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秦国和赵国哪边的压力大?哪边先崩溃的?

李成蹊


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如秦国,但是先撑不下去的却是秦国!

第1个理由,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还有很多余量。

长平之战爆发后两国面临的最大的压力,就是战争期间巨大的粮食消耗。

战争结束之后的第2年,秦国又发动了邯郸之战,数十万秦军将邯郸包围,这一围就是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邯郸城中的百姓和士兵,只能依靠城中的存粮来生活。

但是三年的时间里,邯郸城却没有造成饥荒。



可见,城中的粮食储备是非常充足的。

邯郸是赵国最重要的城市,城中的百姓和军队加到一起不会比当年长平前线的赵军数量少。

所以,如果赵军在长平前线继续和秦军对峙,至少坚持个两三年是没问题的,仅靠邯郸城里面的存粮就能撑下来。(邯郸城依靠当年打下的新粮食)



反观秦国就不一样了,长平战役期间秦国面临廉颇的坚守不出,为了让赵军能够主动出击,以便双方尽早决出胜负,秦国只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派赵括代替廉颇。。

可见,当时秦国是有点撑不下去了。

但是,由于当时秦国的军事力量远超过赵国,所以秦国没有选择从长平前线撤军,而是先使用反间计看看赵王会不会上当。

以当时秦国的心态来看,如果赵王不上当,继续让廉颇在前线抵抗,很有可能秦军罢兵回国了!



第2个理由,邯郸保卫战结束后不久,赵国就和燕国爆发了大规模战争。

邯郸保卫战进行了三年,这三年的时间里,赵国可以说是损失巨大。

首先,邯郸周边数百里因为战争无法正常开展农业生产。

并且,秦军在邯郸之战期间,肯定会对邯郸周边的城市乡村进行掠夺补充物资,虽然邯郸城保住了,但是周边肯定会被秦国军队严重破坏。没办法,战争不管在哪个国家打,都会是这个结果。

战争结束之后,邯郸一定会面临严重的物资匮乏。

但没有想到的是,赵国很快和燕国又爆发了大战。

邯郸之战结束后的第5年,燕国发兵攻打赵国。

这场战争,燕国军队有5倍的优势,却被廉颇率领了赵军打的大败,并且包围了燕国的都城,差一点把这个国家灭掉。



可见,虽然经历了两场大规模战争,赵国仍然有进行大规模会战的能力!

反观秦国,在邯郸之战结束后,在大规模会战中开始输多赢少。

虽然在秦昭襄王51年秦国军队又占领了韩国、赵国大片领土,但是当诸侯联军攻打秦国的时候,秦国已经不能抵御,竟然被联军切断了通往阳城的道路。

秦庄襄王三年,五国联军在魏无忌的率领下再次联手攻击秦国,秦军大败,主将战死。

如果当时山东各诸侯能够齐心协力,很可能会收复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

可见,此时的秦国受损严重。

第3个理由,北方的边境,还有一支没有动用的部队。

赵国从立国之时就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虽然经历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已经有能力在边境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但仍然保持了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相对于赵国的主力军队来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供养这支军队依靠的是北方边郡。而这支军队的数量也很多,赵国名将李牧在和匈奴人作战时曾经一次性集中了战车1300辆,骑兵13,000人,步兵5万人,弓箭手10万人,总兵力大约17万人。

李牧大约在公元前246年离开北方边郡回到邯郸城,估计李牧镇守北方边郡的时间约是公元前255年前后,在邯郸之战结束后不久。



可见,当时在长平前线,如果赵王能够给廉颇时间,秦国很可能会因为撑不下去撤兵!


