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久处于家庭暴力环境下,心理会有什么情感变化

老话总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这些究竟对不对? 其实按照父母出发的本意来讲,这个是对的,但是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暴力。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帮助孩子矫正三观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孩子做错事情了,言语教育不起作用,就要用特殊方法,让孩子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是要被批评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正确的习惯、三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没有一个成功的人小时候是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身边一定有一个懂得教育的父母。

那就有人问了,这么“打骂”不就是家暴吗?这绝不属于家暴,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心理、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而这种教育模式并不会真正的伤害到孩子。

所以说,若是儿童在童年时期常处于家庭暴力中,一定会对其内心产生严重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下面这四种情况:

第一,孩子会极度自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都会被人骂。明明是家长的错误,作为长辈他们做错事不道歉反而让孩子认错,长时间下孩子会认为自己是真的错了,做任何事情都会没有信心。可能还会伴有社交恐惧症,不敢在人前说话,被人关注会不舒服。

第二,孩子会非常暴躁,因为从小就在暴力的环境中生活,为人处世也就喜欢用暴力解决。对陌生人产生敌视心理,严重者会时常想报复社会。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是正常的,自己没有任何错误。

第三,会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因为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家暴的状态下,会让自己变得更懦弱,不敢对不正确的行为说不,只要是命令,就会去做,即便是错误的,他们也不会质疑,在某些犯罪事件中这类人往往是帮凶。

但是,一切都不是绝对的。也有一些孩子,童年时期在暴力中度过,却不怨天尤人,也不报复社会,拥有正确的三观,善良对待他人。但这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带着这种侥幸心理教育孩子,孩子是父母生的,那父母就有义务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

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没有经历过成人所经历过的事情,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善的,所以请不要让孩子在本该快乐的童年长大,这是一种善良。


孩子长久处于家庭暴力环境下,心理会有什么情感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