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二十四卷│難歲篇第七十三(2)


《論衡》第二十四卷│難歲篇第七十三(2)

【原文之二】

且太歲之神審行乎,則宜有曲折,不宜直南北也。長吏出舍,行有曲折。如天神直道不曲折乎,則從東西四維徙者,猶幹之也。若長吏之南北行,人從東如西,四維相之如,猶牴觸之。如不正南北,南北之徙又何犯。如太歲不動行乎,則宜有宮室營堡,不與人相見,人安得而觸之?如太歲無體,與長吏異,若煙雲虹蜺直經天地,極子午南北陳乎,則東西徙若四維徒者亦幹之,譬若今時人行,觸繁霧蜮氣,無從橫負鄉皆中傷焉。如審如氣,人當見之,雖不移徙,亦皆中傷。且太歲,天別神也,與青龍無異。龍之體不過數千丈,如令神者宜長大,饒之數萬丈,令體掩北方,當言太歲在北方,不當言在子。其東有醜,其西有亥,明不專掩北方,極東西之廣,明矣。令正言在子位觸土之中,直子午者,不得南北徒耳。東邊直醜巳之地,西邊直亥未之民,何為不得南北徒?醜與亥地之民,使太歲左右通得南北徒及東西徒,可則醜在子東,亥在子西,醜亥之民東西徙,觸歲之位;巳未之民東西徒,忌歲所破。

《論衡》第二十四卷│難歲篇第七十三(2)


《論衡》第二十四卷│難歲篇第七十三(2)


《論衡》第二十四卷│難歲篇第七十三(2)

【字詞】

1、蜺:(ní)寒蟬;古同“霓”,虹的一種

2、蜮:(yù)傳說中一種在水裡暗中害人的怪物

【拙解】

而且如果太歲之神確有出行,那麼出行路線也應當是有曲折,而不應當是南北徑直而行。官吏離開官舍,出行之路也應有曲折。如果天神直道出行沒有曲折,那麼從東西方向和四角方向搬遷的人,仍會有所觸犯。如同官吏南北方向行走,有人從東向西走,或在四角方向行走,仍會接觸到。如果天神出行不是正南正北,那麼南北方向搬遷的人又能有何觸犯。如果太歲之神沒有行動,那麼應當有宮室營堡,不與人相見,人又怎麼能觸犯它呢?如果太歲之神沒有形體,與官吏不同,如同煙雲彩虹直貫天地,從極南至極北,那麼東西方向搬遷如同四角方向搬遷一樣亦會有觸犯,如同現今人們行走,接觸濃霧毒氣,無論縱橫橫向背都會受到傷害。如果太歲之神確實像氣一樣,人們應當能接觸到它,即使不搬遷,亦會皆受傷害。而且太歲,屬於天神,與青龍神無異。龍的形體不過數千丈,假使有太歲之神則應當又長又大,大至數萬丈,其身體能遮掩北方,則應當說太歲在北方,不應說是在子位。太歲的東面有醜,西面有亥,說明太歲並沒有只遮掩北方,也沒有盡遮東西廣大區域,這是明確的。如果定要說太歲在子位,那麼只有大地的中心位置,正位於子午者,不能南北方向搬遷。東邊地域正對醜巳之地,西邊正對亥、未位置的人,為何不能在南北文秘搬家?醜地與亥地之民,假使太歲之神可以通行於左右,或南北方向搬遷或東西方向搬遷,那麼醜在東方,亥在子西,那麼醜亥之地的人向東西方向搬遷,會觸犯太歲之位;巳未之地的人向東西方向搬遷,便是觸犯了太歲之神。

【小議】

上古有人很聰明,善觀天象察天星。

日月星辰屬天文,天干地支記年輪。

太歲亦可稱歲陰,木星乃是其本名。

崇神論者腦洞開,從此太歲成天神。

世人做事當避禍,神位向背皆為兇。

徙造嫁娶或遠行,先查黃曆必信從。

南北為縱東西橫,阡陌忙碌是人生。

若有太歲厭觸犯,莫非天神心若人?

天神之論人杜撰,演繹不斷惑凡塵。

古時皇胄若出行,必驅路人沿途淨。

人間書繪天庭貎,皆由想像虛構成。

太歲之忌為虛論,王充此篇辨分明。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