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严家的财产之争,恶人的阴谋得逞,揭露当时的社会丑态

严贡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经典的恶人形象,吴敬梓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他的恶行,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全方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大恶人的丑陋嘴脸。读者往往唾弃严贡生,希望他最终能够恶有恶报,但是这种希望最终也没有实现,作恶多端为祸乡里的严贡生,始终能够全身而退,反而在作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儒林外史:严家的财产之争,恶人的阴谋得逞,揭露当时的社会丑态

赵氏是一个可怜人,原本只是严监生的小妾,后来原配王夫人不幸早逝,赵氏因为生下了严监生唯一的儿子,于是被扶为正室。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以后严监生也死了,赵氏继承了价值十几万两银子的家产,并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正常情况下,严贡生与赵氏之间不会有什么瓜葛,即使严贡生眼红弟弟家的财产,也没有夺取的由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赵氏尚且年幼的儿子突然出天花死了,赵氏的精神崩溃了,同时也点燃了严贡生抢夺财产的野心。

不想皇天无眼,不祐善人,那小孩子出起天花来,发了一天热,医生来看,说个是险症,药里用了犀角、黄连、人牙,不能灌浆,把赵氏急的到处求神许愿,都是无益。到七日上,把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跑掉了。

儒林外史:严家的财产之争,恶人的阴谋得逞,揭露当时的社会丑态

《儒林外史》写的是吴敬梓生活的清朝时期的人和事,通过严贡生成功抢夺赵氏财产一事,深刻揭露了清朝官场之黑暗,社会之不公,老百姓生活之艰难。赵氏的财产跟严贡生原本没有任何关系,是她和儿子共同继承了丈夫留下的财产,后来儿子不幸死了,这份财产自然就属于赵氏一人,严贡生又有什么资格来分走七成财产呢?可是在当时的官场,是非黑白可以颠倒的,只要花钱疏通了关系,恶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幸亏还有少数尚未泯灭良知的官员(主要指汤知县),对赵氏的遭遇感到同情与可怜,否则赵氏的结局很可能就如严贡生所说的那样了。

严贡生听着不耐烦,道:“像这泼妇,真是小家子出身,我们乡绅人家,那有这样规矩!不要恼犯了我的性子,揪着头发臭打一顿,登时叫媒人来领出发嫁!”

儒林外史:严家的财产之争,恶人的阴谋得逞,揭露当时的社会丑态

严贡生第一次向赵氏发难,竟然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怒火中烧的严贡生终于说出了他的真实计划。他要的不仅仅是七成财产,连原本的主人——他的弟媳赵氏,都打算要一并撵出去,然后他就可以完全霸占弟弟家的财产。这样看来赵氏应该感到庆幸,如果严贡生的奸计完全得逞,她的好日子也就真正到头了,幸好还有人替她说话,幸好还只是三七分财产,幸好严监生有价值十几万两银子的财产。

赵氏被严贡生害得很惨,被强夺了七成财产,但是退一步讲,三成财产也是巨额的财富,也足以让赵氏衣食无忧,过上很好的生活。因为严监生留下了价值十五万两银子的财产,就算三成也还是有将近五万两银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况且赵氏还很年轻,按照古代的结婚年龄推算,她当时也就二十多岁,这么年轻而且拥有那么多钱,料想她的内心还是可以欣然接受的,只是表面的悲痛还是要做出来。

儒林外史:严家的财产之争,恶人的阴谋得逞,揭露当时的社会丑态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份原本与严贡生没有任何关系的财产,严贡生想要抢夺,竟然就能够成功抢夺。可见那是一个多么丑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公平正义,恶人作恶始终可以成功,老百姓永远只能忍气吞声。就连家大业大的赵氏尚且要任人宰割,更多的贫苦百姓在面对严贡生这样的恶人时,结局定然会更加凄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