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5)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5)

【原文之五】

賢者不舉,大龜不兆,災變亟至,周武受命。高祖龍興,天人並佑,奇怪既多,豐、沛子弟,卜之又吉。故吉人之體,所致無不良;兇人之起,所招無不醜。衛石駘卒,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後者,曰:“沐浴佩玉則兆。”五人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焉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衛人卜,以龜為有知也。龜非有知,石祁子自知也。祁子行善政,有嘉言,言嘉政善,故有明瑞。使時不卜,謀之於眾,亦猶稱善。何則?人心神意同吉凶也。此言若然,然非卜筮之實也。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5)


《論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5)

【字詞】

1、亟:(qì)屢次;(jí)急切

【拙解】

賢者不相助,大龜板不顯吉兆,災變屢屢發生,所以有周武王受天命伐紂。漢高祖興起,天與人皆護佑他,奇象怪事已經很多,豐沛的百姓,占卜又得吉兆。故而吉人占筮,所招致之兆沒有不吉;惡人卜測,所招致沒有不兇。衛國石駘死去,他沒有嫡子,卻有庶子六人,於是以占卜決定繼承人,並說:“沐浴時佩帶玉器會有吉兆。”五位庶子沐浴皆佩玉器。石祁子說:“焉有為親人服喪時沐浴並佩玉器的!”他既不沐浴也不佩玉器,石祁子得吉兆。衛國人占卜,認為龜甲有感知。並非龜甲有感知,而是石祁子自已有知。石祁子施行善政,受到人們的讚許,受讚許並施政善,故而能有明確的吉兆。假使當時不用占卜的方法決定繼承人,而是讓眾人商議決定,他也會得到人們的稱讚。為何?人心與神意對吉凶的看法是相同的。這種說法似乎正確,然而並不能證明卜筮符合實際。

【小議】

商湯滅夏而建殷商,商朝存續五百餘載,至紂王時,朝廷內外矛盾重重,終致爆發。史上大多記載紂王暴虐,荒淫無度,引天下人共憤,故而有“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的歷史事件。周武王曾經“孟津觀兵”,便是欲興兵伐紂,最終卻退兵了。據史料記載,是因為武王姬發遇到了“不吉”之事,所以才放棄了伐紂,然而事實確是那樣嗎?未必。周武王九年時,紂王身邊尚有其兄箕子、王叔比干、太師聞仲等一干重臣忠心事君,堪稱死忠之臣。即便有些諸侯後來參與了伐紂,原因很多,其中不乏被西周裹脅者。紂王時,“災變亟至”,或許確有其事,但西周日益強盛,與朝歌王廷頻生戰事,所以,那些災變,既有天災,也有人禍。但若說紂王“賢者不舉,大龜不兆”,或許言過其實,後朝書寫的前朝史,多有“增益”是很常見的,更何況鑽龜卜筮本就是假借天應以達人意之舉。

文中舉例,石祁子“不沐浴佩玉”,正如王充所言,“龜非有知,石祁子自知也。”知禮善政,譽名廣傳,自然會得到眾人擁戴。五位“沐浴佩玉”的庶子,最終並沒有成為石駘的繼承人,說明鑽龜卜筮毫無實效靈驗可言。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