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亏32亿,恒大的造车梦为何如此之难?

3月22日晚间,恒大健康发布盈利预警公告,2019年净亏损较2018年进一步扩大,净亏损49亿元。

恒大健康表示,公司亏损主要是由于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目前还处于投入阶段,购买固定资产及设备,研发等相关费用及利息支出增加。恒大健康预计,公司在2019年产生20亿元净亏损,新能源汽车业务净亏损32亿元,其健康管理业务于同期预计净盈利约为3亿元。

结束与FF的纠葛后,恒大便从“买买买”开始了新的造车计划,数百亿的资本砸下去,溅起的浪花距离许家印愿景中的星辰大海还有多远的距离?

净亏32亿,恒大的造车梦为何如此之难?


三年450亿

“第一句‘买买买’;第二句‘合合合’;第三句‘圈圈圈’;第四句‘大大大’;第五句‘好好好’。我这五句话,就是恒大的造车路。”许家印在2019年末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表示。

许家印进一步介绍,“买买买”是针对世界顶级核心技术及企业的收购。但并非所有技术都能买回来,还有很多买不回来的,那就要合作,即“合合合”。通过这两者实现恒大新能源汽车在核心技术方面与产品品质上的世界领先。

“圈圈圈”即为恒大造车的“朋友圈”,包括与世界先进的汽车工程技术、造型设计、零配件等供应商结成三大朋友圈。“大大大”是指恒大造车所立足的大格局、大战略、大规模。而“好好好”,是许家印对恒大要造什么车的期许。他说,恒大造出的车首先品质要好,再就是造型要好、价格要好。

净亏32亿,恒大的造车梦为何如此之难?

按照计划,目前恒大拥有已达到量产能力的瑞典特罗尔海坦研发制造基地,中国天津基地计划今年6月全面投产,并正筹建上海与广州基地,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净亏32亿,恒大的造车梦为何如此之难?

在已经加入购物车并付款的账单上,2019年恒大并购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入主卡耐新能源,介入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与世界巅峰跑车品牌科尼赛克组建合资公司,新能源超跑Gemera已经问世;收购泰特机电70%的股份,获得荷兰e-Traction商用车的轮毂电机技术……一笔一笔真金白银砸下去,恒大造车梦之坚定可想而知。

许家印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上,未来3年的恒大投资预算是450亿元。其中,今年投资200亿元,明年是150亿元,后年是100亿元。”

车造出来了么?

新能源汽车业务32亿的亏损,实时地反映在了恒大健康的市值上,截至完稿,港股上市的恒大健康已跌至4.73港元,跌幅达到16.43%,比一年前11.56港元的高值已缩水一半以上。

“十年前,我们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今天的恒大已经形成了以房地产为基础,旅游、健康为两翼,汽车产业为龙头的四大产业格局。我们把汽车产业作为四大产业的龙头,在恒大的产业格局中是极其重要的产业。”许家印曾强调恒大对汽车产业的重视,但是这部分产业还远未到开花结果的时候。

3月3日,恒大与科尼赛克成立合资公司后的首款产品——世界顶级新能源超跑Gemera在日内瓦进行全球首发。据了解,这款Gemera仅限量生产300辆,起售价为138万欧元,虽然价格昂贵,但开售即被一名瑞士富豪一口气购买了30辆。

该款车使用的电池是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研发生产的最新一代产品,逆变器由恒大控股的荷兰e-Traction公司研发生产。

按照计划,恒大将在三年内实现50万辆到100万辆的产能建设,并逐步实现量产。作为恒大整合产业链资源的处女座,该款超跑展现了恒大造车的底气,但是300辆与30万辆并非同一概念。

据悉,恒大旗下恒驰品牌的第一款新能源汽车“恒驰1”将于今年上半年投产,与Gemera不同,恒驰面对的是真正大规模的私人乘用市场。或许恒驰用不上恒大最顶尖的牌组,电机、性能、智能化或许都不是绝顶配置,但必须在综合性上具备竞争优势。就像许家印所说,“品质要好,造型要好,价格要好。”

销售环节在财大气粗的恒大面前已经不是问题。恒大早在2018年9月入股全球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广汇汽车(3.790, -0.32, -7.79%),成为广汇第二大股东。

业内人士分析,拥有超过800家营业网点、完善业务体系的广汇汽车,结合恒大在地产、旅游及健康产业的多元布局,或许会打破传统的4S销售模式,尝试将新车与二手、车位与出行、产权和使用权整合,成为“生活+出行服务商”的角色。

到目前为止,对于恒大来说,手中握着各自花色的大牌,但尚未形成清晰的牌型和牌组,也未能看清楚恒大如何糅合麾下公司各自的桀骜,打破独立性壁垒使其融合在它的造车战略中。组成车型的背后,实际上对恒大驾驭全产业链的诸多考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