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察」姜躍春 張玉環:新冠疫情不會中斷經濟全球化進程

姜躍春 張玉環:新冠疫情不會中斷經濟全球化進程

作者:姜躍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張玉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世界知識》2020年第7期;世界知識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後遭遇的一場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目前,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疫情,“全球大流行病”已經生成。這場災難除了給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巨大挑戰之外,也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的運行和世界政治的演變,對國際關係的衝擊是全方位且深遠的。本期“封面話題”特邀幾位知名專家學者,分別從國際公共安全治理、經濟全球化、中國周邊外交和中美關係四個角度,談談他們的初步感受。今天發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姜躍春、助理研究員張玉環的文章《新冠疫情不會中斷經濟全球化進程》。

——編者手記

新冠疫情不會中斷經濟全球化進程

姜躍春 張玉環

經濟全球化的逐漸發展將世界各國納入國際經濟體系,成為一個經濟上相互依存、緊密相連的“一體化”世界。但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貿易保護主義、全球金融危機、能源危機、恐怖主義、難民危機、戰爭、瘟疫等都曾威脅過全球化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擴散,可能會對經濟全球化帶來一定衝擊,但這一進程不會中斷。

「全球观察」姜跃春 张玉环:新冠疫情不会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2020年2月15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德國出席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並發表演講。他說,疫情讓人們再次認識到,這是一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的時代,也是一個局部問題和全球問題彼此轉化的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必然趨勢

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有其內在的驅動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共出現過三波全球化浪潮。第一波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在歐洲國家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推動下,美歐等洲際貿易迅速增加,各大洋貿易路線被大量開闢。第二波全球化浪潮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到兩次世界大戰,蒸汽機、電報等改變了交通和通訊方式,大幅降低國際貿易成本,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理論逐步被接受,政府通過減少關稅壁壘進一步推動了國際貿易發展,金本位制的廣泛應用也為全球化發展提供助力。然而那時,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全球大蕭條的相繼發生,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成為各國政策首選,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重大阻礙,甚至發生倒退。第三波全球化浪潮發生在二戰結束後,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迅猛,規模和深度不同以往,這一時期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形成,國際資本跨國流動加強,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佈局,全球價值鏈逐步深化,各國深度融入國際經濟體系。

縱觀經濟全球化發展歷程,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一直伴隨其發展,並在歷次重大經濟危機後演變為各國的政策選擇,尤其是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不平衡現象日益加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失衡,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被塑造為“罪魁禍首”,民粹主義浪潮和逆全球化運動不斷興起。

儘管經濟全球化遭遇多次挫折,但是從未發生過實質性逆轉,這主要得益於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驅動力,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運動無法逆轉其發展大勢。從大航海時代到蒸汽機時代、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科技進步就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不斷髮展的重要力量,交通運輸和通訊成本不斷下降,全球供應鏈逐漸形成,商品、資本、知識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大大加強。跨國公司也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關鍵力量,早期的東印度公司開闢了跨洋貿易路線,塑造了龐大複雜的國際貿易網絡,而今的大型跨國公司在全球佈局生產基地,尋求資源最優配置,大幅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推動國際貿易和投資加速發展。此外,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及全球經濟治理機制逐步形成,通過不斷削減貿易和投資壁壘,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掃除法律和行政障礙。

「全球观察」姜跃春 张玉环:新冠疫情不会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2020年3月12日,中國向意大利派遣的抗疫專家組成員在上海浦東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專家組一行九人,來自國家衛健委、中國紅十字會、中國疾控中心、四川省紅十字會、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單位,攜帶了約九噸救援物資。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使各國普遍受益,各國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賴關係。經濟全球化使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都融入自由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之中,發達成員的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獲得更多利潤,發展中成員也通過參與國際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發展,實現經濟趕超。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推動國際分工體系生產鏈條日益碎片化,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形成已經將各個國家、地區和企業緊密連接在一起,伴隨第四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未來產業”將會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更為緊密,經濟全球化仍將深入發展。固然,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暴露出的不平衡問題引發了反全球化浪潮,但這股逆流並非解決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問題之道,即使是鼓吹貿易保護主義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並非要美國退出全球化,而是希望通過改革多邊貿易體系等方式使全球化發展更符合美國的利益。

新冠疫情對經濟全球化的衝擊是有限的

從歷史上看,瘟疫的蔓延必然引發對政治經濟秩序的衝擊,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黑死病大流行曾重創那裡的封建政治秩序,1918年源自美國的“西班牙大流感”席捲全球成為推動一戰結束的意外因素。與此同時,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人員、商品等流動的加強對瘟疫蔓延也起到“推波助瀾”作用,歐洲人發現美洲的同時將天花、麻疹、白喉等疾病帶給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伴隨人員的快速流動波及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疫情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或將對全球化帶來階段性衝擊,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遭遇的又一次挫折,但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動力,疫情不會致其中斷,世界也不可能重回孤立時代。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我們管理全球化的方式存在漏洞,致使一些國家國內的不平等日益加劇,但經濟全球化不應成為國內政策失敗的“替罪羊”。

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蔓延使人們對全球經濟基本面的預期產生了更大的不確定感,給世界經濟增長前景蒙上更為濃重的陰影。但要看到,疫情“黑天鵝”作為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不確定性因素,衝擊全球化進程的程度更多取決於疫情防控成效。

