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二十四卷│辨祟篇第七十二(2)


《論衡》第二十四卷│辨祟篇第七十二(2)

【原文之二】

聖人舉事,先定於義。義已定立,決以卜筮,示不專己,明與鬼神同意共指,欲令眾下信用不疑。故《書》列七卜,《易》載八卦,從之未必有福,違之未必有禍。然而禍福之至,時也;死生之到,命也。人命懸於天,吉凶存於時。命窮,操行善,天不能續。命長,操行惡,天不能奪。天,百神主也。道德仁義,天之道也;戰慄恐懼,天之心也。廢道滅德,賤天之道,嶮隘恣睢,悖天之意。世間不行道德,莫過桀、紂;妄行不軌,莫過幽、厲。桀、紂不早死,幽、厲不夭折。由此言之,逢福獲喜,不在擇日避時;涉患麗禍,不在觸歲犯月,明矣。

《論衡》第二十四卷│辨祟篇第七十二(2)


《論衡》第二十四卷│辨祟篇第七十二(2)

【字詞】

1、七卜:指五種龜兆(雨、霽、蒙、驛、克)和貞(內卦)、悔(外卦)兩種卦象

2、嶮:(xiǎn)古同“險”;高峻的樣子

【拙解】

聖人做事,首先要確定是否符合道理。道理已經確定,再以卜筮決斷,以示不是自己專斷,表明與鬼神有相同之意,是欲讓世眾相信無疑。故而《尚書》中列舉七卜,《周易》中記載八卦,遵從七卜八卦未必有福,違背未必有禍。然而禍福的到來,是時運;生死的到來,是命運。人命取決於天,吉凶是在時運。壽命有終,操行良善,上天不能使壽命延續。壽高命長,操行惡劣,上天不能奪其命。天,是諸神之主。道德仁義,是天之道;使人懷有戰慄恐懼之心,是上天之意。廢棄道義毀滅道德,是鄙視天之道,奸險狹隘任性放肆,則與天意相悖。世間不遵循道德者,莫過於桀、紂;妄行胡為者,莫過於周幽王、周厲王。但桀、紂並沒有早死,周幽王、周厲王也沒有夭折。由此而言,遇福得喜,並不在於擇日避時;逢災遭禍,不在於觸犯歲月禁忌,這是明確的。

【小議】

《尚書》列七卜,被世人奉為諸事決斷的經典之規;《周易》載八卦,更將世間諸事盡納其中。古時載史書中記錄的很多人、很多事,如果細究起來,雖然很有趣,卻也常令人疑惑。史書中記載了好多聖賢之人,其中不乏賢君聖王。既然世上有眾多的“聖”,又有神奇的“卜”與“卦”,為何還會有無妄之災、還會無端生禍?災禍發生之前,“能掐會算”的“聖人”們為何不提前警示世人呢?實則,所謂的卜、卦,亦如那些玄奇的、虛無縹緲的鬼神一樣,都是人間聰慧者編造出來的愚人之物而已。卜筮,解夢,有些人將其作為一種“職業”,有些人將信將疑只為求得某種解脫,有一些人被徹底洗腦了,深信不疑。當然還有完全不信的,比如王充。“逢福獲喜,不在擇日避時;涉患麗禍,不在觸歲犯月”,王充得出這個結論,一語中的。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