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

白囟


客观上,曾国藩没有称帝的可能,一旦贸然称帝,必然身败名裂。

首先,曾国藩麾下众将并非铁板一块,湘军内部也存在诸多派系,诸如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勇等,都与曾国藩不是一条心。如果曾国藩称帝,难保清廷不会拉拢其他势力去剿灭曾国藩,一旦群起而攻之,到时候曾国藩就是第二个袁术。



第二,南方形势尚不稳定,太平军余孽仍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数省肆虐,曾国藩还要率军南下剿贼。除此之外,北方还有捻军势力存在,一旦曾国藩称帝,面对如此混乱的局势,势必骑虎难下。

第三,江南地区虽然富庶,但多年遭到战火摧残,已不复当年之繁华。曾国藩如果称帝,按照当时的局势,势必要整军备战,而当时江南地区贫弱,不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去支持曾国藩造反。



第四,列强未必支持曾国藩。列强最终目的是在中国获得不菲的商业利益,所以他们不希望中国陷入混乱和战火。当时太平天国基本上走向覆灭,清廷控制了局势,如果曾国藩选择称帝,中国仍要延续一段时间的战乱,那么这对于列强的利益自然是不利的。一旦清廷借师助剿,曾国藩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而从主观上,曾国藩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有事功之念,却无谋反之想,所以他自始至终没有过称帝的念头。



于是,在剿灭太平军后,曾国藩老老实实地裁军交权,最终保全自身,得以善终。


达摩说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建立的湘军的力量越发壮大,曾国藩个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曾国藩却没有称帝。为什么曾国藩不称帝?一是因为国内社会状况不允许,二是因为国际环境不允许。就算曾国藩有称帝之心,也无称帝之环境。社会环境推动人的发展,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极小的。

曾国藩之所以不称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曾国藩失去了农民阶级的支持。

曾国藩崛起的基础是什么?是湘军。湘军建立的前提是什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清政府的无能为力。在残酷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不断的提高,曾国藩的实力也在不断的增强。然而,曾国藩的实力越强大就意味着其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越残酷,其对太平天国的残酷镇压必然使其失去农民阶级的支持。

如果没有农民阶级的支持,曾国藩称帝会成功吗?当然不会!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那一天起,曾国藩就已经跟清政府绑在了一起。曾国藩与清政府都是农民阶级的生死仇敌,曾国藩与清政府都是农民阶级的革命对象。农民阶级会支持自己的敌人当皇帝吗?绝对不可能!

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就失去了统治的基础,失去了农民阶级支持的曾国藩是不可能有称帝的任何可能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曾国藩称帝不会给地主阶级带来更多的利益,曾国藩也就不能获得称帝的经济基础。

有可能支持曾国藩称帝的是哪一些人?是汉族地主阶级。如果曾国藩称帝,可以为汉族地主阶级带来更多的利益吗?可能性不大。汉族地主阶级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已经获得了巨大利益,曾国藩已经失去了收买汉族地主阶级的筹码。

曾国藩虽然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权力,但曾国藩并没有获得地主阶级高层的支持。事实上,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左宗棠,都对曾国藩的能力有所怀疑。一个打了败仗就有跳河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认可的,一个对下级极其严厉的人是不会有人愿意支持他当皇帝的。

如果曾国藩不能获得地主阶级的认可,曾国藩会有足够的金钱来发展军队吗?中国藩能够凭借30万湘军消灭清政府吗?当然不能。虽然曾国藩有权力有军队,但曾国藩并没有充足的经济基础。没有军饷可拿的军队会不会支持曾国藩称帝?绝对不会!

曾国藩只是地主阶级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大地主而已,其能力和威望也许对清政府有一定的威胁,但其能力和威望并不足以使其成为替代清政府的人。

第三,儒家忠君爱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就已经是治国思想。儒家思想教授的是什么内容?忠君爱国。清政府的官员都是儒家的儒生,清政府的官员都讲究的是忠君爱国。曾国藩也是清政府的官员之一,曾国藩的思想也是忠君爱国。曾国藩称帝是有巨大的思想压力的!