历史风暴


题主在题目描述中认为秦国压力大,主要提出2个观点,一是赵国本土作战,补给线较短,秦国跨国作战,后路有危险。二是如果秦赵同时崩盘,会被其他国家趁机夺回土地,所以秦国压力更大。

这两点其实都是占不住脚的。

第一,秦赵两国的补给形势来说,赵国并不占优。

长平之战确实是秦军逼近了赵国边境,但秦也并非跨国作战。相反,秦经过长期对韩魏的蚕食,也已经占领了山西西部的大片领土。秦王后来督战时到达的河内郡,就是秦军蚕食山西的基地。秦军产粮地不但有巴蜀,也有关中。从关中顺渭水东下运输很便利。而赵军的粮食,从其河北平原运输,虽然路线看似比秦关中过来要短,却还要翻越太行山,其难度比秦军水运到河内再运到长平更大。

第二,国际形势秦也比赵要强,赵国很难指望其他国家援助

题主说秦国一旦崩盘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噬,这种“各国联合抗秦”的美妙景象只存在于纵横家们的嘴里。如果各国真的有这样的觉悟和勇气,他们也不会在长平之战时候对赵国袖手旁观了。

事实上,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前夕,除了秦赵之外,天下五国的立场是这样的:

最强大的楚国,在公元前278年被秦国暴揍夺取都城郢之后,迁都陈地,后面十多年在春申君黄歇领导下,不遗余力的对秦国阿谀奉承。前272年秦魏楚共伐燕国。前262年又把州地割让给秦国。

另一个强大的齐国,自从被乐毅率领五国联军讨伐+楚国背刺弄得差点亡国后,就尽力不参合西边的事情。

韩魏两国,早已被秦国打得服服帖帖。其中韩国在前262年就下令上党太守冯亭投降秦国,冯亭不愿意才投降赵国,引发的长平之战。而魏国在两年后还需要信陵君窃符救赵,才成功实现了赵魏联盟。

燕国远在北边,长期以来和秦国关系不错,反而对赵国和齐国是非常愤恨。后来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后,燕国第一个跑来趁火打劫。

再加上赵国自己也不争气,和周边国家关系搞得并不好。公元前263年,赵军就向燕国、韩国大打出手:

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

而在长平之战的相持阶段,赵国又在外交上失策,丧失了结成反秦统一战线的最后机会:

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所以,即使秦军真的与赵军两败俱伤,诸侯也没有胆量挑衅秦国。实际上历史上长平之战打完,秦军确实伤亡非常巨大(白起说死伤过半,有点夸张,但伤亡惨重是肯定的),但并没有诸侯敢来收复被秦国占去的土地。


最后,秦国是耕战立国,又占据肥沃的关中和巴蜀地区,其粮食生产无疑远远超过赵国。而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在赵军之上。所以初期王龁对廉颇时候,就已经让赵军伤亡惨重,数员大将被斩。而长平之战对峙到后期,是赵军粮食先不够,被迫向齐国借粮,而齐国又没借。

赵王之所以在战争前期急着向秦国求和,后期又换上赵括为主将,实在也是战场形势没有办法,让廉颇再带着下去,赵国先要饿死,所以才孤注一掷指望赵括翻盘。

只不过,廉颇的策略其实是正确的——赵军对秦军,打是肯定打不过的,唯一的方法只能是持久战,拖着双方一起挨饿,我全饿死,你也饿死一半人。这种烂账,秦国或许会觉得自己吃亏——但仅仅是相对的吃亏而已,距离“崩溃”还差得远。

综上,长平之战实际上从开战的一瞬间起,未能组成反秦同盟的赵国就一定输定了,差的只是怎么输而已。廉颇中期的战略确实是相对对秦国伤害最大的一种,但也仅仅是能让秦军付出比较大代价而已。想指望令秦国先崩溃,那是想多了。


巴山夜雨涮锅


本人观点如下:长平之战赵国压力略大于秦国的,所以赵国先崩溃的。秦国有蜀地当做后方的大粮仓,从而解决了后顾之忧,而赵国被围又无外援相助最终导致被秦国击败,自此从而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是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后以赵军的失败告终,秦国进占长平,坑杀赵国约45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用反间计使赵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秦国则暗中换上名将白起,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皥噑144卡


