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如何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

一起学国学


看到这个题目,忽然想起以前曾经拜读过的一篇文章,给“浅文化”下了一个定义:何谓“浅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种极端浅薄并缺乏深刻内涵的文化。“浅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把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放大出来给人看,从而贏得一种廉价的欢笑或快乐。就我个人来说,并不万全认同这种观点。

01.“浅文化”有其存在的土壤。

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存在即是道理”。现在比较流行的“快餐文化”,我认为其实只是一种传播形式。虽然很多的内容都没有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但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享受,一种文字或者故事情节,亦或是感同身受的情感冲击,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02.在“浅文化”包围中,同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承,在这种“浅文化”大行其道的环境中,也可以用形式的“随波逐流”等方法进行学习。并且现在很多人在做,在用这种方法传播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努力。

比如:在“喜马拉雅听”中,很多研究古诗词、古典文学的专家,一直在分享传统文化的课程,也有很多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有识之士,注册了各种自媒体账号,通过文章和视频等方式,分享古典文学、传统文化。这些渠道都是通过“浅文化”的传播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扩充了渠道。

03.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有很多。

学习传统文化,重要的是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在什么环境中都不会去学习。所以,想学习传统文化,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兴趣。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会去寻找更多的方法去学习。

而有兴趣的人,现在快捷迅速的信息传播方式,恰恰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有很多,兼顾了趣味性、竞技性;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的自媒体也很多,显示了快餐文化的便捷性和即时性。这些都是弘扬传统文化非常好的平台,如果你有兴趣,你的爱好在这里,就可以找到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04.结语。

所谓的“浅文化”,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为生活增加一些文化气息的方式。而通过这种方式,推广传统文化,是有识之士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有兴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更好更便捷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挑选你适合的、喜欢的买单,是人之常情和事之常理。


阅尽千山观沧海


我觉得日益盛行浅文的今天,应该以点概面,从感兴趣的小点,慢慢深入,然后随着了解得越多,你也就越知道自己缺失什么,书读得越来才越知道自己的无知,不然人是非常容易陷入达克效应的,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有心怀敬意的态度。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延绵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中国近代以来,国弱民瘠,备受列强的欺辱,很多人把这一切都归咎于中国文化的落后,所以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途径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殊不知在清除封建糟粕的同时,把我们宝贵的文化精华也一同打倒了,在倒掉洗澡水的同时,把婴儿也抛弃了。甚至一度出现以骂中国、骂中国文化为荣的现象。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在他撰写《国史大纲》序言中明确指出:任何一国的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其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其次要有善于学习历史的能力。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主席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在党的历史上,领导人总是会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汉书》内容,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引用《礼记》中的概念概括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今天我们常说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也都是党中央以史为鉴、审时度势,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今天更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积极从历史文化当中汲取我们需要的各种精神文化营养,开创出新的时代辉煌。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他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我们要总结发扬,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简小屋


‘浅‘’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如何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他认识的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中国古典文学的智慧已经深入到世界人民的知识层面,这应该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今天流行的‘’浅‘’文化,只是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不代表文化的取向或者中国人文化的主流方向,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将来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中华民族也必将更加繁荣昌盛,这将是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智慧带给我们的结果。


包括我们的低年龄段的孩子在内,更多的人喜欢读经典的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这已经是一种潮流,你若不信可以到孩子们的校园走以走,校园里传出的读书声既有古典诗词,又有【论语】这样的大智慧的书。


那我们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呢?


先由简入繁,无论你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学起,比如你可以阅读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的普及书籍如《三字经》《唐诗宋词》或者《成语故事》等等。


比如我们可以先想一些特别的办法背诵唐诗,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更好的理解古诗,易于朗读乐于背诵。


 我们可以音乐伴读: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源,有时古诗的意境,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便于记忆,比如,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我们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达到了“触景生情”的效果,深深的记住了古诗词。


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引文多为文言文,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来理解传统文化的认知。


读经典之前,我们可以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电影或者纪录片来看以看,有了浅显的了解后再回头读原著,就比较容易多了,我自己初中时读【西游记】之前是看完电视剧才买的原著看的,有电视剧的精彩的打斗画面先入为主的记在了脑海里,看书就不会觉得枯燥难懂了,也比较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


多听一些传统文学的音频,学习基本的国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学传统文化和礼仪有什么关系,人只有在边学边记的状态中才能记住要学的知识点。学习传统文化的礼仪,可以让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我们自己的人格魅力,比如拜见长辈的礼仪,喝茶的礼仪等等。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喜欢的元素学习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特别火的节目【经典用流传】,将古诗词请一些音乐人谱上曲子演绎出来,好听的曲子,柔美的画面,知名音乐人的影响力,这些都让年轻人特别喜欢,乐于接受学习传统文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


法国著名的传记作家莫洛亚说的一样:“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中华文明至少有五千年历史,每一个人的一生与之相较,只能是沧海一粟,人生短暂,文明却可以通过典籍薪火相传。国学经典中蕴含了无数人的心血智慧,学习国学,就是在将自己的成长时间缩短、将自己的成熟时间延长


与圣人为伍,汲取他们经过历史熏陶和岁月沉淀的经验,我们也就能看清眼前的迷雾,渐渐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思想改变行为,学习传统经典文化改变人生;我自己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由于身体的残疾从小自卑,可是我喜欢读书,读经典,慢慢的自己找到了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找回自信,从而内心满满的幸福感悠然而生,再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过得焦虑而自卑。


我是喜欢传统文化,爱读经典的跛脚的猫,愿结交天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


喝咖啡的猫猫


您的提问应该也是众多学习者的问题了,看到您的头条昵称,也是知道您是国学的爱好者。在此,我将自己几年来的学习经验与您交流一下,同时也是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都能多多交流!