儒家思想不仅控制了国家政治,儒家思想还控制了整个社会。不仅官员认为忠君爱国是正确的,而企业普通老百姓也认为忠君爱国是正确的。如果曾国藩要称帝,那么在老百姓的眼中就是造反。如果曾国藩造反,那么他之前取得的权力以及威望就会失去。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清政府已经变成了一个汉化的封建政府。虽然满汉还没有变成一家,但人民毕竟认可了清政府统治的正统性。

第四,曾国藩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状态的能力。

中国翻崛起的时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的时候,当时地主阶级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在反侵略战争中获得胜利,当时中国人民最主要的任务是获得民族独立。曾国藩能够带领地主阶级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吗?不能。曾国藩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获得民族独立吗?不能。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意味着曾国藩不可能代表中国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以及民族的独立。既然曾国藩不可能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那么曾国藩就不具备称帝的资格。要想有收获就必须有付出,要想称帝就必须具备能力和资格。曾国藩是一个封建旧文人,并不能引导中国走向胜利。

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西方列强一定会趁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如果曾国藩称帝,中国的力量就会进一步的削弱。如果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中国的力量又削弱了,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中国出现亡国灭种的可能性会加剧。所以,中国内忧外患的严峻情形让曾国藩不能称帝也不敢称帝。

第五,专制制度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专制制度是最终要被推翻的。

从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来,世界政治就逐渐出现了民主化的潮流。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影响之下,民主取代专制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虽然顽固,但专制被民主取代已经无可遏止。曾国藩如果称帝,那就是违背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潮流。

当时的中国需不需要民主?当然需要。中国的封建主义是落后的,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工业近代化。然而,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因为中国并没有建立起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政治民主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保障。

怎样才能建立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治的前提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皇帝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皇帝一定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最后被扫进垃圾堆的就不是宣统皇帝了。

总而言之,曾国藩并没有称帝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曾国藩称帝不会得到国内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支持,曾国藩称帝也不会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曾国藩称帝会导致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越发的加深,曾国藩称帝会导致中国半殖半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都致力于救亡图存,救亡图存的过程就是打倒专制制度的过程。曾国藩如果称帝,最终必将会被中国人民所打倒!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不可违逆的潮流!


历史纬度


曾公国藩者,湘乡人也,世代耕读,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公幼好学,少年诵诗书,通晓五经,成年及第,入职翰林,磨励各部,累迁内阁。其性沉稳,内敛有致,砥励前行。

颇知兵法,晓畅军事。 儒家之学,根植于心,忠君慕名,水到渠成。

时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易名天京。满清绿营,八旗子兵,颓废势成,难以安境。清皇一族,心乱慌神,大清国势,如日暮沉。

中枢肃顺,力举汉人,剿抚民军。热河咸丰,圣诣与公,督办团练,组建湘军。

多年鏖战,民军己平。曾公麾下,其弟国荃,数万将兵。门生故吏: 遍布军营, 军帅胡公林翼,大将彭玉麟,将校鲍超,臣典孚泗,战将无数,可用之兵,四十万余人。其势锋芒 ,纵橫驰騁,据江山半壁。

故有诸人,力劝曾公,黄袍加身。曾公何意?或呵斥属下,或寡言以对,或一笑而过,不为所动,不为其累。

其时朝廷之势,皇室己安,慈禧垂帘,奕祈执政,国之新局:左公宗棠,坐拥浙江,沈公葆祯,驻军江西,两把利剑,如背针芒。门生鸿章,生死诀择,会自保淮扬。更是后者,冯帅子材,兵驻镇江,官文督师,长江之上,张公之洞,楚军镇武昌,虎视耽耽,不同往常!

曾氏将兵,能用可调,十六万余人,经兵部调遣,或卸甲归田,或人心各异,只七万之师,如此争锋,鹿死谁手,败绩己定。

再者曾公,熟读经史,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宋祖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然斧声烛影,终结于弟。前车之鉴,心有余悸。唯有忠心,可保节名,激流勇退,富贵一生,为何不为?

曾公九弟,性情暴戾,骄兵悍将,一旦功成,穷追利欲,曾公会赴宋祖之祸乎?

如此何苦,不如这般: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呜乎,清腐朽不堪,苟延残喘,曾公愚忠,难保清廷,国祚将尽,清亡不远矣!

公纵有虎胆,坐拥天下,难阻历史洪流,帝制倾覆,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勢!