很高兴为您回答,首先从两边国君赵国赵孝成王年年幼执政,而秦国这边秦昭襄王正正值壮年,正是做事的年纪。

韩国本以打算把上党割让给秦国,以讨好秦国。而上党军民主动投靠赵国,韩国国君觉得你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得到这么一大片土地,乐得看热闹。魏国。虽然战国初期独霸近百年,最有希望统一六国,然而魏惠王决策失误,将重心从西线转到东线,给了秦国可乘之机。长平之战前,魏国的河西、河东、河内之地尽失,被秦国压得动弹不得。虽然信陵君主张救援赵国,但魏昭王不同意,这才有了窃符救赵的故事。

至于粮食方面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颁“恳草令”,扩大面积,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比关东诸国高出一倍,在同等条件下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简单来说商鞅对秦国人说你只需要做两件事种地、打仗。秦国完全是一个战争机器。

长平之战的胜负有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赵国高层,胜负不过是双方政治经济外交上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


史争朝夕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进行的战役。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武安君白起攻克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使韩上党郡(治壶关,在今山西黎城东北太行山口)与韩本土道路断绝。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乃将上党郡献给赵。周赧王五十五年秦令王龁进攻上党,拔之。赵孝成王使廉颇为将,驻军长平,以御秦军。王龁攻长平,廉颇筑垒坚守,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秦乃派间谍至赵,使赵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廉颇为将,同时密令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王龁主持军事。而赵括一到任,便令赵兵出击秦军。秦军诈败退走,赵括追逐前进, 至秦军壁垒。壁垒坚拒,不得入。而秦出奇兵断赵军后路,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断绝。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而筑壁垒坚守,以待援救。秦倾全力围困赵兵,赵兵饥饿四十六日,皆相杀而食。赵括突围未遂,被秦军射杀。赵军败,士兵四十万人降白起。白起怕赵降兵寻机反抗,将其全部坑杀,仅遣其幼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在这场战争中,起始来说双方都有的是正常的迎接大战的思想压力,但是都有必胜的打算和计划。赵括呢骄傲自大的性格使其对自己的缺陷缺乏清醒的认识,赵括接手兵权之后,在没有做太多的侦察工作,连对方将领都没有弄清楚的前提下,便草率地选择了中央突破。赵括的军事理论依据是“以逸待劳”,“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然而他的一切结论都是在不了解秦军动向,或者说想当然地认为秦军不会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得出的。他想当然认为自己一定能打胜秦国。

而秦国知己知彼,运筹帷幄,首先赵孝成王不听赵括母亲的话赵括不能用和秦国施反间计让范雎别有用心传播的一些街谈巷议就用赵括换了老而厉害的廉颇,然后秦将战神白起竟然学起了廉颇的龟缩战术,赵军无从进攻,同时秦军不断袭扰,搞得赵括首尾难顾,晕头转向。故秦国亦志在必夺。

战争中是赵国先崩溃的。在赵括发起主动向秦军进攻以后, 秦国战神白起竟然学起了廉颇的龟缩战术,佯装溃败,引赵军不断进攻,同时秦军不断袭扰,搞得赵括首尾难顾,晕头转向。后来 秦军兵分两路,一路迂回到赵军大营的背后,从正面朝赵国东垒大本营攻去。另一路去截断了赵军通往邯郸的补给线。赵军屡战不克,精疲力竭,断粮后崩溃,秦军包围了赵军,赵括率军突围,被箭射死,赵军因主帅阵亡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纷纷放下武器,老老实实做了俘虏。后秦军坑杀赵军降兵四十万。


刘文广


长平之战中秦赵双方共计投入兵力过百万,在当时社会的生产条件下是相当惊人的,而当时赵国属于本土作战,秦国则是劳师远征,相比双方的粮草后勤保障来说,相持时间越久对秦国来说就越不利,廉颇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坚持防守不出战,只要继续相持下去秦国一定会先被拖垮。因此秦国急于决战用反间计使赵王临场换将,换上了战场经验几乎为零的赵括,而秦国这边换上了擅长打歼灭战的名将白起,白起引诱赵括出战,又出奇兵截断赵军后路,赵括战死赵军崩溃被活埋四十万降卒,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西城长乐


