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寻机-东莞制造战疫录③║东莞“跨界”转产大军,位居全省第一

走进长安镇的旭宇光电有限公司一号厂房,生产车间的固晶站、焊线站的机器全部运转,车间里的工人不多,大家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有条不紊地操作工序。

今年2月,该公司位于长安的科技园正式投产。受全球疫情影响,普通照明产品的消费需求下降,消毒杀菌类产品的需求则迅速上涨。旭宇光电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把生产重点转向UVC-LED灭菌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目前公司今年3-5月份的订单已经在满负荷生产。

“跨界”,成为当下企业应对疫情的一个“热词”。为有效保障疫情防控器械的供应,我市大批企业“为国请战”跨界转产。他们不惜成本投入,不计报酬捐赠,不辞劳苦下沉生产一线,快速实现了我市医用口罩日产量从万级到十万级,再到百万级的跨越。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目前东莞防控类医疗器械生产应急备案的生产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已发出备案凭证的企业共142家。

莞企“跨界”忙

近一个月来,位于厚街镇的陆鑫鞋机车间异常繁忙。该企业原来一直生产制鞋设备与皮革设备,2月初响应号召,紧急跨界研发生产防护服压条机和全自动口罩机。目前,该公司生产的防护服压条机已陆续运抵安徽、新疆、湖南等地企业。

面对突发疫情,东莞市澳星视听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文发当机立断,出资500多万元购置设备,采购原材料,培训员工组建生产线。设备就位后,赵文发与他的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守在机器旁,生怕机器发生故障。经过通宵奋战,2月25日,两条可日产20万个N95口罩的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建成投产。

在广东东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光电”)公司生产车间,数十名员工正加紧赶制着新一批面罩。作为一家专业生产镀膜的企业,东华光电克服困难正常复工,为抗击疫情出力。

危中寻机-东莞制造战疫录③║东莞“跨界”转产大军,位居全省第一
危中寻机-东莞制造战疫录③║东莞“跨界”转产大军,位居全省第一

△茵茵股份跨界转战口罩生产

走进广东茵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5台高速口罩生产设备正开足马力24小时不停生产。“我们预计投入了1000多万投入转产。购买了5台高速机,目前预计日产能共计270万片。”该公司副总经理吴明表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家生产纸尿裤的企业。

为了解决口罩的问题,拥有1.7万员工的正崴集团专门建设了一条口罩生产线,目前正24小时不停生产,一天生产的口罩可达11万件,可以同时满足该集团东莞厂区和昆山厂区员工的口罩需求。而在东莞太洋橡塑制品有限公司,自顺利复工复产后,紧跟市场节奏,耗时10天投入百万元,通过升级改造,自主研发出新型全硅胶口罩。

“跨界”大军全省第一

“跨界”,成为当下企业应对疫情的一个“热词”。

记者25日从市市场监管局数据获悉,目前东莞防控类医疗器械生产应急备案的生产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已发出备案凭证的企业共142家,其中口罩企业106家,相关产业初具规模。里面有东莞人熟悉的以纯、南玻光伏、步步高、欧珀等企业。

仅在东莞南城,便有20家企业转产成功。广东华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该公司本来专业研发、生产曝光机,从2月10日开始筹备至3月初,不到一个月时间,已生产了40台平面口罩生产机。

“跨界”绝非偶然。东莞工业种类齐全制造业发达,设备技术的共通性,让东莞快速进入口罩设备生产有了更多可能。“跨界”成功的背后更离不开东莞的创新服务。为了鼓励企业进行快速转产,东莞启用防控生产应急审批机制,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开通许可登记注册业务“绿色通道”,将原来近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时限压缩至2天。

这批“跨界”大军,不惜成本投入,不计报酬捐赠,不辞劳苦下沉生产一线,快速实现了我市医用口罩日产量从万级到十万级,再到百万级的跨越。

转产赢得新增长点(小标)

口罩及其相关防疫用品,并非高科技产品,产业链却长,考验着一个地区的工业制造业实力。这些跨界大军的进入,有力地填补了口罩产业链的空白,甚至异军突起,为企业赢得了新的增长点。

制约口罩机行业产能的一个关键,是一种叫超声波换能器的原材料。疫情发生之前,这个换能器生产厂家主要在江浙一带,东莞本土没有。如今,东莞松山湖一家企业的转产打破了零纪录。

这家企业叫东莞市优超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超声波系统研发与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得知口罩机企业的需求后,优超公司从2月中旬开始投入研究,不足半月就完成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研发出口罩机超声焊接系统。

转产为企业赢得了新的增长点。“公司正在办理出口认证手续,预计下个月可实行口罩出口。月底还将增加1条口罩生产线,同时N95口罩机也在洽谈中。”吴明表示。

“很多地方都需要防疫物资,得知公司复工生产后,我们也收到了客户的大批订单。”东华光电总经理张国军告诉记者,由于人手不够,公司所有员工包括自己在内的高管都下一线生产物资。接下来,公司还将研发生产医用防雾护目镜等其他医疗物资。

旭宇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金填对转产的前景表示有信心,他告诉记者,现如今公司在UV杀菌消毒产品这块加大了生产力度,目前公司今年3-5月份的订单已经在满负荷生产。因此今年公司的营收、期望值、包括产品应该会增长,公司的目标是增长60%-100%。

“国家需要什么,公司就生产什么!”

在东华光电公司门前,公司员工正往外运送一箱箱疫情应急用品,免费赠送给东莞及其他疫情地区各大医院以及一线执勤人员。

快速调整、跨界转产,既是经营思路的转变,又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在记者的采访中,对于“跨界”的初衷,不少采访对象都不约而同地说“为国请战”。

防疫物资的缺乏对于国内口罩企业来说可谓是一次机遇。然而,由于原料、人工等因素,他们中的很多近期可能都是以高成本在生产。

危中寻机-东莞制造战疫录③║东莞“跨界”转产大军,位居全省第一

“不计成本投入,现在口罩的销售收入尚不够工人工资。”正崴集团华南厂区厂长刘统德对记者说,转产做口罩,不是一个基于经济收益的考虑和选择,在当时疫情告急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会挺身而出。

“国家需要什么,公司就生产什么!”赵文发说出了许多企业的心声。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赵文发在此次疫情中,尽显责任担当。“公司计划在疫情结束后,将所有的口罩生产设备、材料,生产技术无偿捐赠给国家贫困县建口罩厂,并帮助拓展外贸出口渠道,为当地老百姓精准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赵文发说。

全媒体记者 曹丽娟/文 郑志波/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