什么是文化?

这涉及到文化的定义了,我个人觉得余秋雨老师对文化的定义是很好的:

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他不仅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讲解,同时对中国文化的脉络进行了梳理,让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想知道具体的阐述可百度一下,我在这里就不搬砖了。)

文化不能简单以深或浅去评价,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作为文化的特质,只是在人的理解或深或浅之区别吧。所以针对问题,我更愿意将“浅”用在具体的个例上去解读,也就是说个人对文化的认识是否肤浅,停于字面甚至是误解等等。

如何更好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 静心

为什么首先我要提出“静心”,只有做到内心平静,才能更好的将心思关注到学习上去,同时读书也是一种心静的一个表现吧,这两都是相辅相成的。关于如何静心,我个人的经验是去学习一下一行禅师“正念”,参考书籍《正念的力量》、《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也可以去了解美国卡巴金大师的“正念疗法”。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工作中,会有很好的收获。

  • 读书

读什么书,这是一大问题。建议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比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书,是国学较好的入门课程。但国学方面从汉代以来存在很多解读版本,有深奥的,有浅显易懂的,看个人的喜好吧。我推荐的是南怀瑾(南师)的版本,很通俗易懂。

  • 感悟

读书是吸取知识的过程,感悟是进一步加深了解,将所学知识较好的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很多人都感觉到读书很重要,也有买书,但读两天就放下了,很累、很难坚持,我也有过这种感觉,这时候我就会想到《论语》第一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每当遇到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会想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自己的名字没有上墙而感到烦恼,而孔夫子告诉你说: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践行

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刻意练习自己,《论语》写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想这就是刻意练习吧!这就是知行合一吧!

几点个人学习心得,希望对你有用。


迪湫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反思的问题。以下谈下个人拙见。

"浅文化"是一种浅薄并缺乏深刻内涵的文化。其突出特征就是把一些价值很低的东西通过低俗的手段放大,从而引起别人的关注,满足自己廉价的欢乐。

传统文化的辉煌历史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

诸子百家,争鸣齐放,古代先贤留下了数不清的学术著作和各种以术入道的学习方式。

以前的四大文明古国,现在文化遗产最多最丰富的就是我们中国🇨🇳。

当今社会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引进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引来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压制,多数年轻一代,已经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改投西方文化。

而文化的入侵,生活压力的增大,浅文化,快餐文化相对比较符合现代人类快节奏的生活,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的懒惰和不作为,是一种浮躁的体现。

现在,传统文化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一个网红扭扭身子跳个舞,能获得上百万的点赞,视频、直播带货,让她们短时间收获大量流量和金钱。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很多学者,其作品却无人问津。

而作为浏览视频的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少年,在价值观还没有明确形成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诱惑,产生了想成为网红的想法,学习并模仿各种非主流文化、标新立异的行为艺术等,为了出名,放弃了学业,放弃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追求。

如何改变现状

为了让青少年走入正规的学习轨道,我有以下改进建议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1. 从小朋友开始,在家由父母引导孩子生成正确的三观系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受到影响最大的人,如果是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
  2. 在学校,老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也要向孩子传授一些社会知识,人生经验,潜移默化的让孩子明白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周恩来总理在国外目睹华人受洋人欺负,敢怒不敢言,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点不仅父母老师要学习,更要灌输给子女、朋友,从根本上明白,家国天下的情怀,提升孩子的格局和高度。

坚定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

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要齐头并进,正所谓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身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强自身修养,修习传统文化,从改变自身开始,从而影响周边人。

  • 万物皆可入道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作为古代文人八大雅事,用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交际会友,成为感情交流的必需品。

古代有以琴入道,以茶入道等等方法,既能提升我们生活的乐趣,又能将生命、生活的层次提高。

为什么万物皆能入道,又什么是道呢?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宇宙万物的至高规则,是自然皆万物生长寂灭的规律法则,是形而上学。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

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一脉相承,从河图、洛书,到易经、诸子百家理论,都是以一个文化系统而衍生出来的,殊途同归,所以不管是修行传统文化的那一方面,最终都会研究到其他学术,最终达到万法归一 的境界。

  • 示例

比如,学习茶道:

从茶叶的认识、茶产地、茶器具、茶艺等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地理、自然科学,明白万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生命科学,太阳系各大天体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延伸到天体物理学、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等,理解中国高级的干支历法,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体会道、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老庄文化,悟通释道儒各家文化,再到《易经》,最后明白宇宙的奥秘……

这个过程可能很长,可能需要我们一辈子时间来践行,但正因为有华夏先辈的不放弃,才有了传承到我们现在的机会,而我们也应该坚持,具备匠人精神,继承传统,将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敬之 2020.03.20


敬之


如何学习?自当一如继往地"学"、平常日用地"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