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父母“我是從哪裡來”?家長你是如何回答的?

膽汁質談育兒


我家兒子七歲了,從他會說完整的句子開始,就經常問我類似的問題,每次我的回答都能讓小傢伙很滿意,並且會回我一句“媽謎,我愛你”。

孩子問你“我從哪裡來”,其實是想要從你這裡得到認可和歸屬感,是要確認你愛他,什麼也不能把你們分開;確認他是家庭的一份子。當孩子的歸屬感得不到滿足時,他們會容易產生被拋棄感。長期下去,可能會逐漸會變得孤僻、自卑,容易被狐朋狗友所迷惑,或者是沉迷在遊戲中無法自拔。

做了這樣的分析之後,西帥媽謎要告訴你的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給的回答是完全不一樣的喔!

如果是3歲前的孩子,你可以用很有愛的有想像力的童話故事來講他是從哪裡來的;如果孩子3歲多了,就可以直接告訴他:你是媽媽生的,你出生之前是住在媽媽肚子裡的。

(具體該怎麼答,我在另外一個問題裡有詳細說明)


很多爸媽覺得自己回答不好,怕誤導了孩子,其實是因為當年我們這麼問父母的時候,也是得到了各種各樣的回答: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是隔壁鄰居送來的;是媽媽從胳肢窩裡掏出來的。

我做過很多調查,許多大人說,對父母當年的玩笑話仍然耿耿於懷。

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玩笑,對孩子卻會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也會破壞孩子對你的信任。有的孩子會在心裡想:我這麼認真的提問,可你的態度也太敷衍了吧,以後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還能不能好好交談了?

所以說,我們跟孩子溝通時的態度非常重要。塑造親子關係的重要時刻,可不能被敷衍態度給破壞了。


西帥媽謎



關於孩子出生的問題,我一直很欣賞西方人的做法,實話實說。但是,我們中國人說話有特別含蓄,不好意思直接了當的表達。那該怎麼辦呢?來,婷媽告訴你!

我小妹小的時候就曾被鄰居說她是從街上賣燒餅那兒撿回來的。突然有一天,不聽話的妹妹被媽媽教訓了一頓,於是,她就哭著跑到了鄰居家問她的賣燒餅的爸爸媽媽在哪兒?小妹要去找他們。這件事兒一直被村子裡的人笑到現在。於是,我就想:如果我有孩子了,我一定要告訴他真相!

隨著兩個寶貝的相繼出世,他們也不約而同地向我問起了這個問題。大寶大概在三歲左右,而小寶更小,在不到兩歲就開始不停地問了:“媽媽,我從哪兒來呀!”我曾告訴過大寶:“你是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在媽媽的肚子裡有一間小房子,你呢!那時候的你呢,還在天上當天使呢!你每天都會看到很多的爸爸媽媽,當你發現爸爸媽媽特別想要一個寶寶時,你就想做我們的寶貝了,於是,你把翅膀收了,住進了媽媽肚子裡的小房間裡,你長得越來越大,房子也變得越來越大,終於有一天,這個房子裝不下你了,你就在媽媽和醫生的努力下鑽出了小房子,”小寶問:“媽媽,我也在你肚子裡的小房間裡嗎?“是的,因為姐姐先住進去,後來,姐姐出來了,你住進來了。””“媽媽,你的肚子上怎麼會有一道傷疤呢?”“因為,你在媽媽肚子裡的小房間裡玩兒的時候,不小心把擠帶套在了脖子上卻去不下來了,所以,你沒辦法自己爬出了,我們只好請醫生把媽媽的肚子劃開,再把你抱出來啦!”

這個故事是不是特有趣?它適合很多媽媽,順產的,剖腹產的都可以,那麼,如果他們長的再大些呢?比如:十歲以上的孩子又該怎麼回答?婷媽的方法是直接買一些這方面的書,扔給他們看去吧!反正早晚都要知道,還不如早些知道,反而沒有那麼多的好奇心!