狐羊树


曾国藩根本没有想过称帝,只是利用湘军镇压太平军,以达到他功成名就的目的。

曾国藩以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在古代儒士都是以深受传统的“ 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价值理想熏陶,有着强烈的事功心理。

曾国藩组建湘军30多万,清廷想利用湘军镇压太平军,来稳固其统治,同时猜忌、防范和牵制湘军,以免威胁到清廷。

如果曾国藩仅凭拥军30多万,是不可能称帝的。最后曾国藩为了自保,裁减湘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曾国藩受儒教思想影响

在封建社会里,儒士都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想凭借自己的学问进入仕途,忠君爱国为前提。极于表现自己,建功立业,成就帝王之师,光宗耀祖为使命,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曾国藩出生于寒微之家,受到家庭影响颇深,祖辈读书识字的不多,教育子孙后辈“大以不学为耻”。希望以读书获取功名,以壮门眉。

曾国藩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进入仕途以后,抱着极的愿望,澄清天下,挽救衰世,中兴朝廷为已任。以曾国藩为首的儒士群体,胸怀大志,抱着凭湘军镇压太平军为突破口,建功立业,还一个太平盛世。

曾国藩以忠诚为基点,保持儒士的优良传统,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太平天国失败后,上表朝廷,裁减湘军,自剪羽翼,以保晚节。《清史稿》记载“国藩事功,本于学问”,从此可以看出,他对朝廷忠诚不二,自己只是做学问的文化人。

二、朝廷对湘军的利用与制约

太军天国接连取胜,清廷的八旗绿营军连连失败。在没办法的情况,要求曾国藩组建民团,来镇压太平军,同时朝廷防范与节制湘军,以免威胁到朝廷。当时组建湘军,其实属于地方武装,没有规划为国家兵制。

在道光皇帝给曾国藩下诣:“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隶籍湘乡,闻其在籍,其于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张亮基)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托。”

当时清廷都没有重视太平国,以匪来清剿来目的,没有想到后来太平军实力太过强大,使清廷的八旗军接连失败,无法抗衡。

曾国藩在长沙练兵时,遭到绿营军和地方官的排挤,实际上是满人对汉人的猜忌。操兵结束后,出征讨伐,咸丰皇帝心存戒备:“文宗以国藩一人兼统水陆军,心忧之,特诏贵州提督布克慎自黄州还, 赴其水营, 诏(湖广)总督台涌会其师”。曾国藩从练兵到出征,一直受到朝廷防范和节制。如果曾国藩越雷池一步,小命都不保,哪里还有心思,起兵称帝的想法。

朝廷对曾国藩采取的措施是“又拉又打”,一方面太平军进军迅速,绿营军溃败,另一面想借助曾国藩来镇压太平军。

曾国藩在江西的一年多,举步维艰,处处受到牵制,工作非常不顺利,“曾文正以客军羁江西,外逼石达开,韦昌辉诸剧寇,内与地方官相抵牛吾,其艰危窘辱,殆非人所堪。”

曾国藩为了筹措军粮,处处碰壁,使他心灰意冷。于是他借父亲的死,请辞回家丁忧。

曾国藩回闲置了一年左右,重新回到湘军任职。他的处境才逐步改善,这是因为,咸丰帝已经看出, 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保住大清江山的主干力量,不加利用,是达不到目的。

太平军失败后,曾国藩拥有湘军三十多万,朝廷的大臣开始弹劾,特别对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进行打压,以曾国荃纵容湘军在天京杀人抢夺为由。曾国藩意识到“兔死狗烹”危险。立即上报朝廷,裁减湘军,并自请湘军将领挂空闲职位,最后来得到慈禧太后对他的表彰。


史学长空


《甄嬛传》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当皇帝未必是天下第一得意事。”古往今来,不得善终的皇帝要比寿终正寝的皇帝多很多,以至于有人还推导出了皇帝是高位职业的说法。曾国藩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聪明人,用他自己的说法““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所以,他没有在战争胜利之后志得意满,狂傲自大,篡位自立,而是采取了最正确的方式保全了一世富贵和子孙平安。

从当时的情况看来,曾国藩的决定是正确的。他称帝自立第一没必要,第二没能力。

首先,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坐拥四省的大权,势力辐射范围达到了整个江南,职权相当于清朝的两个总督。可以说的上是位极人臣,权势熏天。但是他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始末,纵使文有冯云山,武有杨秀清的洪秀全也只能落得个惨淡收场,他如果举兵谋反真的能够做的比他们好吗?满清不是南明,心思缜密的慈禧太后也不是南宋的谢太后。他当时已经是汉臣之中的第一把交椅,如果他不谋反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可是一旦起兵谋反这些东西会瞬间化为乌有,父母妻儿还会受到灭顶之灾。太平天国荼毒江南百姓、灭绝孔家贤圣,他正是以保卫乡梓,守护名教的口号才聚集起来了湘军数十万精锐,可是他如果起兵反叛,这些人会不会跟随他就难说了。而且以臣叛君是儒家的第一戒条,他如果这么做必然会丧尽天下读书人的支持,他的后方就堪虞了。所以说,他起兵称帝根本没必要。

