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采蜜记》:浅尝此蜜,甘之若饴


《人间采蜜记》:浅尝此蜜,甘之若饴


《人间采蜜记》是李银河写的自传。李银河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性学家,也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爱人,其中两人的爱情故事已成经典,一句“你好哇,李银河”一度成为文艺青年的接头暗号。

在这本自传中,李银河记录了自己63年的人生,没有改变历史的重要时刻,也没有名垂千古的伟大贡献,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讲自己人生的故事。

别人的人生不可复制,我们读别人的自传,为的是能够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获得破解人生难题的智慧,为开启自己人生的幸福之门提供一种参考性的方法。




启示一:绝望是人生的必修课


李银河人生中第一次绝望,发生在内蒙古插队的时候。

当时为了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李银河写血书希望上级批准。等她被大卡车拉到内蒙戈壁滩的时候,生活才显露出凶恶的獠牙,“残酷的现实把我们的理想主义打得粉碎”:

盐碱地不适合种庄稼,辛辛苦苦种下的麦子,亩产才七十斤,可光投下的种子每亩就有三十斤;终日的劳作辛苦异常,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因挑担子压得骨裂;拼命挖出的水渠,几场风沙就被填平;物质的艰苦还是其次,精神的苦闷才是致命问题,许多知青发了“癔症”,李银河也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人间采蜜记》:浅尝此蜜,甘之若饴


那个特殊的年代给每个人构筑了狂热的理想主义的光环,但残酷的现实却一下把那个梦幻的泡沫戳破了,露出血淋淋的真实,造成了无比绝望的感觉。

长大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阅历的丰富。人生中有很多“一夜长大”的时刻,这些时刻大都伴随着灾难引发的绝望,在绝望中原先的自己被击得粉碎,另一个自己获得新生。

绝望是人生的必修课,不经历绝望,不足以谈人生。没有谁能够绕得过去,在人生里永远一帆风顺,早年不经历,后面一定会补回来,确实是“绝望”要趁早。

所以,当三年后李银河从内蒙回到北京,感到“恍如隔世”,有一种“离开童年、进入成年的感觉”,但是“心里反而觉得比以前更踏实、更成熟、更有力量了”“没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不能忍受,没有什么样的苦难我不能承受,没有什么人能使我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绝望可以给人以勇气和力量,让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执着,就像尼采所说的:

那些杀不死我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启示二:读书为的是构建人生观、价值观


李银河从内蒙古回到北京后,因为无法上户口,有整半年的时间待业在家,在此期间,她开始阅读能找到的外国文学名著,正是那段阅读经历,对其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读书的结果,让她获得了“基本的审美鉴赏力”和“脱离周围愚昧环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她拿到了通往幸福人生的“特殊入场券”。


《人间采蜜记》:浅尝此蜜,甘之若饴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亲朋好友来决定,因为没有别的输入渠道。读书可以让人生更幸福,缘由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在做人生选择时会更加明确、坚定。

可如今的人们读书的功利性太强,大家都渴望成功,所以成功学、阴谋论都大行其道,受到热烈追捧,好像那是一本本武功秘籍,练好出山后就可以独步武林,纵横天下。

工作后,再也没有了考试压力,很多人就把书和读书的念头都束之高阁,一门心思投入到滚滚红尘中,却立起架子、扯开嗓子对孩子说:你一定要努力读书!把书念好才能有出息!

时代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只有把读书当成习惯,才能获得人生的定力与判断力,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像李银河一样,用“读书”开启人生的幸福之门。




启示三:灵魂的相爱不计利益得失


王小波追求李银河时,双方是“门不当、户不对”。用李银河的话来说,当时还是街道工人的王小波是“男版灰姑娘”,但他是个文学天才,一定会脱颖而出。

有一次王小波问道:“如果我将来没有成功怎么办?”李银河想象了一下未来的场景,回答道:“即使没成功,只有我们的快乐生活,也就够了。”

王小波听后如释重负。


《人间采蜜记》:浅尝此蜜,甘之若饴


现在人们找对象都喜欢找“潜力股”,因为“潜力股”在未来合适的条件下会升值,带来更多的回报。但如果“潜力股”一辈子都潜着呢?会不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有多少人还会一如既往的坚持并坚信当初的选择呢?

李银河做到了。当王小波的哥哥与她争论说,王小波写小说无法维持生计时,她坚持让王小波写小说,说实在不行,她一个人工作就足够了。因为“文学是他的生命,不写小说他这个人就成了行尸走肉,那样的物质生活水平再高又有何意义呢?”

全力支持、不图回报,违反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这就是灵魂的相爱。很多人用房子来寻求安全感,其实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爱情本身,只不过有些人的爱情太廉价,上午登记、下午离婚,今天爱你、明天爱她,让人看得一次次心寒。

真正的爱情是不计利益得失的,就像结婚誓词里说的: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不论疾病还是健康,不论年轻还是衰老,你是否愿意永远爱护他,安慰他,陪伴他,一生一世,不离不弃?


希望我们回答“我愿意”的时候是走心的。




启示四:生命意义的思考


李银河没有子女,写这本书时,她63岁,已经不得不去触碰人生的终极思考。她在书中写道:

世人全都想不明白或者不愿想的一件事是:你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仅仅是这几十年的时光,其他的一切都没有用——也许对别人有用,但是对你自己没有用。

这属于自己的“几十年”时光该如何度过呢?这是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人间采蜜记》:浅尝此蜜,甘之若饴


她看到一些人除了工作就是晒太阳,从面光皮嫩到满脸皱纹,像一只小动物一样出生、成熟、衰老、死亡,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并无遗憾。

但她却认同福柯所说的:“人的生活本身就应当是个艺术品”。她坚持自己的“采蜜哲学”,她觉得人间如花丛,自己是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每日从精彩纷呈的花朵中采撷一点点精华,生命不息,采蜜不止,最后飞不动了,才躺在花丛中静静死去。

《人间采蜜记》的书名也是这么来的。

人生意义的追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李银河只是用自己的人生,为千千万万的人生提供一种参考方案,无所谓对错优良。

幸运的是,她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了下来,把她采撷精华酿成的甜蜜,毫无保留的交给了世人品尝,为每一个读到此书的人提供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

浅尝此蜜,甘之若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