「全球观察」姜跃春 张玉环:新冠疫情不会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擴散,短期內疫情或許會使經濟全球化短暫“降溫”,將突出表現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萎縮,全球製造業產出大幅下降,服務業受到拖累,人員流動、貨物貿易、全球供應鏈等遭到衝擊。國際貨幣組織(IMF)預計2020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2%,比1月做出的預計下調0.1個百分點,經合組織(OECD)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4%,大幅低於疫情爆發前估計的2.9%,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發布的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截至2月全球貿易趨勢實時測量指數為95.5,低於基準值100,若考慮疫情影響,該數據可能會更低。人員和商品流動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已有140餘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韓國實施入境管制措施。疫情還導致中國消費需求降低,全球大宗商品等貨物貿易進口受到限制。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安全帶來威脅,作為全球生產網絡的核心國家,中國工業活動突然大幅下降為全球供應鏈上相關產業和國家帶來負面影響。日韓也是全球產業鏈上的重要經濟體,在全球半導體、汽車、化工原料等領域佔有較高市場份額,疫情快速蔓延已使日韓部分企業停工,威脅全球供應鏈穩定。

不過,中國已經採取有力防控措施,湖北以外多個省份實現了新增病例零增長,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世衛組織提供各種工具幫助公共衛生系統薄弱的國家增強疫情防控能力,IMF和世行分別提供500億美元和120億美元的緊急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和較貧窮國家改善醫療服務,共同應對疫情。全球多個經濟體通過貨幣和財政政策穩定國內經濟增長預期、恢復資本市場信心。美聯儲宣佈緊急降息至0,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也宣佈降息,印度尼西亞決定回購25萬億印尼盾政府債券以穩定金融市場,新加坡將對旅遊、航空等受疫情衝擊嚴重的行業給予稅收減免以及過渡性貸款計劃等政策支持。日本央行表示將通過向市場注入充足流動性確保金融市場穩定,歐洲央行也表示可能會推出新的降息和債券購買舉措支持歐元區經濟。

在各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支持下,金融市場狂跌勢頭有望得到遏制,再用較長時間轉入應對全球衰退、防止大蕭條。如果全球疫情防控得當,特別是中國全面復工復產,疫情對全球價值鏈及世界經濟的衝擊將是局部和階段性的,國際貿易、跨國投資等仍會企穩回升,經濟全球化也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借疫情鼓動與中國“脫鉤”必受懲罰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與中國“脫鉤”即是與全球化“脫鉤”,與全球化“脫鉤”即是與時代大潮“脫鉤”,逆潮而動必將遭受歷史車輪的碾壓。有評論認為此次疫情凸顯了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鼓吹推動跨國企業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出中國大陸以分散風險,並稱“這可能成為繼中美貿易戰之後又一重塑全球價值鏈的重大節點”。

「全球观察」姜跃春 张玉环:新冠疫情不会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2020年3月9日,爆發新冠疫情的“至尊公主”號郵輪穿過舊金山金門大橋停靠奧克蘭港,乘客陸續下船被送往指定地點接受治療或隔離。

當前中國佔世界經濟比重已超過15%,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樞紐國家之一,是全球和亞太價值鏈中最大的中間品提供者,全球製造業對中國供應鏈及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疫情更加凸顯出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關鍵地位和重要作用。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UNCTAD)的最新報告,全球製造業中間產品貿易中約有20%來自中國,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大幅下降至37.5,為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意味著中國年度產出將收縮2%,估計迄已導致各國產出總計下降約500億美元。

要看到,在一些國際社會成員眼中,其部分企業的確是過度依賴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了,一些跨國企業早在考慮將生產轉移至泰國、越南、印度等國了,這次疫情顯然加劇了他們的擔憂。企業出於分散風險角度考慮轉移生產線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此前,由於中國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上漲,再加上中美貿易戰的關稅效應,全球尤其是亞太地區供應鏈已在發生轉移,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從中國大陸轉移至東南亞、南亞地區,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至日韓歐美等國家或地區。但必須認識到,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疫情的侵害總是暫時的,對全球價值鏈及世界經濟的衝擊更是階段性的。企業無疑要衡量短期內轉移生產鏈的成本、收益以及可能性。美國中國商會近期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公司(87%)都預計疫情將對企業收入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55%的受訪企業認為目前判斷疫情對今後三至五年經營戰略的影響為時尚早,34%的企業認為不會有影響。

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以及企業復工步伐加快,中國更可能成為維護全球價值鏈運轉、推進世界經濟復甦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積極力量。中國擁有全世界工業門類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具有規模龐大、功能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網絡,助力製造業企業快速規模化生產;中國“中產階級紅利”逐漸顯現,具有超大規模多層次的國內市場,龐大內需將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中國堅持按照既定部署和節奏推動改革開放,持續優化國內營商環境,不斷增加對外商來華投資的吸引力。許多跨國公司或許試圖改變投資戰略,減少對中國製造和市場的依賴,但可能無法做到與中國“脫鉤”。

縱觀經濟全球化發展歷程,世界經濟發展遭遇危機後更容易凝聚貿易保護主義等反全球化力量,保護主義者傾向於採取孤立政策維護國內生產者的利益,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將世界經濟拉回正軌的並不是反全球化的力量,而是自由國際經濟體系的內生動能。保護主義從來不是救世主,鼓吹同中國“脫鉤”有違基本經濟規律。加強國際疫情防控合作,推進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才是助力世界經濟復甦、推進經濟全球化的要義之所在。

「全球观察」姜跃春 张玉环:新冠疫情不会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數字經濟智庫

「全球观察」姜跃春 张玉环:新冠疫情不会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