展,最終引發了國破家亡的悲劇。

科舉考試造成了同年結黨之勢的雛形

宋朝初年,宋太祖開始開科取士,宋朝開國的第一榜只有十九人而已。而到了宋太宗時期,第一榜便取士500多人,第二榜取士150多人,人數是宋太祖時期的十倍之多。科舉取士一方面大開文士之風,另一方人數增多也增加了進士們升遷的難度,因此同一屆的考生往往會結伴春遊,拉近一下感情,好以後相互提攜。這是結黨之風的雛形,只是宋太祖一朝的進士官普遍都不大,所以也就沒有形成黨爭之勢。

從廷爭走向黨爭,北宋朝廷從此陷入朋黨之爭的惡局


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可截然不一樣,宋開國時期的功臣大多已經去世,需要新的血液力量充實朝廷官員,只能通過科舉考試選拔新人。在宋太宗第一榜的狀元呂蒙正,後來當了宰相,太平興國三年榜上的第三名趙昌言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探花馮拯更是宋真宗、宗仁宗兩朝的重臣。還有後來的龍虎榜就更加的出名了。

這裡必須說的就是太平興國三年榜上的趙昌言和胡旦,他們以同年領袖的身份領導了這一年的進士們,逐步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勢力。胡旦是這一年的狀元,他個性鮮明,不願意屈居人後,在官場上一直努力晉升為相。在任職左右拾遺的時候,他上書言事攻擊時政惹怒了當時的宰相盧多遜和趙普,被外放任職地方官。趙昌言則一直官運亨通,仕途順利。趙昌言後來推薦胡旦回京任職,擔任知制誥,這樣朝中就形成了趙昌言、胡旦、董儼、陳象輿四人為首的結黨議事。他們自命清高,抨擊時政,甚至還預謀在端拱元年敲登聞鼓,控告當時的宰相李昉失職,實際上這群人就和現在的憤青有點相似,看什麼都不順眼,都想發表一下高論。趙普上臺以後,立馬把這四人外放任職,如果不是太宗愛惜他們的才華,恐怕她們四人早就被趙普找個藉口整死。而

太平興國三年的結黨之勢就此被趙普陰差陽錯的扼殺在了搖籃之中,他們再也沒能重新形成結黨之勢。

“龍虎榜”寇準開啟廷爭


從廷爭走向黨爭,北宋朝廷從此陷入朋黨之爭的惡局

丁謂

北宋一朝開科取士最著名的一榜就是太平興國五年的進士,這一榜中有四人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他們分別是寇準、李沆、王旦、向敏中,同時狀元蘇易簡也做到了參知政事,可惜只活了39歲,不然以後有可能官至宰相之位。還有張詠也是治理四川的名臣,能力出眾無人可替。這一榜就被稱作“

龍虎榜”。

這一時期還有一批人,與“龍虎榜”在真宗朝有政爭和黨爭,被稱作“五鬼”,他們是丁謂、王欽若、林特、陳彭年、劉承珪。整個真宗朝的政爭與黨爭就是“龍虎榜”和“五鬼”之間。王欽若在整個真宗朝都與寇準、王旦相爭,但他們之間更多是政見不同,還沒有達到黨爭的地步。丁謂則不一樣,他是真宗朝後期黨爭的代表人物。“寇丁之爭”成為了北宋大規模黨爭的開始,對仁宗朝的政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牽連了很多官員。

在這人當中,最先在北宋政治舞臺掀起廷爭的是寇準,寇準仕途發展比同年要順利得多,在淳化二年就管至樞密副使,寇準少年得志意氣風發。由於寇準的檢舉,參知政事王沔被罷官,同時時任宰相的呂蒙正也因為太宗儲君之事被罷相,太平興國二年的進士集團在朝廷的影響力有所下降,新生的政治力量逐漸興起,但是這一切都與寇準沒有關係,在淳化四年寇準被第一次罷官。

淳化四年,寇準與溫仲舒同出禁中,歸私第,道逢狂人,迎馬首呼萬歲右羽林大將軍、判左金吾王賓故與(張)遜俱事晉邸,遜嘗保舉賓,雅相厚善,又知遜與準有隙,因奏言:民迎準馬首呼萬歲既而遜等奏事,上詰之,準自辨:‘實與仲舒同行,而遜令賓獨奏臣遜執賓奏斥準,辭意甚厲,因互發其私,上怒,故貶遜而罷準。


從廷爭走向黨爭,北宋朝廷從此陷入朋黨之爭的惡局

寇準


出現上述的事情,向皇上稟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上書的王賓是張遜的親信,張遜與寇準歷來不和,常常因為政見不同爭論不休,廷爭自然不少。太宗為了平息整個事件,就把張遜外調,再說這個“迎馬首”事件本來就是來路不明,沒有證據,不至於罷免兩府高官。但是寇準認為張遜故意詆譭他,張遜也不退讓,兩人便在朝堂爭論起來,仁宗一氣之下貶了張遜外調,寇準罷免職務。

這次廷爭沒多久,寇準在淳化五年被調任京城,任參知政事。當時的宰相是呂端 還有兩名參知政事是南唐降臣張洎和名聲不太好的李昌齡。這四人寇準辦事能力強且人比較霸道,所以基本由寇準說了算,其他人也不計較。寇準提拔官員的時候完全以自己喜好為準,寇準與他的政敵馮拯發生了仁宗朝的第一次政治衝突。馮拯認為寇準提拔官員標準不公平,就上書仁宗皇帝,寇準則認為標準沒有不合適的地方,都是和宰相商量後決定,因此在朝廷上爭論不休,這次的廷爭就這樣發生了。最後的結局是寇準被罷官,自此以後寇準就和馮拯結下了樑子。

