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玩游戏太多太杂?掌握这三种玩法,万变不离其宗

微博上一位宝妈分享:“这些天一直在应对早教中心的事,陪孩子玩游戏,编创游戏,每天打卡发视频,很有压力,这才哪到哪,上幼儿园事不是更多?”

很多宝妈在评论区留言表示同感,了解过早教的家长或许都知道,早教中心都是以“教玩”为宗旨,引导家长如何陪孩子玩,从而开发孩子的大脑。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似乎开始走上了一种形式主义的道路,有没有真正让孩子从中获得乐趣,亲子关系是否真的更加融洽,却未可得知。

陪孩子玩游戏太多太杂?掌握这三种玩法,万变不离其宗

毋庸置疑,“玩”是孩子的天性,甚至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的性格基调。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幼年的经验所决定的,正处于人格塑造过程当中的孩子,需要在游戏活动中开发智力和运动能力,锻炼意志、养成乐观开朗的阳光心态。

但是,怎么玩,玩什么,成为很多家长头疼的一个问题。

所以,陪孩子玩游戏也表现出这个时代特有的特征:

  • 通过网络东拼西凑杂而乱的游戏

很多家长通过网络搜罗N多个游戏,收藏夹里堆积了无数篇关于亲子游戏的文章,和孩子在家无聊的时候,随手翻开一个,开始引导孩子照本宣科。

有的游戏看起来挺有意思,但是和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兴趣度并不高,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 千篇一律地模仿他人

现在网络时代,一个游戏的玩法会瞬间被千家万户模仿和跟随,不管这个游戏适不适合孩子的年龄阶段,是否是孩子喜欢的玩法,家长都盲目地引导孩子模仿这个游戏。

等这个游戏风头过了,又开始流行下一个游戏,家长又开始跟随,形成盲目模仿他人的思维。

  • 三分钟热度

现在都在提倡家长放下手机,关掉电视,陪孩子玩游戏,很多家长可能坚持一两天,过了这个新鲜劲,发现太无趣了,最后又回到最初刷视频,打游戏的状态。

这种三分钟热度的心态,是无法高效陪伴孩子的,只是低质量地陪玩。好像陪孩子玩是一项工作任务,而不是生活常态。

陪孩子玩游戏太多太杂?掌握这三种玩法,万变不离其宗

其实,孩子对家长陪玩是有很高要求的,他要求家长专注,有创新能力,能引导自己新的玩法,参与进来,但是很多家长却是敷衍了事,没有耐心。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先生每天下班会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玩。有一次,孩子在很专注地搭积木,搭城堡,小汽车,还有很多他认为很酷的东西,先生在一旁也会给予鼓励,但是不怎么参与,甚至偶尔想偷个懒,躺下看孩子,或者看手机,这个时候,孩子会突然发出很大的叫声“爸~爸”!

先生会立即坐直身体,或者放下手机陪孩子,孩子才会心满意足地继续搭积木。从孩子的那声怒吼里,能听出孩子的不满,责备,甚至失望。

孩子要求家长陪自己玩,是很多独生子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能因此就说孩子自私,不独立。实际上是孩子缺少一个能引导他玩游戏的人,缺少一个能分享他快乐的人。

陪孩子玩游戏太多太杂?掌握这三种玩法,万变不离其宗

那么,家长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如何做到积极配合,同时又能引导孩子呢?

掌握这三种玩法,纵使形式花样百出,也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一、假装玩法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这一时期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中,处于“前运算阶段”,表征活动急剧增加,而“假装游戏”就是一种心理表征,孩子通过假装游戏,加强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他认为当儿童在假装游戏里创造出想象情境时,他们就是在学习按照内心想法和社会规则做事,而不是因一时冲动做事。

假装游戏会占据2-6岁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和乐趣,家长要学会制造更多的假装情景。比如假装恐龙追赶,假装猫抓老鼠,警察抓坏人,过家家等等,这些都是假装游戏的典型案例。

当然,家长也可以发挥创新能力,给孩子制造更多假装惊喜。比如,假装成圣诞老人,假装成孩子最喜欢的某个角色,陪孩子过童话世界中的童年。

陪孩子玩游戏太多太杂?掌握这三种玩法,万变不离其宗

二、挫折玩法

挫折游戏就是家长给孩子制造困难,培养孩子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发展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幼儿时期是促进身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挫折玩法正是可以锻炼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接受能力。

这种玩法可以掺杂到每一个游戏当中,当然,不可用力过度,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制造的挫折在孩子能力承受范围之内,孩子也能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比如,在和孩子玩赛车比赛的时候,可以制造路障,看孩子的反应,是清理路障,还是绕过去,还是硬闯。

或者在玩游戏的时候假装自己脚扭伤,锻炼孩子的应急能力,引导孩子学会应急程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挫折玩法给游戏增加了知识性,情节性和趣味性,让孩子玩不停,学不止。学习一种心态,一种能力。

陪孩子玩游戏太多太杂?掌握这三种玩法,万变不离其宗

三、非常规玩法

家长要有突破性思维引导孩子非常规玩法,也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这对激发孩子脑部活动,刺激视觉,听觉和触觉都有好处。

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一种非常规思维,那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从幼儿时期就要有意识培养,并且不同阶段的孩子,逆向思维的重点也不同。

3~4岁——起步阶段

主要通过设定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来引发孩子思考。

游戏设定:口令游戏

比如你下口令“坐下”,孩子则要“起立”,“向前走”,孩子也要“向后走”等等。

4~5岁——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的重点则是丰富孩子知识,发展孩子的语言,帮助孩子学会正反两个方面解决问题。

游戏设定:反义词

要求孩子在最短时间内说出反义词,“白天”对“黑夜”,“大”对“小”等等。

5~6岁——发展阶段

主要是帮助孩子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固有的观点和惯常的看法。

游戏设定:镜子中的钟表

让孩子通过观看镜子来判断准确时间,经过思考,推断,最终确定结果,需要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孩子逆向思维的训练

陪孩子玩游戏太多太杂?掌握这三种玩法,万变不离其宗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玩个游戏还要这么复杂,毋庸置疑,孩子通过玩游戏可以增加乐趣,但是如果家长可以刻意引导,却可以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长见识,长知识;相反,如果家长漫无目的地引导孩子,只求简单快乐,可能事倍功半。

面对杂乱无章,很难记忆的游戏,只需要掌握这三个基本玩法,假装玩法,挫折玩法和非常规玩法,并学会融会贯通,就可以让游戏充满乐趣的同时,也能充满挑战和智慧。

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寻找知识增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