秦国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赢渠梁任用魏国人卫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以来,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分两次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内容大致为:

1、在政治上,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逐步实施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发展国家经济根本;

3、在社会方面,奖励耕战、废除爵位世袭;施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变法中最重要的是将国家的力量统一集中到了中央,改变了奴隶分封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形成了一个拳头。孝公死后,虽商鞅被贵族势力处死,但变法的制度被进一步得到执行与发展,并没有半途而废。至前261年,长平之战爆发时,已历经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四世99年的努力,此时的秦国已是拥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拥有兵力近100万的超级大国。其历代君王的目标就是崛起于西方,统一六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甚至连三强都数不上,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魏铁甲步兵(魏武卒)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3年之久;只有燕,韩实力稍逊。而赵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赵似乎只有招架之力,事实上武灵王改革前都是如此。然而,秦国的变法自强让包括赵国在内的东方六国看到了强大起来的希望。赵武灵王志向远大,眼光不凡、意志坚定。即位之后在前307年,立排众议大胆推行移风易俗,以“胡服骑射”为起点选练精锐弩弓骑兵,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军事改革。

从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赵国原本就是以武立国,民风骠悍、崇尚气力、慷慨悲凉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在变法后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国为之侧目。在战国中后期,东方三强(魏、齐、楚)相继衰落,秦国之威独步天下之时,赵国时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此时的赵国不仅是秦国东出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也随时有可能成为秦国争夺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并且,秦军自变法后不可战胜的神话便是在阏与之战毁于赵军刀下。至此,秦国独大演变为两强争霸。

为什么要以赵括为主将?赵括真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吗?赵国的人才分析: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田单、乐毅等良将辈出。其中廉颇善守;赵奢善攻,只可惜长平之战时已死;赵胜善于中枢,长平之战是主要负责把握总体和粮道;李牧倒是一位可以与白起一厢抗衡的名将,只可惜要守边境。乐毅倒是非常胜任,只可惜已抱病在家,不能领军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当上党危局的情况被赵国上下所认识之后,群臣议论纷纷,蔺相如托病不出。群臣中有坚持用廉颇的,有建议用赵括代廉颇的,还有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的。孝成王准备用赵括为将,但他想听望诸君乐毅的意见。

乐毅虽然卧病在家,但对外面的形势非常了解。乐毅认为,从秦昭王的战略部署来看,秦赵之间必有一场大决战,而上党地区就是秦赵决战的第一战场。乐毅说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话,他愿意为孝成王出征上党,但是身体不行了。乐毅建议孝成王以赵括代廉颇为将;以赵胜为将防御邯郸地区;以李牧依然守边;调廉颇回来防备燕、齐、魏趁赵国与秦国在上党决战之机对赵国进行攻击。乐毅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赵括少年即在军中,军事经验丰富,有攻城和野战的经验,而且有在阏与和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的盛名,军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赵括军事理论深厚,赵军将领多从其研习兵学,对他都很佩服,以他为权威,能够服从他的调遣。赵括有其父赵奢之风,治军严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赖。

秦国和赵国在上党决战必然是一场巨战,乐毅认为赵国有能力指挥如此巨战的有四个人,赵胜、赵括、田单、李牧和他本人。此时匈奴大举进犯赵国北部边疆,李牧的压力很大,根本无法抽身。而乐毅染病无法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对于魏冉居陶国对邯郸的巨大威胁,正可以用田单来抵挡。赵括是公室出身,与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挥上党战区的最合适人选。乐毅本人虽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但无碍于给孝成王当一个好军师。孝成王认为乐毅的见解十分深透,对廉颇、田单和赵括的安排可谓各得其所。于是命赵括为将,率军解救上党。

