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在70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到了晚上你会干吗?

内衣资讯


假設在70年代,沒有⋯⋯,到晚上你会⋯⋯?我讲讲我在70年代的晚上在沒有手机是怎樣渡過的,70至75年,当知青在农村插队,农闲時晚上学習兩报一刊社論和毛主席著作,最高指示。农忙時,特別是夏收下种那七十多天,干到天黑才收工,收工后,利用月亮的光芒去秧地拨秧,准备明天插秧用,十点才回家「茅棚」煮飯吃,吃完饭也十一點多,洗个澡,立馬睡觉,第二天,东方欲曉,又要开展新一天的勞动。地處大沙田区地多人少。正所謂与天斗其乐無穷!75至79,抽调回城,一,三,五每天晚饭后在單位舉行班后会,也是学习当前批林批孔,斗私批修各种学习,九点后散会,然後回家。單位路遠,交通不及現在,回到家也十點多,洗洗睡吧!那些年就是这么日复一日地渡過了。


范绍文武


上个世纪70年代未,没有通电,我住农村,当时没计划生育,我们村每年能生50至60个男女,因此我们小伙伴也特别多!天一黑,大家都跑出来玩捉迷藏,摸瞎子,跳绳等,或听一个老辈讲古谈今,有时忘了时间,到晚上九十点家里人来找,才恋恋不舍回家!成年人则是串门聊天,或生产队任务重,早早安睡!


半生浮沉皆看淡


我本人70后,那时代,小时晚上最欢看电影,三差隔五,就有乡电影来村公所放映,放学后帮家里做饭,吃完早早到村公所霸位置,闪闪红星,两个小八路,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等等电影,现想回味无穷。没电影晚上,天冷一家人隔离邻舍一起烤火,烩红薯,春夏之交去田间小溪捉青蛙,照鱼做夜宵,夏天在外乘凉捉萤火虫玩!感觉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唉,一晃就暮年的年龄了。





龚璐2


那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有手机电视都没有!我家第一台电视还是1983年买的!

没有的日子过的很快乐啊!

跟小朋友玩耍!跟父母聊天!

不像现在有个破手机害了多少人!

天天拿在手上,不分时间地点!

特别有网以后!移动网络害人不浅!

没有自律性的算完了!走马路上看手机,开车看手机!甚者送了性命![发怒]

害人不浅!


雨间打雷


七十年代没有电视,夏天晚上吃完饭都拿着蒲扇,搬着躺椅,藤椅,折叠椅,小板凳,小马扎,到胡同口坐着聊天下棋。那叫一个热闹,虽然没有现在的网络,但是各种消息,各种故事那是内容丰富多彩,我小时候邻居里有位业余评书爱好者,外号故事大王,小时候就爱听他讲故事,给我们讲了很多历史知识,古典名著,各种典故,确实受益匪浅。冬天天冷了,大家都不出来了,晚上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收音机,一直听睡着了,反正有老爸老妈负责关机。老妈好像一直在忙碌,不是缝缝补补就是洗洗涮涮,要不就是织毛活,一年四季好像一直在织东西。老爸业余生活就是抽着烟看书,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除了看电视就是看手机。


青苔鼠qts


七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候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偶尔看场电影,为一张电影票争得头破血流(夸张了点),附近乡里村庄(那时叫公社,大队)若演场戏,大家也会早早地赶过去看,看的电影也不多,八个样板戏,还有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重复着,夏天或许大家在家门道地里坐着听人说说故事传闻什么的,小伢儿跑到这里跑到那里的玩耍大人也不用管他们。

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时代的过法,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着过去,用不着假设的,如果把80,90,00后穿越到70年代,他们会怎么想…天啊!没有手机让我怎么活啊!



美丽中华更加强大


本人八零后小时候在农村生长 那时候年龄小不觉得苦也不感到烦恼 家里虽穷可父母尽力让我们健康成长 记忆中我妈总是带着去邻居家串门 现在还有深刻的印象 屋里点着蜡烛或者开着微弱灯光 大人们就开始东家长李家短开聊 聊到很晚很困了催促妈妈回家 然后跟着妈妈回家 农村的夜可真寂静啊 偶尔几声狗叫和青蛙蛐蛐叫 天上是繁星闪闪而我困意连连跟着妈妈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家 这些曾经的回忆放到现在来看真的好怀念啊


手机用户6103186264


在上海70代我己工作。晚可看一场电影(早期样板戏,晚期可看的比较多了一些。)可逛商场,那时南京站还不是步行街。我家住在中山公园附近。晚上乘20路电车7分钱到大光明电影院站下车,记得当时大光明电影院边上有一家人民饭店。祘是比交高挡的饭店。如一个人就点一个小砂锅加一碗饭。化费5毛多钱。如果和女朋友去,(当时本人己在恋爱了)点2葷菜1素菜一汤加饭总共化费5元钱左右。到现在都很怀念这家饭店的松鼠大黄鱼。每次必点。饭后很少看电影。一当时票很难买。只有高价的黄牛票。二是实在沒什么看。总是放映的几部片子。多半逛公司(百货大楼上海人都叫公司)选逛中百一店(老上海人叫大兴公司)再逛食品公司(现在的食品一店)再逛时装公司、再逛友谊商店(上海人叫先施公司),当时友谊商店边上就是上海电视台。他的底层有一家友谊商店里面的东西都要外汇卷才能买,由于我家在香港有一舅舅所以有少量的外汇卷,給女朋友买一些花生米啊、还有美国进口的开心果什么的。看到女友满满的幸福感。觉得本人很有面子。(当时社会沒有拜金女)我家的第一个九吋电视机和第一台风扇都是这里买的。然后走过老大房食品店。偶尔会买几个鲜肉月饼带回家孝敬父母。走过紹万胜。来到了当很有名气的中央商场。大都是卖库存的处理品,哪里人器很旺。有时会淘点家用的小商品。最后走到浦江边。在防洪墻边亲亲我我一番。(此墙当时上海共认的恋爱墙)再乘20路电车回家。由于工资低囊中羞涩,一个月也逛不了几次街。多数时间在家听收音机打发时间,后期最爱听的是長篇评话。


lzx130325


今天我来说说这个话题

7O年代家乡已经用上了电,那个时候政治运动特别多,生产队常年住有上面派下来的工作组,白天同社员们一起参加田间生产劳动,晚上常常组织开会学习。

我的生产大队就住有四名工作组干部,其中我的生产小队就住了两名,他(她)们都是省政府商业局的干部,局长住在我们村,局党组书记住临村,我的家里住的是一名女干部。



那时住队干部很认真,晚上组织学习很频繁,有时连续几天不停顿,有时隔几天。

遇到晚上队里不开会组织学习时,女人们都抓紧时间在电灯下纺线、织布、纳鞋做针线活,一般都干到十二点左右,那时我常常睡了一觉醒来,还不见妻子睡觉,她依然独自在嗡嗡的纺线。我都不知道催过多少个夜晚快睡吧不熬了。


那个年代人穷没钱,一家大小所有人的衣服鞋孑,都是凭妻子纺线织成布,尔后一件一件一针一针用手做的。

今天一回忆起那个年代过的日子,一股辛酸不由泛上心头。


风雨人生3293


那个年代有那时的活法。大人自然是缝缝补补,修车做木工。当年我家在郊区的学校。老妈在幼儿园旁边的空地开荒种菜,周边用竹竿围起来。大概也有三十个平方。每天下班吃完饭都要过去浇水忙到天黑。我们小孩纸饭后就去饭堂那里等着看露天电视📺。老人就搬竹躺椅出来乘凉坎大山。那时的人都不富裕,但是生活也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