婉婷寶貝1


所有爸媽都會被孩子問到這個問題,有的說是從“充話費送的”到“垃圾桶撿來的”,從“路上抱的”到“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都有。那麼對於這個問題,大家都是怎麼回答的呢?我們來看看寶爸寶媽們怎樣說:

寶媽A說:我女兒問我她是從哪裡來的,我就直接說是媽媽肚子裡來的,小的時候在媽媽肚子裡游泳,到大點了就不在媽媽肚子裡游泳了。

寶媽B說:孩子問直接給剖腹傷疤孩子看,告訴她,是醫生像拉拉鍊一樣打開媽媽肚子,然後把你拿出來的。然後她就經常要我再打開拉鍊,她回去住兩天。

寶媽C說:剛好寶媽懷了二胎,大寶見證肚子一天天長大,一直到把二寶生出來,大寶自然而然的就知道自已是怎麼來的了!

其實孩子很天真很簡單的,只要是你們說的。他們就會相信是充話費送的,買傢俱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以科學,合理的方法為孩子解釋。

當你的孩子問你“我從哪裡來的”的時候,你又是如何回答他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趣談湛江


記得我小時候問我媽這個問題,她是這樣回答的:“有一天,我跟你爸在路上走,走著走著,就看到前面有一個很大的蘋果樹,上面結滿了蘋果。可是,一樹的蘋果,只有一個是紅蘋果,於是媽媽就把它摘了下來,一摘下來就變成你了。”我覺得這還是一個比較浪漫的回答,就想童話一樣。比說從垃圾堆裡撿來的要美好多了。

轉眼間,我也變成媽媽了,兒子開始問同樣的問題。當他問起來的時候,我在想要不要就用媽媽當時的答案回覆他。可是,這個答案雖然浪漫,但是還差點什麼。於是我告訴他:

“你呀,是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媽媽肚子裡有塊地,爸爸丟了一顆種子。那顆種子就在媽媽那個地裡長呀長。後來越長越大,媽媽肚子裝不下了,就到醫院裡去,醫生阿姨幫忙把你從媽媽肚子裡拿出來了。你看,你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說完,我把剖腹產的刀疤給他看。本以為他會覺得害怕,可是寶貝突然就摸了摸我的刀疤,問:“媽媽,那你很疼吧!”感動的我稀里嘩啦!

所以我覺得孩子如果問這樣的問題,千萬不能無視,或者隨便說點什麼搪塞他/她,一定要讓他/她覺得自己的到來對爸媽來說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寶媽覃小珈


你好,等人吃飯,最好的消耗時間方式,就是回覆悟空問答。

1、首先,我的回答是:其一,孫悟空取經路上,幫爸媽撿回來的,怕爸媽孤單,把你撿過來陪爸媽過日子的;其二,曹操東臨碣石觀滄海的時候,你突然從碣石裡蹦出來,他撿回來給了爸媽,因此曹操打江山沒有時間養你;第三,宋江打方臘的時候,在清溪峒發現了你,抱給爸媽了,他打仗沒有時間管你。第四,賈寶玉和林黛玉在賈府繡小孩子,把你繡出來,然後送給爸媽的。

2、其次,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一個童話,猶如聖誕老人送糖果的故事一樣,怎麼美好,就怎麼編唄!孩子長大後,啥都會明白的,對此問題的回覆也別那麼死板。從垃圾桶裡撿的,垃圾桶多髒哦!

好了,準備吃飯了,順祝週末愉快。


珠海老金


很多家長認為,性教育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感覺跟自己的孩子談性,是及其的荒唐。

並且,這些教育學校會教,老師比較有育人的經驗,所以,說這種事情,孩子應該比較容易接受。



其實不然。

儘管老師會教,但是家長的教育還是無可替代的重要。

不知你有沒有看過電視劇《小歡喜》,裡面有一集提到很直白的性教育理念。


黃磊在劇終飾演方圓,問兒子方一凡:“你知道你是如何到媽媽肚子裡的?又是如何出來的嗎?”



方一凡的回答是:“生物課上都講過,你們結婚,結婚之後做愛,發生性行為……”



我們大可不必質疑這樣的性教育尺度得有多大,因為每年孩子遭性侵的指數都大得驚人,如果不直截了當地跟孩子講明白,孩子恐怕也難理解這些事情造成的危害,更不懂讓自己防患於未然。

所以,當孩子問“我是從哪來的”時候,你大可不必顧左右而言他。

就直接告訴他:“你是從媽媽肚子裡來的,是爸爸媽媽共同創造了你。”

“那我是從哪裡出來的呀?”

“你是從媽媽兩腿之間出來的。”

“我可以看看再哪裡嗎?”