此外,曾国藩的军事水平实际不高,是屡败屡战的拖字诀才让他等到了太平天国内讧,才让他有了可乘之机。有人统计过,他亲自指挥的战役成功率微乎其微,几乎每次都是大败而回。但是他在后方战略规划的却往往能取得胜利。这也让曾国藩明白他只能为帅,不能为将。而且,从太平天国的经验教训中他也认识到满清虽然昏庸但还不是日薄西山,还有很多人支持着它。慈禧太后上台后,湘军的很大一部分后援粮草和武器辎重都是要经过地方政府之手才能够到达湘军的手上。慈禧太后也因此抓住了湘军和淮军的生命线,以至于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都要为了后勤粮饷向太后低头。江南又经历了太平军的洗劫,根本无法作为大本营,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也没有能力造反。

最后,到了清末满汉之间的华夷之辩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广大的汉人士大夫已经把尊孔的大清视为本朝,已经与之融为一体,所以,恢复汉人江山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鼓动力。加上曾国藩身边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藩也担心自己会成为第二个宋太祖,所以还不如守住了现有的富贵,搏一个忠君护国的美名来得实在。


经典守望者


曾国藩要称帝,需要面对四个不同的敌人。

第一个自然就是清朝,虽然那个时候的清政府已经相当腐朽,但是曾国藩能够抵御清政府的军事压力吗?这是第一个大问题。

第二个是西方列强。西方列强是希望清政府作为一个完整的存在,好继续他们的侵略,还是希望在中国南方出现一个新的政权。西方也不是铁板一块,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第三个是汉族官僚内部。虽说曾国藩在汉族官僚内地位很高,但是地位高不代表所有的汉族官僚都是对曾国藩俯首称臣。曾国藩如何摆平?

第四个是南方到处出现的起义。这个其实是很麻烦的一个问题,如果称帝了,这些起义如何去解决?

其实以上都是指出的称帝的具体困难,也即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曾国藩也未必想称帝,作为一个理学家,他没有肯呢过去背叛自己所尊崇的清政权,否则他也无法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学家。

所以从主客观角度来看,曾国藩都不具备称帝的条件,那怎么可行呢?


张杰谈史


了解晚清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发展到衰亡的时期,也是曾国藩仕途一路走高的时期。但是为何在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完全可以拥兵自重的曾国藩,不仅没有顺势而为推翻清廷,自己荣登帝位,反而解除湘军的武装呢?

这里面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曾国藩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

从曾国藩一生的行为举止来看,他身上有着深深的传统封建文化的烙印。从小接受的便是忠君爱国的教育,这种思想早已经深入骨髓,深切的影响着他的一切。其实,这完全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

曾国藩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便是其严谨的修学治家之风。特别是后者,早已经风靡海内外的华人界。如果我们细细剖析,从他的治家理念中,就完全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恪守中华传统伦理的人。

其次,对湘军的失望。

曾经,曾国藩对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寄予了厚望。因为深知八旗军和绿营军的发展史,所以他的治军理念极为严格。但是随着战事的不断进行,湘军规模的不断扩大,曾国藩发现自己对湘军的影响力其实在不断减弱。

曾国藩曾明令禁止不准湘军入城之后烧杀抢掠,但是令行却不能每次都禁止。只要不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很多入城之后的湘军和强盗并没有两样。这有违他的初衷。而愈演愈烈的湘军内部矛盾,也让曾国藩大感失望。

最后,称帝的风险太大。

虽然湘军在太平天国之后一支独大,但并非没有其他势力的存在。很多人对于湘军在太平天国的绞杀运动中获取的利益早已经不满,很多倒曾的势力蠢蠢欲动。湘军能够发展壮大建立在师出有名的基础之上,而一旦曾国藩准备称帝,这种合法性的基础便会消失殆尽。那个时候,原本的合作者很可能变成背后捅刀的敌人。除此之外,满清依旧保留着不弱的实力,虽然明面上绿营和八旗军早已经是破败不堪,但是满清军队遍及边疆的军队,依旧有着一定的战斗力。

所以,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对于曾国藩而言,无论是于人还是于己,称帝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反倒不如位极人臣来的更为有利一些。


Crazy历史


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地方武装,也就是湘军。并被清廷委以重任,当时就有许多部下委婉的想让他自立。他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落水高山心自知,这两句话。成为帝王可能是许多权臣的想法,作为拥有军队和实力的人,为什么不称帝呢?让笔者分析一下:

首先,曾国藩是个谨慎的人,不会盲目做出称帝这样的大事。虽然湘军拥有一定的兵力,但同时发展的地方团练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而且湘军虽然是曾国藩一手创建的,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的其他派系也不一定会支持他。一旦冒然称帝,这些军队和将领都不一定跟他一心,到时候,他就是清朝版的袁术,众叛亲离被杀。

其次,作为读书人,曾国藩忠君思想浓厚。虽然曾国藩是湘军的主要将领,但不可忽视的是曾国藩是个读书人。他才回到家乡组织团练,更多的在学业和仕途上不顺。深受忠君思想影响的曾国藩不会冒然现在称帝。

第三,前车之鉴让曾国藩不敢为。吴三桂可能和曾国藩是两个完全不搭边的人,但是吴三桂和曾国藩一样都是汉臣,都掌握大量的军队,具备独霸一方的实力。吴三桂因为削藩想称帝,最后失败。而同样在南方有做大可能的曾国藩如果称帝,在许多方面都将面临吴三桂的处境,作为清朝的臣子反清,会被完全封建化的百姓视为叛逆,很难获得支持。而吴三桂作为曾经的明朝臣子,还有反清的理由。而曾国藩时期已经是清朝统治200多年,曾国藩很难取得成功。

第四,清朝虽已衰落,但并非完全不行了。清朝对外战败始于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到道光儿子咸丰年间局势恶化,但后来又出现了所谓的同光中兴,在甲午战前局势还算平稳。虽然曾国藩掌握大量的地方武装,但清朝在北方地区还是有大量军队存在,加上蒙古骑兵,军事力量也不是湘军可以比的。曾国藩想要称帝难度很大。

第五,可能的外国干涉,让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事务干涉过多,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而当时清廷算是中国的合法政府,也能够满足列强在中国获取利益的需要。因此在曾国藩和清廷之间选择,列强大概率的会支持清廷。一旦列强干涉,曾国藩的湘军很难应付。

曾国藩素来谨慎,在称帝没有较大把握的情况下,他不会也不敢冒然行动。一旦错走一步,很有可能满门抄斩。亲自把太平军将领送上断头台额曾国藩,自然不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上断头台的人。


舍我谈历史


在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曾国藩是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在击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拥有40多万湘军,而且此前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都试探劝进他的意思,曾国荃甚至用“赵”字来暗示曾国藩学赵匡胤。不过,曾国藩最终没有反叛清朝、自立称帝,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曾国藩自身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熏陶的他,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曾国藩不仅不会造反,而且讲究对皇帝的忠孝。并且,对于曾国藩来说,之所以取得当时的成就,号称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也离不开清朝朝廷的扶持。由此,即便清朝朝廷腐朽不堪,曾国藩从思想上也没有挥师北上的想法。如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即便大权在握,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也不会对刘禅取而代之。

其次,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湘军的战斗力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湘军的战斗力和求战欲望已经大幅下滑。更为关键的是,伴随着缴获的战利品越来越多,湘军的战斗力已经不能和早期的时候相提并论。同时,就数十万的湘军来说,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历史学者看来,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都不是等闲之辈,未必唯曾国藩马首是瞻。对于曾国藩来说,并不一定能让全部湘军都听命于自己,这促使其缺乏成功称帝的武力基础。

再者,对于清朝朝廷来说,已经在提防甚至限制曾国藩了。对于慈禧太后来说,通过重用左宗棠、李鸿章,有助于有效牵制曾国藩。在具体行动上,慈禧派遣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坐镇武昌监视湘军,也即防范湘军有不轨的行动。另一方面,清朝朝廷也在通过重用淮军,避免湘军一家独大,比如派遣淮军系冯子材等驻守扬州、镇江,控制长江下游,如果曾国藩在南京自立称帝的话,很可能面临前后夹击的困局。在清朝朝廷的防备下,曾国藩就算想做皇帝也不敢有所行动。

最后,曾国藩不称帝,体现出其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虽然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了,但是,对于这个时候的清朝,已经是元气大伤了。与此同时,对于清朝晚期的列强,也在觊觎中国,如果曾国藩为了当皇帝,促使当时的中国陷入到战争中,最终将会使列强得益,也会让百姓遭受苦难。由此,对于曾国藩来说,在高峰时急流勇退,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完人。


半夏锦年似夏天


第一、是他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使然,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保卫清政府。其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第二、是称帝条件不具备。南有曾国藩,北有僧格林沁,这两人被清王朝倚为肱股之臣。当时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最受器重,拥有一支以强大的骑兵为主的庞大队伍,不同于八旗兵,战斗力极强,而且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视东南,也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曾国藩起兵是以忠君保国号召,一旦称帝,实属不忠不义,大逆不道,人心必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