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白洋澱的火燒之一驢肉火燒

一、驢肉火燒


提起火燒,大家都會想到驢肉火燒!近些年以導演張藝謀等人的借力傳播,保定府的驢肉火燒成了全國名小吃中一個響噹噹的品牌。而河北省的滄州也不甘示弱,通過馮鞏等演藝明星的傳播,河間驢肉火燒也譽滿天下。


既然都是火燒,又同是夾驢肉,這其中還有什麼區別嗎?哪些特徵又是共存的呢?筆者算是一個資深吃貨,經過多年吃火燒的經驗,得出如下結論!到底是什麼,且看我細細道來!


鹽打哪兒鹹,醋打哪兒酸!總得有個由頭,那就先從驢開始說起!驢,中型豢養的牲口。比駱駝牛馬騾子個頭小,性子溫和帶著倔強。比如說這人有個性,喜歡聽好話,我們比作”順毛驢”。和這種人做事,一定要順著來,不能嗆著,因為一不高興就”尥蹶子”,連說話都是骺倔悶喪。要是順著他來,再恭維幾句,得,連放屁都帶笑紋兒了!交代什麼事兒都能辦好!太行山區、冀中平原,過去幾乎家家養驢,幫襯著幹農活兒!都知道驢皮熬膠補氣血,所以吃驢肉來進補也是養生之道。要麼說:天上無龍肉,人間驢肉香啊!


淺說白洋淀的火燒之一驢肉火燒


不管是保定府還是河間府,都和運河文化有關聯。 筆者曽寫過關於艚運的一些文章,驢肉火燒的誕生就在艚運船上。水上交通運輸,就有大艚船。有艚運就有“艚幫 ”,自然就融入了各色人等、魚龍混雜,其中也不乏能人義士摻雜其內。白洋淀上的東澱頭村就是出船員的地界兒,不管是官船還是民運都是這幫人使船,至今東澱頭村還有近代艚運紀念館。官船運鹽,就對應有了”鹽幫”和私鹽販子,這些人的運輸工具就是毛驢,小毛驢駝著倆柳條筐好運鹽。在艚幫鹽幫出現利益衝突時,幫會之間也是拳腳相加、刀光血影相見。總是鹽幫吃虧的時候還是多些,還是真惹不起這幫水旱兩路的漢子,經常是丟盔卸甲,牲口輜重被艚幫盡獲。鹽幫柳條筐運鹽得用小毛驢駝,艚幫獲勝後殺驢擺筵慶功。船上有糧磨得精粉,烙成燒餅夾入熱騰騰的驢肉,就於是流傳下“驢肉火燒”這種美食!


淺說白洋淀的火燒之一驢肉火燒


不管是保定府還是河間府 的驢肉火燒,都套用這個故事來豐富驢肉火燒的文化內涵。其實這兩樣火燒的做法卻大相徑庭、南轅北轍,差異很大。保定府的火燒形狀是圓的,原則上是面片擀開不搽酥僅放椒鹽,然後揪劑兒團成圓球再攤開,烙半熟上叉子入爐火烤熟,就為出鍋酥脆。驢肉切碎,可嵌入青尖椒香菜,用刀尖兒火燒扎口填入,澆點驢肉湯即食!


河間府的驢肉火燒形狀是長方形,像極了鹽幫的雙駝筐,又似一個行走江湖的肩上跨的褡褳。做法是未曾和麵先打酥,酥就是熱油和麵做的。等於和兩塊面,一塊兒水和麵粉,一塊兒油和麵粉。面片擀開加上酥皮,再卷條揪劑子 ,用小擀麵杖擀成長條並收籠四角,再烙併入叉子烤。出鍋後酥脆異常,入口掉渣兒。河間府煮的驢肉,要控盡水分,切碎後夾入火燒時,要找補點兒驢肉湯做的悶子,使口感更佳。


說了這麼多,驢肉火燒這種小吃在北方實用。勞動人民吃過後禁時候,還能解饞,若有段時日不吃,還總會讓人惦記著。有人講這些跟白洋淀有毛關係?告訴各位看官,保定驢肉火燒起源於徐水的漕河,漕河可是連著白洋淀的啊!漕河驢肉火燒在保定做成了品牌,自然也往白洋淀發展不是。


淺說白洋淀的火燒之一驢肉火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