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1)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1)

【原文之一】

俗信卜筮,謂卜者問天,筮者問地,蓍神龜靈,兆數報應,故舍人議而就卜筮,違可否而信吉凶。其意謂天地審告報,蓍龜真神靈也。如實論之,卜筮不問天地,蓍龜未必神靈。有神靈,問天地,俗儒所言也。

何以明之?子路問孔子曰:“豬肩羊膊可以得兆,雚葦藁芼可以得數,何必以蓍龜?”孔子曰:“不然!蓋取其名也。夫蓍之為言耆也,龜之為言舊也,明狐疑之事當問耆舊也。”由此言之,蓍不神,龜不靈,蓋取其名,未必有實也。無其實則知其無神靈,無神靈則知不問天地也。且天地口耳何在,而得問之?天與人同道。欲知天,以人事。相問,不自對見其人,親問其意,意不可知。欲問天,天高,耳與人相遠。如天無耳,非形體也。非形體則氣也,氣若雲霧,何能告人?蓍以問地,地有形體,與人無異。問人不近耳則人不聞,人不聞則口不告人。夫言問天,則天為氣,不能為兆;問地,則地耳遠,不聞人言。信謂天地告報人者,何據見哉?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1)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1)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1)

【字詞】

1、蓍:(shī)一種草本植物,可入藥,亦可制香料,俗稱“鋸齒草”。古時用其莖占卜

2、雚:(guàn)芄蘭,一種草;(huán)古同“萑(huán)”,指蘆葦一類的植物

3、藁:(gǎo)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根可入藥

4、芼:(máo)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mào)掃取,拔

5、耆:(qí)年老,六十歲以上的人;強橫;(shì)古同“嗜”,愛好

【拙解】

世俗相信卜筮,認為卜者問天,筮者問地,蓍草通神龜甲靈驗,龜兆蓍數即為天地所作出的答覆,故而逢事不與人商議而是去卜掛占筮,不顧事情真假可否而只是相信吉凶卜筮。其意是認為天地確實可以給出答覆,蓍草龜甲當真通神靈。依實而論,卜筮不能問天地,蓍草龜甲未必通神靈。有神靈,問天地,只是俗儒所言。

何以證明?子路問孔子:“豬羊的肩胛骨可以得兆數,雚葦藁芼之類的草也可以得兆數,何必要用蓍草和龜甲呢?”孔子說:“並非如此!大概是借取蓍和龜之名吧。用蓍是為表示時間長,用龜是為表示時間久,要察明狐疑之事應當請教年長及經歷多的人。”由此而言,蓍草不神,龜甲不靈,大概只是借取其名,未必有其實。無其實則可知其並無神靈,無神靈則可知卜筮不是問天地。而且天地的口耳在哪,而能夠問它們?天與人是同樣的道理。欲知天意,應依人間之事。相互問詢,如果不是親自面見其人,親自詢問其意,便不可知其意。欲要問天,天很高,天耳與人相距甚遠。如果天無耳,天便無形體。無形體則是氣,氣如雲霧一般,如何能答覆人呢?用蓍草問地,地有形體,與人無差異。問人時不靠近其耳則人聽不見,人聽不見則其口便不會答覆人。說到問天,天只是氣,不能給出兆數;問地,地之耳甚遠,聽不見人言。相信並認為天地能答覆人,有何依據?

【小議】

卜者問天,筮者問地,執蓍弄龜,煞有介事。若問其實,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天機不可洩漏。古時,世間有些事,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凡力又不能為,難以做出決斷,於是便寄望於卜筮,祈求天地神靈為其確定前程。天地之大,生靈無數,天地何來神靈?卜筮者焉能手持蓍草、撫弄龜甲便能通天地神靈以知世人未做之事?豈不是與“天道自然無為”相悖?卜筮,或許上古時期確有其事,原本只是人們敬天信神的一種圖騰文化,相傳後世,經不斷演繹,愈發玄奇了。孔子說“蓍之為言,耆也;龜之為言,舊也。明狐疑之事,當問耆舊也”,未必就是對用蓍龜卜筮的正確解釋,但很多年長及經歷多者確實有豐富的閱歷,是可以答疑解惑的。對待新鮮事物,應思探索;明道解惑,“當問耆舊”。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