赵括到长平后,严明了军纪,对廉颇使用的将领多有裁撤。廉颇好用勇敢军人为将,但多不善谋,不善统御。秦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怕赵括对王龁不利急调武安君白起。赵括见秦军的集结与部署大为变动,知道武安君已到军中。战开始了。赵括率军猛击白起军,白起军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东岸了。突然,赵括发现,沁水东岸沿线有秦军的营寨。这是白起命令驻守在沁水东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军在一夜之间扎起的营寨。白起军进入背水阵中,拼力死守。赵国的皮牢守军被王龁阻击,没有完成赵括的控制沁水沿岸、东渡夹击白起军的指令。晋阳的守军被秦将司马梗阻击无法南下完成对皮牢军的支援。赵括军虽然屡次冲入秦军背水阵,但在沁水中的秦国战船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军将进入秦寨的赵军消灭。这些战船是坐镇野王(今河南沁阳)的秦昭王派来的。赵括与白起在沁水东岸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消耗战,两军难分胜负。

赵括无法消灭白起军,也摆脱不了他们。由于秦军列的是背水阵,赵军突破他们没有意义,突破后,面对的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军的战船。赵括想退回长平,但稍一行动,白起军就死死地缠上来,赵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歼他这支赵军。大军作战,粮食是关键。白起军有沁河上的秦舰补充给养,而赵括军却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赵括不得已,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但就在快到长平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营寨,一股数量极大的秦军堵住了归路。这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目的在于断赵括的退路和粮道。赵括被秦军死死地围住了。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拼命向赵括靠拢,秦昭王派出的野王军、司马梗军、王龁军也拼命地阻击。整个河东战场的形势是冲与堵,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秦军就会满盘皆输。秦昭王让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加紧进攻,使赵国不能抽调兵力援救长平。

赵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粮食。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早已吃光,粮道又被切断。战马也都杀了,可以吃的东西都吃了。最后,赵括不得不下令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曾派赵军中英勇之士刺白起,白起受伤。在被困了四十六日后,赵括选军中一个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铠甲,用他的旗号引一军向晋城(今山西晋城)突袭,而自己引一军向长平突围。秦军射死酷肖赵括者,以为赵括已死。秦军围住赵括军,向赵军喊话,说赵括已死,劝赵军速降。于是,赵括诈降。白起发现,赵军虽降,但仍然不乱,疑是诈降,怕赵军反复。白起想先将赵军解除武装,再尽杀之。便假意接受赵军投降。赵括对手下的将领说,赵军并未战败,斗志未懈,白起不会真心受赵国投降的。秦军的接受赵军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军在解除赵军武装后,会再攻赵军。赵括打算在向秦军接受投降这时,利用与秦军接近的机会,先动手。在受降时,赵军突然向秦军发动袭击,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终因力竭而败。





同窗生71


我是起居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认为这场战争不应从压力的方面考虑,而应从动力来考虑,动力只要够大,压力可以克服,而这个巨大动力往小了说,是可以获得在战国生存的权利,往大说是取得天下的机会,谁都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之地就是“上党”。

先介绍一下长平之战的起因:

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赵国君臣进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接受上党的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下面就是秦军占领野王之前各国的行政地图:大致就是这样,可能细节不是太准,不过原则问题肯定是对的

秦军是控制了河东地区

晋阳肯定在赵国手上

上党郡的范围基本没错

上党郡和韩国本土也就靠野王联系着了

这几个国家的国都位置肯定是对的

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画不画出来也没什么区别了,就当它已经被秦国拿下了吧,秦军攻下野王后,各国的行政地图是这样的:


此时,上党郡已经成了一块飞地了,韩国彻底失去了对它的控制。没办法,也只能给秦国了。然而上党军民却畏惧与秦国的严刑酷法,宁愿投奔赵国也不降秦。于是在冯亭的带领下,上党名义上成为了赵国的一部分,长平之战就是秦赵两国争夺这块区域的战争。

