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怼了那么多人,是要让人学会了什么?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严监生这个人物,她是清代吴敬梓所写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是我们小学课本里面的一篇。一本《儒林外史》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等进行了批判和讽刺。还热情的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的对于人性的守护,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希望。全片运用简单明了的白话,深刻细腻的刻画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采用讽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浓郁讽刺意味的故事。

《儒林外史》怼了那么多人,是要让人学会了什么?

我和《儒林外史》的第一次接触就是小学时期的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语文老师带着我们一起领略吴敬梓的理想世界。故事大概内容是:严监生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临终之际伸出两只手指就是不肯咽气。家人看到便纷纷上前询问,但是都没有明白这两根手指的含义。严监生也因此越来越着急,眼睛瞪得老大。最后还是赵氏说:"也,别人说的都不想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然后赵氏便去挑了一根灯草,严监生这才安心地咽了气。

《儒林外史》怼了那么多人,是要让人学会了什么?

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小,并不能完全体会到作者吴敬梓的意思。所以老师便给与了指导,说:"严监生是一个讽刺至极的人。在咽气的时候,为了一根灯草,一点油钱,硬是不愿意咽气,僵持在那里。其实没必要这样,时辰到了,该上路的就要该上路去,这样的因为一根灯草而不愿离去实在是没有必要。所以这个严监生的吝啬是真的让人所不能接受的吝啬。"

《儒林外史》怼了那么多人,是要让人学会了什么?

当时听完老师的讲解,我有很多的不解。因为从小生活在乡下,毕竟贫苦些。所以爷爷奶奶从小就教导不可以浪费,要学会省钱。这对我来说,已经是耳朵边、心里、思维里一种惯性的思维。所以当看到严监生是因为两盏灯芯才有了反常的举动,我觉得很合情合理。因为当时的我并不觉得他为了省灯油而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是不合理的事情。

《儒林外史》怼了那么多人,是要让人学会了什么?

今日再次阅读《儒林外史》,恰好看到《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一章,了解清楚前因后果才明白了吴敬梓的真是含义。严监生省油钱,本来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但是结合整个环境来看。严监生家里点油灯是因为严监生已经要魂归西天了,他却连为了自己而点的油灯都舍不得多耗,可见严监生是一个对自己都吝啬的人。但是严监生却并不是一个只是吝啬的人,他在自己妻子王氏生病的时候,不惜花重金延请名医,给妻子煎服名贵药材,在这些事情上面一点都不小气。妻子去世后,严监生还深情悼念,趴在领床上哭了一场,。这些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正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所以严监生同时也是一个不乏人情的人。金钱对于严监生来说也就只是护身符一样的存在,用来花钱消灾而已。或许这是很多人都会想到的方式。

《儒林外史》怼了那么多人,是要让人学会了什么?

《儒林外史》虽然是一部讽刺小说,文学水平可能没有那么的华彩,但是他对于人性的刻画细腻到了极致。让人能够很清楚的看透人性之美、人性之丑、人性之恶、人性之善……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着实是一部教会我们学会如何洞察人心的巨著。看了《儒林外史》,我明白了如何去了解人性,那么对于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