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儒林外史》匡超人:他以为看透了世情,却不知世情亦已看透了他


《儒林外史》匡超人:他以为看透了世情,却不知世情亦已看透了他

一部《儒林外史》,写尽了明清之际士林生活的百态。小说篇幅不短,人物众多,却并没有一个绝对主角,亦没有太多连续故事。很多人物不过是一张剪影,一个生活的片段,比如中举后发疯的范进、吝啬的严监生、望夫成龙的鲁小姐,都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在这些人物中,匡超人似乎是个例外。

他在小说的15回登场,一直到20回退场,几乎独自占据了整整六回的文字、差不多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这是一个淳朴乡村少年到精致利己主义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他的故事真实生动,他的人生折射出世态炎凉,见证了普通人在善恶之间的心路历程。

1.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匡超人

出场时的匡超人,真是个好孩子。

这一日,八股文选家(类似高考模拟题编者)马二先生在杭州城隍山吃茶,看到一个少年坐在一张桌子后面给人拆字算命。那少年虽然长得瘦小,但却很有些精神。此时没有客人,他正在专心读书。闹市之中,竟有这么好学的少年,马二先生很惊奇,走近一看,发现少年读的书竟是《三科墨程持运》——这正是他刚刚选编的书,顿时生出了如遇知音的欢喜。

于是他坐了下来,少年以为生意来了,连忙放下书,问他是来测字的?马二先生摇头,说自己只是走路累了,想歇一歇。虽然不是自己的生意,少年却一点也没怠慢,依旧非常礼貌热情,主动对马二先生说:“您请坐,我去给您倒杯茶。”随后便到茶室里倒了一碗茶,两个人便聊了起来。


《儒林外史》匡超人:他以为看透了世情,却不知世情亦已看透了他

少年告诉马二先生,他名叫匡迥,号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今年22岁。年少时也曾读过几年书,后来因为家境贫寒,便放弃了。去年跟着一个同乡来到省城,在一个柴行中记账。不料商人亏了本,柴行倒闭,他没挣到多少钱,有家难回,只能在这里靠着测字勉强糊口。前些天,他遇到一个家乡人,说他父亲生了重病,不知道现在生死存亡。说到这里,他“那眼泪如豆子大掉了下来”。

如此好学有孝心的少年,让马二先生很是同情感动。

他告诉匡超人,自己就是他正在读的这部书的作者,愿意帮助他。当晚,马二先生请匡超人吃了晚饭,邀请他到自己那里去住。他给匡超人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便自己睡去。等他醒来,看到匡超人已经写好了文章,更是欢喜,称赞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随即认真指点了一番。

马二先生主动送给匡超人十两银子,除了回家的路费之外,剩下的让他“奉养父母”。并送了他一件棉袄、一双鞋子。“恐怕路上冷,早晚穿穿。”考虑得十分周到。

面对马二先生不求回报的资助,匡超人感激得“两泪交流”,当即提出要拜马二先生做兄长。马二先生于是又殷殷教导他一番,让他好好读书,将来考试中举,最后又将自己选编的几部文章给他带了去。

2.花见花开的孝子匡超人

匡超人告别马二先生,搭上了一艘回家乡温州的船。原来这船是奉命去温州出差的巡抚府衙役郑老爹包的。到了船上,匡超人“不拿强拿,不动强动”,嘴又甜,让郑老爹十分喜欢。下船时既没要他的饭钱,也没要他的拼船费——好孩子到哪里都招人喜欢。

回到家后,他一边尽心竭力伺候患病的父亲,一边杀猪磨豆腐养家糊口,同时还不忘用心读书。他也不跟自私的哥哥计较,一肩担当起所有的医药费。


《儒林外史》匡超人:他以为看透了世情,却不知世情亦已看透了他

看到卧病在床的父亲心里烦闷,匡超人便给他讲杭州西湖的风景人情,自己见到听到的好玩的事儿,让父亲十分开心,村中人都同声夸赞这个难得的孝子。

这样一点抱怨没有,既能养亲又能娱亲的儿子,从古至今都是凤毛麟角,对照我自己,嗯,我也做不到。所以,读书至此,我们不能不对匡超人心怀敬意。

这一天夜里,匡超人服侍父亲睡下,自己正在旁边读书,忽然听见外面很多人大喊起来,抬头看窗纸已经被映得通红,不知是谁家失火了。

匡超人的哥哥从梦中惊醒,赶忙抢出自己值钱的家当往外跑。匡超人却是先背出了父亲,然后又把惊慌失措的嫂子推出去,最后背出了母亲。虽然家中房屋家产都被烧光,但所幸家人都平安无事。

