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弓箭手能不能做到像影視劇那樣,一次能射兩支以上的箭?

羽閔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可以,前提是玩雜技。

很多人把打仗當做兒戲,把弓箭、長矛、投槍、鎧甲什麼都不當回事。

但大家都該知道孫子兵法的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著人民的生死和宗廟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瞭解的。

古代打仗是同種糧食一樣重要的大事。

但糧食種不好,還可以武力去搶。但打仗打不贏,就亡國滅種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這些武器,絕對不是胡亂製造的,而是千錘百煉、上千年無數工匠的經驗。

我們打個比方。大家知道亞述帝國嗎?

這是早在公元前8世紀中東的一個軍事強國。

我們現代發掘了亞述人很多武器,其中亞述人的重型鎧甲的重量,同近代的幾乎沒有差別。

這說明什麼?

亞述人雖然生活在2000多年前,但製造兵器、鎧甲毫不含糊。以鎧甲為例,將人體能夠承受的潛能發揮到最大,製造了剛剛好人體能夠承受的鎧甲。

這樣一來,可以做到人的體力和鎧甲的防禦力最完美的平衡。

大家要知道,這可是公元前8世紀達到的。

而弓箭一直用到20世紀初期,當然就更為考究。

實際上,弓箭是自古以來各國軍隊最重要的遠程武器,也是全人類經驗的結晶,絕對不是搞笑的。

就弓箭來說,不要說一次用兩支箭,就算用一支箭,對於箭的重量、長度、尺寸都有嚴格要求。

以重量來說,羽箭不能太輕,如果輕的話,會導致弓箭的損壞加速。

羽箭不能太重,太重的化會嚴重導致射擊的性能,射程會降低,精度也會下降。

所以,羽箭製作的要求是極高的。

早在秦國統一六國時候,製造的羽箭就是完全一樣的,有著統一標準。誰做出不合格的羽箭,是犯罪行為。

大家看看,連羽箭重一點輕一點都不被接受,何談一次射2支羽箭。

在軍事作戰中,一次射2支羽箭,等於是胡搞一通。

你這樣射箭,只能保證一支箭瞄準,另一支箭是兼顧不了的。同時,兩支箭擠壓在一起,對雙方都有影響。

一次射2支箭,除非射幾米外的目標,不然根本不可能擊中。

所以,這種射箭方式最多進行雜技表演,用於軍事作戰是絕對不可能的。


薩沙


弓箭不是火槍

說道射箭這個問題,大家看電視劇的時候,弓箭手射箭幾乎都是平直的彈道,給人的感覺好像弓箭和子彈的彈道差不多,真實的情況卻不是那樣,弓箭手射箭一般都是朝天上射,然後下墜扎敵人。

這裡我為啥說是扎敵人而不是射殺敵人呢?因為古代弓箭的殺傷力沒那麼大,如果距離遠點,或者頂風射箭,弓箭的威力就不大了,弓箭如果不是射在要害上,基本射不死人,但是你要知道,儘管弓箭射不死人,但是弓箭傷人後,敵人很容易出血過多,或者傷口潰爛而死,畢竟古代沒有抗生素,這才是弓箭殺傷的作用。

弓箭殺傷力不是射殺

在古代戰場上,弓箭主要是威懾作用,有的主帥在箭頭上抹“金汁”,就是糞汁,這樣的“金汁”有細菌,傷到敵人,更容易讓敵人死亡。

古代普通的弓箭手射出的弓箭一般都是在40米每秒的速度上,如果是近距離,一般人是沒辦法反映過來的,但是趙雲、關羽那個級別的武將,估計有可能反映過來,普通士兵是不行了,除非距離比較遠。

現代人拉古代弓箭的話,一般也就射個50米就不錯了,還是弧線飛過去的,畢竟普通人沒有多少力氣,拉不動重弓,這一點大家有機會去草原的景區試試就知道了,電視劇演的和咱們實際差太多了,先不說瞄準,就是射遠都費勁。

古代的弓箭手雖然力氣大,但是營養跟不上,所以他們一天也就射幾十箭,就得休息了,不可能無限的射下去。至於電視劇裡類似狙擊手一樣暗殺的弓箭手,真的鳳毛麟角,因為這樣暗殺的弓箭手需要大力氣,高技術,高準確度,否則是傷不到重要武將的,因為重要的大將在要害都有防護,而且盔甲堅固,不是普通的魚鱗甲能比,一般弓箭傷不到,類似夏侯惇那樣被射到眼睛都沒死,就可以看出點端倪了,當然了,他也是運氣好,這都沒用發炎而死。

一弓射多支箭可能性不大

電視劇裡演的一些人一弓射兩支箭,甚至射4-5支,我不敢說在古代一定沒有人能做到,但是能做到的太少了,不可能是一個無名之輩,真有項羽的實力,苦練之下也說不定真能練成,但是為啥沒人練呢?畢竟弓箭殺傷力有限,否則以項羽的力氣,專門遠程狙擊不就行了,殺劉邦,取主帥首級不就是分分鐘的事情嘛。

但是一弓射多支箭矢的情況,不太可能。

射一支箭還是不知道咋瞄準呢,射兩支箭,受力方向都不一致,如何能夠同時瞄準兩個目標呢?萬一敵人不配合咋辦啊?

