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里曹操的形象有哪些不同?

世照网传媒黄河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 ,根据《三国志》和很多历史记录所编写的《三国演义》。三国志中的曹操,是真实可信的,作者对于曹操的描写是理性的、客观真实的。演义中的曹操,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演义只是小说描写,比较夸张,要写一部小说,就要有跌宕起伏的内容,把曹操描写成反派,和刘备相对抗,是为了,让小说看起来好看,精彩而已 ,小说中的内容和故事写出来是让大众看的,让普通人看的时候愿意看,想的时候,有的想,说的时候有的说。真实中的曹操是,聪明伶俐,十分机警,有文化,有知识,有雄才大略的人。演义中当然也写到了曹操才能,但是对于曹操的个性描写是有点偏激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三国演义中把曹操的私人缺点,描写的有点多,三国演义成书也有四五百年了,到现在还有人看了还在看,说明写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比较有头脑的,也很有才华,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掌握的比较清楚,知道人们看小说喜欢看什么,迎着大家的心思写的《三国演义》其实效果很好。

真实中的曹操是有很多的铁杆粉丝的,曹操是有悬壶济世的本事和才华的。

看小说和理解曹操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段历史,真实的是存在了,很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孙权,刘备,吕布,袁术袁绍等等这些人物,能让人们了解和认识那段历史的是《三国演义》愿意去了解那段历史的真实的人们,可以去看看《三国志》。


画安话安




水乡残子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相比:褒刘贬曹思想十分严重。刘备草根出身,被提升到皇叔,系虚构。曹操明明是汉相被骂为汉贼,颠倒是非。曹操最重要的功劳是,汉献帝被李傕,郭汜以为董卓报仇之名攻破京`城,杀王允,吕布败走,献帝无助娇装外逃,他思考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实况:最忠心出力的是孙坚,曹操除外都是做做祥子,心不在朝庭。他想到该投奔谁为安全,孙坚虽可,可惜已死,其次只有曹操,他得息曹操在徐州,献帝日夜兼程赶往徐州,投奔曹操,他出有对曹操的信任。君臣见面决定向全国发檄文勤皇,但肯出力的也没几镇,在以曹操为主护驾下终于回到西安,以所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兼丞相,这亇重要历史事件,被演义污蔑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是演义贬曹的颠倒黑白。在这里献帝落难時也是曹操的功劳,在十八路诸侯中献帝为什么独信曹操,对献帝来说当然有道理,所以后来声称‘’刘皇叔‘’,进京,献帝托以宻召谋杀曹操案告破,逃走了刘备,操杀了盟召人员十人,献帝也只训戒了一次,操告诉献帝你是受骗的,主谋是刘备,他逃走了,没有你的事,献帝逃过一劫,这也是曹操手下留情。

。曹操在史上: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虽未称家,但他也有留墨由世的作品,其演义只字不提。

。汉末经曹操辅政,他南征北讨,东剿西伐为汉室消灭了各路反王,只乘下孙刘两邦,如果赤壁得胜,可以统一全国,可天不隨人愿,但是曹操能保汉献帝十多年安定,都是曹操的功劳。(上述内容参考金圣叹先生《三国志批注》)


老龚166916589


《三国演义》故意突出了曹操的“奸雄"的一面。而《三国志》则比较客观地记叙了曹操的生平事迹。

曹操自反董卓起义兵始,南征北战,纵横中原大地,剿除各路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他选贤任能,革除汉末弊政,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制,对安定北方,造福百姓,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三国志》对此做出了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

《三国演义》则渲染了曹操的"奸”,如杀吕伯奢一家人,欺凌汉献帝、后和大臣,梦游杀人,等等,塑造了一个多疑、冷酷、奷诈的曹操形象。

然而,尽管作者从正统观念出发,刻意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反面人物,但由于小说基本是尊从史实而创作的,所以《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整个形象,依然难掩其雄才大略,多谋善断,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英雄本色。

所以,就曹操这个人物而言,《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并无太大的差别。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更丰满,更人性化,更有个性。


晨风茶室


三国演义属于尊刘贬曹,属于曹操的形象有些反面,三国志属于正史,对曹操基本都是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来写的,正史上,曹操不但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个文学家,是一个历史地位很高的人。


翩鸿春秋


一虚一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