“不行哦,因為那是媽媽的隱私部位,隱私部位是不可以隨便給別人看的。你也一樣哦,不要讓別人看你的隱私部位,也不能讓人觸碰讓人摸哦。”

孩子因為好奇,才會有這樣的問題,而作為家長,我們大可以把它當做一次性教育的機會。


半塗半學


在我們的家庭中,孩子總會有一些天真的問題,比如孩子問我,我是從哪裡來的?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麼去回答呢?小編是有一些自己的經驗了,然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種說法,孩子你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可以用童話的方式去向孩子說明,孩子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這是父母愛情的結晶,這就是孩子滿意的答案。

第二種說法,孩子你是媽媽生出來的。作為父母的你可以告訴孩子10月懷胎的經歷,告訴他媽媽為他的出身付出了多大努力。孩子一定會感同身受的。

以上兩種就是回答孩子問的問題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學習資料助手


結合專家和自身的經驗,我認為有這麼幾點值得家長注意:

1. 家長態度一定要坦然——孩子問問題的時候一定是坦然的,在他們眼裡這個問題跟問空氣水是從哪裡來的是一樣的,所以,家長不要先不好意思起來。

2. 用簡短直接的語言回答——是什麼就是什麼,孩子往往不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精確簡潔的語言說明,孩子就會滿意了。

3. 不要過多的解釋。

4. 孩子問什麼就回答什麼,不要延伸回答。

5. 心裡要明白一個道理,你今天給了孩子正確的知識,今後歪門邪道來的資訊就會被排斥在外,儘量少地汙染孩子的內心。

下面這本《我從哪裡來》是一本非常好的適合3-6歲孩子看的性及性別知識啟蒙的繪本。編輯做得很用心,值得推薦。

書名:《我從哪裡來》

  選自幼兒科普繪本叢書——《我的第一套身體書》

中國人往往羞於談論性,若是小孩子問起,更是避之不及。但事實證明,孩子越小接觸最正確的知識,越有利於他/她的心理健康。所以,做為家長,我們不應迴避。

可是,正面回答又該如何答?怎麼樣才能既有分寸又正確,既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又不過早地激發他/她的好奇心呢?

其實,家長完全可以藉助一些資源對孩子進行性啟蒙教育,而圖畫書無疑是一種最合適的選擇。讓孩子在有趣輕鬆的閱讀環境中,瞭解關於性及性別的知識。


羽媽-明會


【西瓜王子誕生記】一對夫妻非常擔心孩子長大後問起那個經典問題:“我是怎麼來的?” 答不上來可怎麼辦?於是先下手為強,精心偽造了這張證據照片,這樣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買了個瓜,一切開生出個你,不信你看”… 擺拍時還細心地往娃身上放了幾個西瓜籽,簡直太拼了!


Wonderful time


回答孩子“我從哪裡來”時,需要掌握的10大原則

U12育兒(mengmucom)閱讀提示:本文適合所有家長閱讀,全文2000字,需要花費您約5分鐘的時間

雖然每個家庭的文化和育兒方式不同,但是,在回答孩子的性問題時,給孩子傳遞健康科學的性價值觀是性教育的核心,只要我們把握這些原則,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性問題時就不會出現方向性的錯誤。

原則一:有問必答,有問才答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瞭解自己和人類生命現象的權利,對孩子的提問做到有問必答,不可以迴避和轉移孩子的話題,否則會讓孩子感覺到性話題的神秘性,反而激起孩子探索的慾望。

如果孩子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他們就會糾結其中,要麼他們會堅持不懈地向父母要這個問題的答案,要麼他們就通過網絡和同伴自行探索,父母就失去了對孩子瞭解性信息的掌控,也失去了與孩子交流性話題的契機。

對於6歲前的孩子,父母不要主動給孩子講解更多的性知識,在孩子提出問題後,我們針對問題進行回答。

原則二:不可以欺騙孩子

在回答孩子的提問時,一定要實事求是地對孩子講真話,不可以欺騙,也不可以為孩子編造“美麗的謊言”,謊言再美麗也是謊言,這種欺騙是在侮辱孩子的智商,如果要將答案美化,可以在真實的答案上進行美化,如果父母對孩子撒謊,孩子總有一天會發現事實真相,而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原則三:答案要符合孩子的年齡認知