如果只瞄準一支箭,那麼另一支箭也就沒必要射了,古代的箭矢難道不要錢嗎?讓你這麼亂射。

現在電視劇真該管管了,有的神劇甚至是女性一弓多箭,我希望導演能自己射兩箭看看,再拍歷史劇吧,都則還是拍玄幻劇,這樣容易接受一點。


野史日記


弓箭手能不能一次射兩箭呢?完全沒問題。甚至可以射三箭。但是沒有什麼用。

一次射兩箭,弊大於利。概括的講,一是射不遠,二是射不準。

一是射不遠。

一次射兩箭,分散了弓箭的動能,極大的降低了弓箭的初速度。

大家都知道,弓箭之所以能夠發射,靠的就是彎弓時積蓄的彈性勢能。這一彈性勢能是有限的。同時發射兩支箭,就相當於把原本作用於一支箭的能量一分為二。作用在箭上的能量大幅下降,初速度必然大幅下降,射程和殺傷力緊跟著也大幅下降。本來能射兩百米遠,現在只能射一百米遠了。

二是射不準。

射箭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一支箭尚且難以精準,兩支箭就更難射準了。射出去以後,兩箭亂飛,搞不好會扎到自己人,還不如不射。

第三是射的慢。

射箭時,要搭上箭、拉開弓、瞄準以後才能發射。一根箭可以輕鬆搭上箭並瞄準射擊,兩根箭則要難得多,捏著這根捏不住那根,箭晃來晃去,怎麼拉弓、怎麼瞄準?發射的速度肯定就慢下來了。

所以說,兩箭齊射弊大於利。寫到這裡,不由想到諸葛孔明發明的連弩,相傳諸葛連弩可以“一弩十矢俱發”,實在是了不起。


上將噯福斯


那麼問題來了,用一張傳統弓,同時射出多支箭的情節在實際中是真的存在的嗎?或者說,真有古代箭術高手能做到嗎?

首先,我們從箭說起。現在一般傳統弓用的箭有竹箭,木箭,以及各種人造材料碳箭,鋁箭等。箭的長度是由人的拉距定的。但是箭的重量,是根據弓的力量也就是磅數定的。我們現在給傳統弓配箭,是按照一磅弓力配9到12格令重。具體說法是重箭養弓,所以筆者一般配箭是一磅弓配10格令重量。為什麼這樣配,是為了發揮弓的最大效能。箭輕了,對弓不好,多餘的力量作用在弓,相當於空放走火。箭重了,拋物線嚴重,箭也射不遠。所以合理的配箭很重要。而一次搭多支箭,其重量就超過了弓箭本身的能量,射出去的箭會疲軟無力。

要知道,在古代,弓箭是屬於軍器,主要用於戰爭,從實用價值考慮,也不會一次射多次箭。即使射出了,射不遠、射不準,也沒什麼實際意義。

其次,從弓本身來探究。傳統弓本身在古代就屬於精密製造,從傳統筋角複合弓到現代層壓弓,無一不是凝聚了工匠的智慧和汗水。傳統弓大部分是上下對稱結構,極少部分上下不對稱,比如日本的和弓。

但是傳統弓對稱的同時,又不對稱。具體體現在上下弓臂的形變,但是這種形變是很微小的。一般傳統弓分上下弓臂,每個弓匠都會告訴你哪個是上弓臂,哪個是下弓臂。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這裡有一個很微小的細節。傳統弓既然是對稱的,那他的中點在哪裡?當然是在弓把手的正中間。但是為了握持方便,弓把手往往是卵形的。這樣的話,最中間的出箭點不就被手掌給搶了。

但是弓箭還是對稱發力,拉開弓上下弓臂形變一致。奧妙在於上下弓臂硬度不一致,上面軟,下面硬。這樣弓體再看,手掌上面才是弓體的正中間。

▲上圖可以很清楚看到出箭點不是在弓體正中間

現在回到為什麼傳統弓一次不能搭幾支箭的問題。如果搭的多了,弓體回彈不一致,箭得到的力量不一致,射出去的箭是會漫天型隨便落,同時也沒有力度和射程。還是從實用角度看,這樣的箭在敵人眼裡就是笑話。

最後,從射箭姿勢入手,論證一次射多支箭不可能。射箭最主要是講究對稱用力和直線用力。可能有人會說我一次射兩支可以不,使勁壓在一起,很明顯,不行!壓在一起,第一,箭頭部分會左偏,射箭是箭頭箭尾對的靶心或者瞄點的延長線,如果左偏,很明顯,射不準。第二,同時擠壓在一起,會破壞羽毛。大家都知道三尾翼利於飛行,破壞了羽毛就破壞了箭的飛行穩定,這樣是不會射準的。


盛世國學


弓箭最古代主要分軍用,民用兩個方面。作為遠距離進攻武器,精確、壓制和大面積殺傷是其主要功能。而且,弓箭對於使用者的臂力要求很高。戰場上的弓箭手必須分批次投入戰鬥,這除了戰術需要外,也是讓人能夠得到短暫的恢復。經過訓練的戰士射一箭尚且如此,何況同時射兩箭。

民用弓箭主要以狩獵為主,要求的是一箭命中,兩箭的概率反而會消耗體力並降低命中概率,並不實用。

同時射出兩隻箭並命中目標,需要特殊的訓練和天賦才能做到。自古這樣的射手至少是百裡挑一甚至千里挑一,這種技巧只適合作為炫技,不適於實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