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的衙門有多氣派?縣官到底有多威風?


明清時的衙門有多氣派?縣官到底有多威風?

明清兩代州縣的政權組織形式基本相同,行政權力的運用方法也相似,因此,兩代州縣衙門的佈局和官員行政的格局也差不多一樣。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窺見當年衙門裡的景象,只能通過前人的文字再現昔日情景。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一些嚴謹的影視劇裡一窺端倪,畢竟,拍攝嚴謹的影視劇,攝製方大多會在細節上下功夫,以達到尊重歷史的目的。

衙門的格局

這裡可以舉兩個例子。

1909年,巴金的父親到四川廣元任知縣,巴金和母親隨父親一同前往。此時的大清王朝已然風雨飄搖,但巴金眼裡的廣元縣衙依舊輝煌氣派。在《巴金自序》裡,他這樣描繪廣元縣衙:

“衙門,很大一個地方,進去是一大塊空地,兩旁是監牢,大堂,二堂,三堂四堂,還有草地,還有稀稀疏疏的桑林,算起來大概有六七進。”

著名史學家洪業的父親洪曦曾在山東魚臺、曲阜等地做過知縣,洪業曾隨父親到過任上,據他介紹,一般情況下,衙門外面都會有一堵牆,上面寫著“爾俸爾祿,民脂民膏”。進去之後,通常是一個廣場,旁邊會有一些小房子,是警備處和各級小吏們辦公的地方。過去又是一堵牆,牆邊有旗杆、大鼓,還有一種鞭炮一類的東西,守門的人一看到知縣的轎子從裡面出來,便把鞭炮點燃,這樣做,一是表現一種氣勢,二是警告百姓不要靠近。

再走進去,兩邊是廂房,是刑名師爺、錢穀師爺、文案師爺等人的辦公室,再上幾級臺階,才到公堂。公堂是知縣審理案子的地方,有一張高高的桌子,後面擺一張大椅子,兩邊各站著六個衙役,手裡拿著劍、竹竿等器械。這種陳設,大約跟今天電視劇裡演的差不多。

公堂的一邊是客廳,也就是知縣接待客人的地方,另一邊是知縣的書房。公堂後面,隔著一個院子,是第二進,通常叫後堂,有飯廳和供客人留宿的住所。第三進是廚房以及僕人的睡房,第四進才是知縣及家眷的住所。

縣衙的層層疊疊、森嚴肅穆,表現的其實是知縣身份的高貴、地位的威嚴。知縣們倘若在縣衙裡辦公時,高坐公堂之上,審理各種案子,出門則坐著轎子,或體察民情,或調查研究,在內在外,都顯得身份嬌貴,氣勢不凡。

明清時的衙門有多氣派?縣官到底有多威風?

衙門裡官員辦公的情景

關於坐堂,清朝的黃六鴻的《福惠全書》裡是這樣介紹的:

清晨,七聲雲板響起,外傳頭梆,衙役領取城門的鑰匙打開城門,各辦公室人員到位,做好上班準備。一會兒,第二次陣雲板聲響起,一共五響,外傳二梆,各房的人齊聚二堂,依次領取簽押,相當於現在的上班打卡簽到。然後衙役們各司其職,進入工作狀態。再一會兒,雲板三聲響起,外傳三梆,保管大印的小吏和兩個門子站在大門邊伺候,等待知縣。又一會兒,一聲雲板響起,守門的衙役拿出鑰匙,打開宅門,保管大印的小吏捧著印箱,門子捧著裝著案卷的木箱,打開儀門。經過這些反覆的工序之後,縣官終於姍姍來遲,進入辦事的公堂。

進入公堂,縣官並不是馬上切入正題,他會先在座位處站一會兒,掃視一下下面。公堂下面,捧著印盒的小吏站在堂簷左邊,門子站在堂簷右邊,各個部門的人,按照相應順序在下面站好,把堂的衙役站在堂下的左右兩邊。當班的衙役,各司其職,比如守各門房的,驅逐閒人的。總之,陣仗很是嚇人。

站在公堂裡的衙役們拿著打人的板子,並不是嚇人的,知縣審案子,固然有調查,有卷宗,但並不像今天的法官審案子一樣“疑罪從無”,而是要“上刑”,實施刑訊逼供。巴金回憶他父親當知縣時審案子的一個情節:他父親命衙役把人犯摁在地上打板子,打完之後,衙役把人犯牽起來給知縣磕頭,人犯一邊磕頭一邊說:給大老爺謝恩。

衙門是一個極富封建色彩的詞語,如果拋開他的社會意義,只談功能,它其實就相當於今天的行政官員辦公的地方。跟今天相比,明清的衙門雖然談不上富麗堂皇,也說不上豪華,但從氣勢上看,卻要威嚴得多,讓老百姓望而生畏。究其原因,今日的政府是為群眾服務的,而古代的官員雖然聲稱是“父母官”,卻名不副實,相反,是站在老百姓的對立面的。明清時的州官縣官又被稱為“州牧”、“縣宰”,從字面就能理解,他們把百姓放在了“牧養”、“宰割”的位置,因此,州縣衙門的森嚴肅穆、州縣官員的八面威風也就不奇怪了。

明清時的衙門有多氣派?縣官到底有多威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