父母給予孩子的答案要簡單明瞭,符合孩子年齡認知程度,讓孩子能夠聽得明白。

父母回答完孩子的提問後,是否繼續講解,要取決於孩子是否繼續發問,如果孩子對父母的答案已經感到滿意,說明孩子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到此為止,父母沒有必要繼續深入地講解,否則,就超越了孩子認知範圍。

原則四:父母的回答以解決孩子當下的問題為原則

孩子問什麼,父母就回答什麼,告訴孩子事實,以解決孩子當下的困惑為原則,父母的答案不要給孩子帶來新的困惑。

父母不要在答案中引入更多孩子不能夠理解的新概念,這會讓孩子的問題沒有解決又面臨新的問題。

原則五:父母不可以主動提供兩性活動細節的答案給孩子

如果孩子已經問到了精子卵子結合的細節,說明孩子已經探索到了這個問題,父母可以坦然而簡單地回答“是”或者“不是”,不要過多地給孩子提供有性活動細節的答案,否則會喚醒孩子進行更多超年齡的性探索,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

原則六:父母回答孩子問題的態度比對孩子講了什麼更重要

父母誠實而坦然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至少可以獲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賴,就像回答孩子提出的其他問題一樣,父母越坦然,孩子就會認為這個問題與其他問題一樣,沒什麼特別的,孩子就不會對這類問題特別關注了。

這樣就能夠搭建父母與孩子溝通性話題的平臺。

原則七:不可以用成年人的性語言回答孩子的提問

在回答孩子的提問時,不要用“性交”、“做愛”、“性生活”等成年人的性語言作為答案,因為孩子不明白這類語言,他們會繼續問“什麼是性交”,這會讓父母陷入困境。

如果要告訴孩子精子與卵子結合的方式,可以用“生殖器接觸”,這樣的回答讓孩子明白。

如果5歲的孩子問小雞雞為什麼會變硬,父母可以告訴他“小雞雞要尿尿了,所以變硬”,孩子就能夠理解了。

如果父母告訴孩子“這就是勃起,是因為陰莖海綿體充血引起”。這樣的答案包含了5歲孩子不能夠理解的海綿體、充血、勃起等概念,超出了孩子的認知接受能力。這樣一來他會進一步提出什麼是陰莖海綿體、什麼是充血等問題,你將無法對一個5歲孩子講明白這些知識,使自己進退兩難。

但一個12歲的孩子問父母同樣的問題,父母就可以告訴孩子。孩子可以應用相關的書籍幫助他認識。

原則八:儘量減少和避免與傳統文化的衝突

我們是一個“談性色變”的國度,特別是對孩子談性。

當父母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後,告訴孩子:性話題是隱私的,是秘密的,可以在家裡和爸爸媽媽討論,不要與小朋友或者其他人討論,儘量減少孩子因為性話題被他人誤解和攻擊。

如果孩子與小朋友談論這個話題時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而被他人誤解,父母要保護孩子,同時再次告訴孩子話題的隱私性。

在討論性話題的同時,結合國情。我們既要告訴孩子科學的性知識,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變通能力。

比如,在給孩子介紹女性生殖器官的時候,將“陰道”變通為生命通道,在講解生育過程的時候,將孩子從“陰道”生出來,變通為孩子從生命通道來到這個世界。

這樣的變通能夠減少與傳統文化的衝突,容易被他人接受。

原則九: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

讓孩子完全理解自己生命的來源,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問與答。

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左右就會提出“我從哪裡來”這類的問題,直到5-6歲時提出“精子與卵子到底是怎麼結合的”,到10歲左右孩子會提出“男女生殖器是如何結合,精子才能夠進入女性身體”,這是孩子對生命認知和理解的一個過程。

父母不可以在孩子3歲提出問題的時候,就將10歲孩子問題的答案給孩子,父母需要做好準備,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

原則十:不可以提前喚醒

當孩子問到某個性問題的時候,說明孩子已經對這個問題開始了探索,孩子對這個問題已經“醒”了,父母不要回避,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這不是提前喚醒。

當孩子沒有提出某個性問題,孩子還沒有對這個問題開始探索,處於“未醒”狀態,父母主動講解給孩子,就喚醒了孩子對這個問題的好奇和探索,這就是提前喚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