按照惯例,我先来介绍一下长平地区的地理情况首先是上党高地:


图中红色虚线部分圈出的就是上党高地。

再来介绍一下它的地形:



上党高地被三座山脉包围着,东边是太行山脉,西边是太岳山脉,南边是王屋山。上党高地中有两个盆地,长治盆地和泽州盆地(也叫晋城盆地)。它的交通状况如下:

轵关陉,太行八陉第一陉,连接侯马和济源。太行陉,太行八陉第二陉,连接沁阳和晋城。白陉,太行八陉第三陉,古白陉走向不明,图中只能标出大概路径。

滏口陉,太行八陉第四陉,连接长治盆地和邯郸。

井陉,太行八陉第五陉,虽然已经出了上党高地的范围了,不过也和秦赵争夺上党有着莫大的关联。

此外,还有从侯马进入泽州盆地的一条路。

在古代道路桥梁及隧道工程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以上道路就承担了上党地区全部的交通运输任务。

结合着前面的行政地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从秦过进入上党有两条路,即从侯马直接进去,或者沿轵关陉和太行陉进入。从赵国进入上党也是两条,即沿滏口陉和井陉。

好了,介绍完了基本的地理情况,下面就可以正式说明秦国和赵国为什么要拼死拿下长平之战,也就是夺取上党了。秦国为什么要夺取上党?要说清这个问题,就要假设一下如果秦军没有夺取上党会怎么样?再来复习一下之前的那张图:



秦军既然进攻了韩国的野王,那下一步就是要进入中原,消灭韩、赵、魏,在中原站稳脚跟。这不是一句废话,这很重要,这说明了秦军要去中原。

那假如秦军没拿下上党,上党归赵国所有,秦国还要去中原,该怎么走呢?继续上图:


不通过上党,那也就两个选择,两条路:

1. 沿着北上通往晋阳的路去打晋阳

2. 通过轵关陉或崤函通道沿着黄河和王屋山之间的通道去打魏国。

很可惜,这两个选择一个也行不通,为什么?首先是北上攻打晋阳:

打晋阳?开什么玩笑?晋阳,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阳是赵国的第一个国都,是赵国的英雄城,是赵国的龙兴之地。在三家分晋前,晋阳之战中赵国开国君主赵襄子依托晋阳城抵抗智氏、韩氏、魏氏三年之久,甚至被决开的汾水淹灌也未被攻克,足可见其防备的完善。

而到了后世,晋阳变成太原了,依旧是块难啃的骨头。宋太宗讨伐北汉就是在太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以至于他攻下太原后,为防止这里再出现割据政权竟下令捣毁太原城并削平系舟山山头。金军南下攻宋,东路军所向披靡地杀到开封城下没受到什么阻碍,而西路军却迟迟无法攻下太原,一直围了它三个月之久才攻破。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晋阳就镶嵌在两边的群上之中,拥有近乎完美的地形优势。

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如果在秦军攻打晋阳的时候,上党地区的赵军出来偷袭侯马怎么办?秦军的后院起火了,后勤可能受到影响,而晋阳一时半会儿又打不下来,这就很危险了。

秦国显然不会拿这样的一座城池开刀。那第二条路,即沿着黄河和王屋山之间的通道攻打魏国从而进入中原呢?更不可能了:


这是条狭长的带状走廊,北边是山脉,南边是黄河,大家看见这张图想到什么了?没错,就是秦晋崤之战。战场就在崤山和黄河之间,当时秦军就是沿着黄河和崤山之间的通道进攻郑国的,结果被埋伏在崤山里的晋军全歼。当时黄河在北边,山脉在南边,秦军夹在中间,晋军在山里。如今黄河在南边,山脉在北边,秦军夹在中间,赵军在山里。如果秦军敢这么走,上党地区的赵军立马可以通过太行陉或白陉抄了秦军的后路,和魏军把秦军堵在山谷里,两面夹击,分分秒秒给秦军再来一次“崤之战”!

