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抗疫善舉,多渠道援歐此其時

歐洲淪陷!

對於關注全球疫情發展的人而言,目睹這幾周以來全球疫情數據變動,相信都會產生這樣的感受。在這場已經高度“全球化”的新冠肺炎狂潮中,歐洲已經淪為十足的頭號“重災區”,世衛組織稱之為疫情“震中”。

歐洲所有國家都已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一倖免。

一大批歐洲國家疫情嚴重程度已經超過此前的中國,歐洲大國幾乎全部名列其中。而且,歐洲的確診病例數還在快速增長。歐洲新冠肺炎患者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亞洲,意大利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中國,而意人口尚不足中國的1/20。

抗疫國際合作,中國必有擔當

面對歐洲疫情雪崩之勢,正在有條不紊推進全面復工復產的中國當如之何?

置身於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作為貿易物流天量的全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齣口大國、第二進口大國,作為海外華僑華人多達6000萬~8000萬的大國,在海外疫情狂潮洶湧之時,指望單純防守,很難長期守住,而且要付出經濟運行大面積窒息的代價;在做好國內防守的基礎上,適時適度主動出擊,御“毒”於國門之外,才是可持續的國際化抗疫正途。要主動出擊,除了充分發揮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有工業門類國家的優勢,當好全球抗疫物資供應的“軍工廠”之外,還很有必要拓寬渠道,向歐洲“震中”派遣這兩個月在湖北一線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中國醫護人員,他們比那些醫療物資所能發揮的作用更大。

不要認為向歐洲派遣醫護人員只是中國單純的付出,要知道,對於中國而言,在國內疫情逐步接近尾聲的情況下,及時向海外派遣醫護人員,有利於我們持續積累防疫、治療一手經驗技術,保持我國持續應對疫情挑戰的主動權和領先地位。

不僅如此,有海水處即有華人,中國是全世界海外僑民最多的國家,海外華僑華人總數高達6000萬~8000萬。從歷史到現實,海外華僑華人對中國經濟建設、對外交往、抗擊外敵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中,海外華僑華人貢獻功不可沒,不可替代。早在本世紀初,筆者就注意到,在“中國製造”絕大多數是依靠貼牌出口的那個時候,以自主品牌出口做得比較成功的輕工消費品企業,大多數是依靠海外華人的店鋪商業網絡打開銷售市場。保護海外華僑華人安全和合法權益,不僅關係到中國的經濟利益,而且關係到國內民心向背。

正因為如此,在當前的抗疫國際合作中,不到萬不得已,斷不能禁止海外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回國避疫;但又不能聽任他們數十萬上百萬湧回國內,衝擊國內抗疫防線,我們需要儘量支持他們在海外東道國就地防疫、治療,照顧自己學業和業務,並盡力爭取藉此機會提升在東道國當地社會的形象、影響力,改善他們在當地工作生活的社會環境。為此,除了支持、協作海外華人從國內採購醫療物資在東道國開展商業銷售和捐贈之外,派遣國內醫護人員前往,也是一個好辦法。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有必要積極穩妥與東道國協商,爭取在歐洲等地華人聚居城市、海外自貿區或中國經貿合作區設立國際合作醫療衛生基地,中國輸出醫療衛生技術、經驗、物資,以及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之類工程建設。意大利普拉託,巴黎美麗城,西班牙,柬埔寨西哈努克港,馬來西亞檳榔嶼,海外中國經貿合作區,卡塔爾自貿區,迪拜龍城……都是可供選擇的地點。

這樣做首要的益處是為海外同胞提供醫療保障,穩住他們就地防疫、治療,減小對國內防疫的衝擊,也避免他們放棄在當地學業、業務而損失慘重。其次是可以服務於當地社會,讓吸引了眾多華人聚居的外國地方政府感到從中受益巨大,從而更加樂於吸引招徠華人華商。

同時,要向海外市場推廣中醫藥、中醫治療,可在與東道國政府協商後,先在華人聚居區開展實施。

積極穩妥拓寬援歐渠道

御“毒”於國門之外,向海外派遣中國醫護人員,我們需要積極穩妥拓寬渠道。就我所知,在派遣中國醫療專家協助抗疫方面,我們迄今實施的多是政府對政府的方式,所需經費來自中國或受援國政府財政資金;根據歐洲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我們還很有必要積極穩妥探索利用社會、企業資助邀請中國醫護專家組的方式,內外資跨國公司、社會機構、個人(包括海外華僑華人)提供捐助資金,政府統一組織管理,多渠道派遣。這樣做好處如下。

可以拓寬中方派遣醫護專家的資金來源,不是隻侷限於中國、對方國家財政資金,而是能夠動員組織社會資金。

有利於更深入參與指導對方國家基層防疫、治療活動,讓對方國家基層社會切身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善意。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在遇到對方政府渠道財政撥款程序繁瑣的情況下,通過這條渠道可以儘快先行開展工作。畢竟,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如同中國這樣一旦決策之後就雷厲風行集中力量辦大事,但疫情擴散不等人。

這種做法重點應該是在歐美髮達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目前重點應該是歐洲國家,未來如果美國疫情大暴發而瀕臨失控,也可探索開拓這條對美抗疫合作的道路。畢竟,根據筆者的計算,美國確診病例達到19140名,疫情嚴重程度即與中國相當。

給國內外社會機構、各界人士提供機會,以多種方式共襄抗疫善舉。

在華投資外企參與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其母國政府和社會都看到,發展對華投資和其他經貿往來是有好處的,到了關鍵時刻,他們在中國投資的企業能夠幫助他們拓寬渠道,從中國獲得急需的資源和幫助。這樣一來,在華投資外企在母國的社會環境改善,對他們更深入緊密發展對華經貿合作也是一種激勵。願意投身參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外企是我們的夥伴,我們要提供機會讓我們的夥伴提升他們在其母國的聲望地位。

利用社會、企業資助邀請中國醫護專家組赴歐提供抗疫技術指導,可採取以下具體操作方式:一是跨國公司(包括中資跨國公司和在華外資企業)、海外當地企業、海外華商和華僑華人提出項目,實施資金自籌,中方負責選派、組織管理醫護人員,以及與東道國政府協調人員跨國流動和在東道國開展抗疫服務等事務;二是中國和東道國政府、紅十字會公告提出項目並組織實施,跨國公司(包括中資跨國公司和在華外資企業)、海外當地企業、海外華商、海外當地華僑華人作為捐助者向項目捐資。

(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