此后,匡超人带着父母租房暂住,依旧一边杀猪奉养父母一边用功读书。这一日一直读书到二更天,他的朗朗书声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听到。李知县很惊诧,如此穷乡僻壤,竟然有这么爱读书的人?他特意向村里的潘保正打听,知道了这个又孝顺又上进的青年,却连童生都不是。便特意叮嘱让他来县里参加考试,自己会着意关照。

匡超人听说后,便去县里应考,不仅被李知县录取为第一名(成为童生),又资助他路费,让匡超人顺利考取了秀才。


《儒林外史》匡超人:他以为看透了世情,却不知世情亦已看透了他

3、混迹市井、唯利是图的匡超人

考取秀才归来,匡超人的好运似乎到了头。

先是父亲病逝,随后赏识他的李县长不知何故被拿问。随即潘保正告诉他,有人说匡超人是李知县的亲信,弄不好也要被牵连,劝他赶紧跑路。并推荐了一个自己亲戚潘三爷,他是杭州布政司衙门的小吏,可以投奔。

匡超人于是再来杭州,路上结识了景兰江、赵雪斋等几个“伪名士”,跟着他们一起清谈作诗,让这个淳朴乡村少年大开眼界。在杭州的日子里,匡超人也开始当“选家”,以批注八股文章为生。后来又跟着潘三做各种不合法的事,包揽诉讼、做抢手替人考试,很是挣到了一些钱,过得无比滋润。

潘三又给匡超人说了个媒,让他入赘衙役郑老爹家——就是他那年从杭州回家搭船的郑老爹。不久妻子生了女儿,日子过得很不错。

这时,曾经赏识他的李本瑛复起还升了京官,特意寄书来让他到京中相会。于是他考取了贡生,准备进京。不想这就在这前后,潘三的各种不法事发,被下狱问罪。匡超人吓得“面色如土”,因为很多事他也曾经参与。于是他不顾妻子的却强烈反对,坚持将她送回家乡,随后自己来到京城。


《儒林外史》匡超人:他以为看透了世情,却不知世情亦已看透了他


李本瑛再次见到匡超人很高兴,不仅安排他进入太学学习,还关切地问他是否娶亲?匡超人觉得岳父不过是个衙役,实在身份卑微,便说没有娶妻。李本瑛于是便要将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他,匡超人本想拒绝,转念一想,对方是官家小姐,实在不舍得放弃,于是欣然再娶。

不久,匡超人考取了教习的职务,需要回杭州办手续。一进岳父家门,便得知原配郑氏竟然已经去世了——这真是太幸运了,不必遇到摆不平的尴尬。想到妻子青年早逝,匡超人也觉得凄然,“落下了几点泪”,随即给哥哥几十两银子,让他好好替自己安葬了妻子。

狱中的潘三听说匡超人回来了,便托人请他一见,匡超人连忙摆手,话说得冠冕堂皇、振振有词:潘三做了不法的事情,自该问罪。我若是去看他,岂不是认为朝廷对他不公正?

在回京的路上,遇到牛布衣和冯琢庵,他吹嘘自己是出名的八股文选家,他的书被争相购买,被人推崇,连外国都有……有人提起马二先生,匡超人虽然说他是自己的好友,但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他的选本很一般,跟自己比差远了……

匡超人的故事至此结束,他的未来如何,作者没说。不过,以他的聪明会算计,以他的唯利是图,未来一定不会太得意,可应该也不会太糟糕。


《儒林外史》匡超人:他以为看透了世情,却不知世情亦已看透了他

4、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炼成的?

这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成长路。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孝顺、懂事的淳朴乡村少年,他对人生并没有什么规划和目标,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他没有是非,没有原则,没有底线,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环境印象。

马二先生告诉他,既然读了书,就要中举考试,“人生在世,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并且告诉他,在功名利禄面前,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回家后才会一边奉养父亲,一边努力读书。

后来结识了景兰江等一帮名士,他便跟着作诗,然后也做“选家”;跟在潘三身边,他便跟着助纣为虐、替人考试。

此时“名利”已经成为他的目标和追求,在名利面前,一切都不在话下,都不必考虑。

所以当有更好的姻缘向他招手时,他当然不会拒绝,成为停妻再娶的“陈世美”;所以他拒绝曾经对他不错的潘三,所以他开始吹嘘自己是多么牛,为此他必须贬低曾经对他仗义相助的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匡超人:他以为看透了世情,却不知世情亦已看透了他

那个淳朴的乡村少年再也没有了。

他在市井的交游沉浮里、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在社会风气和周围环境的侵染下,终于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想,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会记得马二先生对他的好,那份不求回报的善良,就如妻子去世时,他也曾落泪。

只是,一切都成为过去,现实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他的心变得坚硬而清冷,言行变得世俗而虚伪。他以为自己看透了世情,却不知世情亦已看透了他。他们假装和谐融洽,其实,不过是相互利用,一旦有风吹草动,或者分道扬镳,或者图穷匕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