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书《鲁班书》为何被禁?难道学了它真的会孤独终老?

用户68886090


《鲁班书》开篇就让很多人退却,“欲修此术,必先绝后”。后人当中学习了鲁班术的结局究竟怎么样倒是不得而知,但是单单凭借着鲁班本人的遭遇,这本书倒是记载的一点也没错。因为鲁班的父亲、母亲和妻子以及未出世的孩儿都死于非命,从这一点上来说,被称为禁书一点也不为过。



鲁班作为木匠的鼻祖,在工艺上的制作可谓是出奇。

鲁班因为精巧的工艺,常常成为士族争相追逐的对象。但是其中不好之处,就是鲁班经常与妻子分离,且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将近临盆。于是鲁班耗费才智,发明了一个名叫“木鸢”的飞行器,类似于今日的飞机。据后人传说,木鸢飞行的开关在脖子上,且需要一段咒语。木鸢的发明,使得鲁班可以一天之内来回穿梭家中,十分便利。


久而久之鲁班的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发明,却是不相信。鲁班为了证明木鸢的作用,将父亲送上木鸢在空中翱翔,却不料地上耕种的农民已经是妖魔鬼怪,在鲁班父亲下来之时,还未有动作,便将其乱棍打死。

由于父亲的无辜惨死,鲁班将怒气发泄到了农民耕种的田地中,发明了了一种木鸟专门坑害庄稼。农民这才醒悟过来,纷纷拿上厚礼给鲁班道歉,才平息了鲁班的怒气。

而鲁班的妻子见鲁班可以自由穿梭两个地方,于是便对木鸢产生了兴趣,趁机学起了咒语。一日趁鲁班出门,私自乘上了木鸢。但是鲁班妻子上天之后却要临盆,而木鸢又是嗜人血的机器,因此鲁班妻子高空坠亡。

鲁班父亲和妻子去世之后,鲁班母亲也被鲁班所发明的一架马车带走,之后寻找更是无果。

所以,因为鲁班的发明,无意之中害死了鲁班全家人的性命。间接地,鲁班的发明也给人们带上了一种邪术的标志。这样想来,《鲁班书》在开篇便提醒人们,有“五弊三缺”的人方可习得。


这“五弊三缺”指得便是‘鳏、寡、孤、独、残、缺钱、缺权、缺命’,意思便是“缺一门”。鲁班似乎以为,这样便可避免自己的惨剧重新出现。

因此《鲁班书》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一本禁书,前部分的内容却是是与木匠工艺息息相关引人入胜,但是后半部分却都是一些奇门遁甲之术,以防意外出现。

因为鲁班家人的惨死,后世便以讹传讹,认为该书为不利之物,随即也发展为禁书。但是学了此书的后果如何,后世并没有记载,毕竟鲜少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何况鲁班血淋淋的教训已经摆在了面前,其他人又怎么敢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鲁班的历史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一辈一辈传下来,其中的故事早已经变了味道,其中的玄乎之事也被民间多次添油加醋,越来约将《鲁班书》推向禁书的方向,所以这其中的故事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却有望而生畏。


小镇月明


《鲁班书》本来只是一个关于建筑与技术的实用性书籍,名为造屋之书,没有那么多附加的内容。

但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了道家思想、周易阴阳、命理术数和风水诅咒等要素,逐步成为一个绝顶奇书。

实际上,中国古代很多书都是假托名人所作。《鲁班书》是谁写的已经说不清楚,很多内容都是假托鲁班名字加进去的。分为上下册,上册是道术建造,下册是解法和医疗法术。

确实,很多章节体大思精或仅存目录,阐述过于简略,只传授基本功,无法具体操作中实践,因此才不断被神秘化,成为一门绝学。由于鲁班之术过于复杂,也据说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后世学习者就产生了一个传说,如果要学习鲁班书,或许就要缺一门:鳏、寡、孤、独、残。这可以被解释为鲁班之术上达天机,学会了就得付出很大的代价。

但此说法明显是一个比喻,意味着学徒修习鲁班建筑技艺之难,往往得千锤百炼才能出师,有可能还会有意外,历史上不少建筑学派就自称为鲁班门。众所周知,古代的土木工匠们安全与利益无法保障,在进行作业的时候,有时会发生安全事故,也会碰到一些奇异事件,古人对此比较忌讳。

因此,《鲁班书》中不少道术法门、禳灾祈福、整人方法与预防措施,可以看作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其实,我们可以把《鲁班书》理解为建筑与堪舆领域的集大成之作,精深技艺与思维能力相结合,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也有一些民俗与迷信的东西。而且,《鲁班书》也初步制定了行业发展规范与互助合作模式,有利于民间匠人的良性发育。

当然,《鲁班书》的价值也有被夸大之处。中国古典的文化与技艺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需要辩证客观来对待。继承其中的优秀部分,而对于落后于时代和迷信内容,则需要去伪存真,不断扬弃,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