寇準的行事風格極為高調,說話從來不拐彎抹角。景德元年,遼國入侵北宋,寇準勸說皇帝御駕親征,而王欽若認為遼國勢大,應該避禍於南方。寇準認為: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斬之!這樣一句話讓王欽若記恨寇準一輩子。寇準的樹敵還沒有結束,在整個景德之役和檀淵之盟期間,就是寇準和諸多大臣交惡的時期。首先他和老冤家馮拯因為真宗是否親臨前線之事發生摩擦。同時,寇準還得罪了曹利用,二人之後在兩府矛盾不斷,所以在之後的“寇丁之爭”曹利用果斷的加入了丁謂的麾下,全力攻擊寇準。

“寇丁之爭”開啟北宋黨爭


從廷爭走向黨爭,北宋朝廷從此陷入朋黨之爭的惡局

寇準再次被罷相之後,接任宰相的是寇準的同年好友王旦。同時王欽若等人的勢力也開始崛起,王旦感受到了這些小人的威脅,他開始加緊組建自己的政治陣營,李迪、王曾、楊億等人被王旦提拔,成為了日後寇準陣營的干將。在王旦為宰相的時候,朝中雖有廷爭但是黨爭現象沒有。不過像曹利用、陳彭年、林特、丁謂、王欽若之類的小人也上升的很快,整治隱患依然形成。

王旦為了避免以後朝廷被小人所掌控,提拔了許多正直之人為官,以備將來應付這些人。這無形中就為後來的“寇丁之爭”提供了便利條件,真宗朝的廷爭逐漸轉向了黨爭。

王旦因為身體原因於天禧元年辭去宰相職務,接任宰相的是王欽若,他在天熙二年因為收受賄賂調離京城,這給了寇準回京的機會,隨後寇準再次拜相。這一次和寇準同時進了兩府的還有丁謂。丁謂是一個理財高手,很受宋真宗的賞識。

在《丁晉公談錄》中記載真宗封禪泰山之時,詢問三司使丁隨行軍隊的糧草是否充足,丁謂詳細講道:“隨駕兵馬不過十萬,人每日請口食米二升半,一日只計米二千五百石。或遇駐畢處所,不過三日,只支米得七千五百石,何處州縣無米七千五百石斛鬥,往回之間具可有備。”


從廷爭走向黨爭,北宋朝廷從此陷入朋黨之爭的惡局

丁謂為寇準拂鬚

這裡可以看出丁謂的業務能力還是很強的。剛進兩府的時候,寇準和丁謂關係還是很和諧的,兩人關係交惡是因為一頓飯。寇準的鬍鬚被湯汁所弄髒,丁謂就幫助寇準擦拭,寇準譏笑丁謂:“參政國之大者,乃為長官拂鬚也”寇準在公然場合譏笑丁謂,不顧丁謂的顏面,自此兩人就結下樑子。後來兩人都是參知政事,但是寇準幹事獨斷專行,而丁謂又野心很大,兩人的矛盾就公開化了。寇準後來得罪了劉皇后,劉皇后就聯合曹利用、丁謂以及錢惟演,“倒寇”集團正式形成。

寇準在真宗有病期間建議讓太子監國,防止劉皇后專權。《龍川別志》這樣記載:

真宗晚年得風疾,目疑不起,常枕臣者周懷政股,與之謀,欲命太子監國。懷政,東宮官也。出與寇準謀之,遂議立太子廢劉氏,黜丁謂等。

但是這次行動洩密,隨後丁謂及其同黨馬上上書皇帝攻擊寇準,真宗在錢惟演的勸說下罷了寇準的宰相。宋真宗打算讓李迪任宰相,在錢惟演的極力推薦下,丁謂出任了宰相。至此“寇丁之爭”以寇準罷相、丁謂入相而告終。後來,寇丁兩派在朝堂之上你來我往,互相攻擊,李迪被罷相以後,朝堂之上成了丁謂一黨的天下,馮拯、曹利用等進入中樞部門,丁謂一黨控制了中樞權力。仁宗朝,劉皇后變成了劉太后,丁謂一黨春風得意,沒想到劉太后早就想趕走丁謂等人,寇準一黨僅剩的王曾,抓住機會,扳倒了丁謂等人,自此“寇丁之爭”徹底結束,從景德年間開始到宋仁宗乾興年間長達二十年的兩派之爭落下了帷幕。

結語


從廷爭走向黨爭,北宋朝廷從此陷入朋黨之爭的惡局

“龍虎榜”與“五鬼”之爭,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涉及官員多人,最終的結局是兩黨成員相繼罷免。不過這次黨爭卻給之後的北宋政局帶來了很多影響。可以說是寇準,一手開啟了北宋黨爭的先河,隨後的仁宗朝,呂夷簡、夏竦和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激烈的鬥爭,雙方也從激烈的廷爭一步步演化為新黨與舊黨之爭。王曾搬到丁謂,以“莫須有”的罪名聯合劉太后除掉了丁謂,這也開了以言論風評罷免宰相的不良先河,開了宋朝“不道、無將、現任餘與罪苦者”的黨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