别以为这只是YY而已。自从秦军把韩魏联军打残后,河东六国能和秦国匹敌的也就赵国了,而且从当时赵国君臣的处事风格来看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趁火打劫,这样的大便宜他们是肯定不会放过的。吃一堑长一智,有过崤之战惨痛经历的秦军显然不会再干这种蠢事,所以第二条路也行不通了。好了,既然向北打不过,向东又不敢打,那就只有进攻上党了。事实上,秦军之前来过这里,而且还和赵军干了一仗:


这就是阏与之战。

前因后果这里就不说了,就简单说一下战争过程:秦军途径上党高地一路北上攻打赵国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围困阏与后又派了一支军队前进到邯郸西北的武安,以牵制赵军的援军。赵奢为蒙蔽秦军,率军出邯郸30里便停止不前,造成赵军一心只想保住邯郸的假象,使秦军轻敌麻痹。28天后,赵奢乘秦军不备,偃旗息鼓,率军疾进,急速夜赶到距阏与50里处筑垒列阵。秦军久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至,仓促全力迎击。赵奢派万人抢先占领北山高地,秦军攻山不克,赵奢组织赵军反击,打败秦军,遂解阏与之围。

通过这场战例,我们可以知道一下几点:

1. 秦军来过上党,对这里的地形并不陌生

2. 有些人可能有疑问了,为什么秦军能够大摇大摆地经过韩国的地盘?魏国和韩国一点动作也没有?

因为20多年前秦军已经在伊阙之战中把韩、魏、东周联军打残了,韩国和魏国就此一蹶不振,到现在也没缓过气来。所以我前面当东周死了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3. 从2. 可以知道,秦军要从太行陉进入上党的话,即便河内地区会暴露在魏国面前,以魏国现在的国力也是无法偷袭的。

4. 顺道补充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典故就出自这场战役(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 廉颇 蔺相如列传》)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就知道了,秦国要想进入中原,攻占上党高地是可行性最高,也是最安全的方法。拿下上党之后,秦国的选择就多了:


往东可以进攻魏国而不用担心赵国来偷袭。经滏口陉可以直接攻打邯郸。事实上长平之战后,秦国就选择了这条路,由此爆发了著名的邯郸保卫战(说它著名,是因为参加这次战役的人都很有名,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

甚至可以继续北上,通过井陉进入河北,攻打赵国的大后方(秦灭赵的战争中王翦就是走的井陉)。

不光是秦国,上党高地对于赵国来说也是个战略要地。虽然在阏与之战中赵国在名将赵奢的带领下取了胜利,但是秦军能在上党还在韩国手里的时候就长驱直入打到阏与,这也足够令赵国君臣引起警戒了。所幸这次秦国围攻武安是为了虚张声势,牵制赵军,万一是秦军主力来攻打呢?邯郸保卫战就要提前上演了,在没有缓冲的情况下是件非常危险的事。

所以说赵孝成王接受上党是贪心的显然没有依据,换做任何一个有点眼光的人都不会放弃上党,况且这次还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无论如何都没理由不要。

由此可见,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中赌上国运,是件理所当然的事。

最后补充一点,为啥战国首都一灭这国家就完了,因为当时得管理方式是,国家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在首都,打仗用的粮食是最重要的资源,绝不可能留在蜀地,所以粮食是从咸阳发送而非蜀地,后勤不是问题。


起居郎杂记


自然是赵国的压力更大些。初期的对峙局面让战争双方都有巨大消耗,而就赵国而言,还有国土沦陷的压力。其实,赵国的最先崩溃应该从换将开始。秦国所谓的惧怕赵括的谣言之所以能够奏效,与赵国的国力渐渐不支有很大关系。财力越空越期望尽快退敌,可廉颇的坚壁不出又让赵国君臣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所以才有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从而让白起的诱敌之计得逞,使几十万赵军被坑杀。


国风逸闻


白起就算了吧。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