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的舒體書法是原創嗎,如何評價?

中國書畫收藏報


我曾經臨習過一段時間的“舒體”,目前也很喜歡舒同先生的書法,很願意就這個問題說兩句。

(一)舒同的書體肯定不是原創,只能是一種繼承和發展

從嚴格意義上說,中國書法的書體就只有四種,即篆書、隸書、楷書和草書,加上後來興起的行書、行草書、行楷書,也不過七種。

至於在書法發展過程中不斷形成的一些用書法家的姓氏來定名的書體,在歷史上被認可的也只有“楷書四大家”的顏體、歐體、柳體、趙體等,而其他書體則沒有用書法家的姓氏命名的,包括王羲之、張旭、懷素,也包括蘇東坡、孫過庭等。倒是書法發展到了現代,卻出現的諸如舒同先生的“舒體”、劉炳森先生的“劉體”、啟功先生的“啟功體”等等,其實是不講究的,這不是對這些書法老前輩的不恭,而是書法學術不嚴謹的問題。

因此,我感覺舒同先生的書法獨具風格,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這確實是書法學習達到的最高境界。但是,舒同先生的書體不能算原創,他是對顏體書法的繼承和發展。

(二)舒同先生的書法濃墨重彩,大氣磅礴,筆法醇熟

舒同先生曾經在我們山東擔任省委書記,所以,山東人對其很有感情。我在學書之初認真學習過他的“舒體”。記得那是九十年代初,我剛大學畢業,舒同先生的字體剛剛被電腦錄為字體,但那時電腦還沒有普及,我也不知道那是電腦字體,就感到很神奇,便將報紙上的舒體字剪下來臨習,一段時間還寫的有模有樣。

舒同的書法是顏體的繼承和發展,據說他在寫字時筆上醮墨欲滴才寫,所以他的字往往是非常圓潤有神。加之他將橫豎筆畫簡化為等粗,寫出的字就像是顏體的“黑體字”,特別有氣勢。舒體字很講究筆法,嚴格遵循中鋒行筆的規則,所以,這種字就很流暢、很有勁道。

舒體字以行書為妙,多有牽絲引帶,字形蜿蜒崎嶇,如游龍走蛇,變幻多姿。但如果看舒同先生寫楷書,就完全是顏體,看不大出他自己的風格了。

結語:

舒體書法是非常美觀的書體,尤其適合那些性格豪放的朋友學習。但是,近些年好像學習的人少了許多,電腦上的字體也不多見,卻不知是什麼原因。對於那些喜歡參加各類書展的朋友不妨試一試這種書體,尤其是寫成大字,估計會吸引評委和觀眾的眼球的。


館閣秀才


舒同的書法,宗顏真卿,學何紹基。又有個人的發展。對國內的書法界影響很大。

記得”上海廣播器材廠”、“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無線電x廠”、”上海華東政法學院”……牌子;”廣播歌選“、“山東教育“雜誌封面題字……都是他的作品。


江千里2014


舒同的確是原創者,馬背書法家,是抗戰時期有文化為數不多的人,樹立典型所以成角,他的字體過於圓滑油膩,欣賞水平不高,適合做商業門頭,如同劉炳森後期字體一樣,學習書法不建議臨,還是要學古人


長安美髯公


非原創!舒同書法從顏真卿經典法帖裡吸收營養,上溯秦漢,廣博魏晉,精研隋唐。兼收幷蓄古代諸名大家書風意趣,最終形成了自己雍容豪邁,氣勢恢宏的個性書風。


緣如我詩


舒同早起作品是書法。 後來是繞圈子


用戶5526868234927


大家,無評,請評論家敘語。


毛烏素駱駝



傻瓜種瓜


是繼往開來的藝術創新,具有具獨特的風格、鮮明的特色和時代感!


金城逸翁


獨樹一幟。


餘心平靜


大名鼎鼎的“舒體”,取法於顏體,卻又與南唐李煜的書法“金錯刀”有幾分相似

但如果不是舒同,而是另一個人來寫,你極可能認為它就是一種“老幹部體”。

舒同的字有兩大特點:

一是圓。它的筆法圓、結體圓。

舒同幾乎以筆筆中鋒來寫行書,這在書法史上是較少見的,其線條圓勁有力。

其結體也呈圓形,有時不由讓人聯想起篆書,這種圓形的行書在書法史上也是少見的。

二是拙。它的筆意拙、字形拙。

舒同的字憨態可掬,如同慈眉善目的長者,又如笨手笨腳的熊貓,令人親近,頗富喜感。

“舒體”的根源:

1、舒體的根基是顏體。

(顏真卿《勤禮碑》局部)

從舒體寬博大氣、圓轉遒勁的特點,可以看出它與顏體的淵源,而舒同的氣質也與顏真卿有幾分相似。

應該說,“舒體”是以顏體為根基,又加入了何紹基的一些特點,同時摻以了許多自己的理解,當然,這種理解不一定有價值。

(何紹基作品)

2、舒體與“金錯刀”的巧合。

南唐後主李煜以詩詞著稱,其實他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行書圓轉遒勁,被稱為“金錯刀”。

“金錯刀”原本是王莽時期的一種貨幣,而李煜行書收筆處,極像“金錯刀”的形狀,故有此名。

大家看一下舒同的書法,其收筆處是不是也與李煜的“金錯刀”有幾分相似?

不知這是巧合,還是舒同有意為之?

舒同書法的價值:

“舒體”大氣,“力感”強烈,但它過於程式化,線條少變化。似乎只有舒同的資歷與為人,方可駕馭此字體,換作其他人書寫,只會是“春蚓秋蛇”。

不管怎樣,舒同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成立,是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否則,中國書法事業也許是另一番景象。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