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噹快藥楊文龍:“輕資產”在醫藥行業跑不通

叮噹快藥楊文龍:“輕資產”在醫藥行業跑不通

“輕資產”在醫藥行業跑不通

導語:作為一家著名的醫藥新零售企業,叮噹快藥成立於2014年,創立了“藥廠直供,網訂店送”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並以28分鐘送藥到家為大眾所熟知。

本次疫情發生以來,叮噹快藥創始人楊文龍率先響應並落實“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系列行動,併為北京、深圳、武漢等不同城市用戶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產品和服務。其“網訂店送”、“醫+藥”的模式也成了用戶的首選,資料顯示,叮噹快藥2月用戶增長超過了50倍,訂單增長量達到700%。這次疫情之後,叮噹快藥的佈局會向整個全產業鏈打通,構建“醫+檢+藥+保+養”的健康生態體系。

大健康財經出品,產業思想第09篇。

作者/ April

出品/ 南山財經

01 核心競爭力的變化

叮噹快藥是我第二次創業,第一次創業是在1999年,創立了仁和藥業。在接近20年的時間裡,我一直在做傳統的醫藥製造以及藥品供應。之所以提到它,是因為這和我的二次創業是密切相關的。

在做仁和藥業的時候,為了加強品牌競爭力,我們打造了仁和可立克、優卡丹、閃亮滴眼液、婦炎潔等知名品牌。2005年左右,公司開始投放電視廣告,我認為品牌的包裝是有必要的,我相信大家一定對我們當時的兩大品牌耳熟能詳:“誰用誰閃亮”和“洗洗更健康”。

品牌剛做起來的時候困擾我們最多的當屬抄襲現象,有人赤裸裸地抄襲,市場上假冒產品氾濫。踩了坑以後,我們在做商品時一邊申請專利一邊傳播,通過法律保護企業的利益。

而到2008年左右,難題又變成貨走不動了,做了很多廣告,效益卻沒有跟上來。調研發現,很多藥店把我們的商品當成一個引流的產品,真正推薦給用戶的卻是一些非品牌商品,它們不做廣告宣傳,通過給藥店更大的利潤空間吸引店主。於是,在2009年到2014年期間,我們開始大量進行終端建設,通過業務人員去藥店推廣、宣傳。

最早的時候我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銷售渠道,後來發展為品牌建設,再是終端建設。到2014年,我就在思考:互聯網時代來了,下一步我們應該以什麼為核心競爭力?我發現是用戶,要以用戶為中心。因為互聯網時代大家選擇商品的機會和條件更加廣泛。於是我決定開始二次創業。

當時外賣等業態已經發展很火,我認為醫藥零售領域將來在這塊是一個很大的方向。於是我們選擇打磨了移動端APP,我們提供服務,讓消費者在上面選擇。

02 抓住行業痛點

剛開始籌備叮噹快藥時,我們統計過北京藥店數量,結果發現整個北京大概有5600多家藥店,基本上每350米就有一家。調研中我們還發現,線下藥房普遍面臨著門店租金成本高,員工成本上升等問題,員工的五險一金、薪金增長等對藥店來講都是挑戰。同時,不同藥店之間的競爭也日漸激烈,大家相互在打價格戰,傳統促銷模式一直改變不了。

這些都表明了傳統藥店的經營是非常困難,它是一個高毛利的行業,但增長量非常少,尤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質量的時候,很多藥品的原料也在提價。而且由於互聯網時代很多用戶在網上購買東西,零售藥店的客流非常小,幾乎沒有幾個人進藥店。

用戶對於供給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既包括產品品質的要求,對服務水平的要求。誰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專業服務用戶就更能贏得用戶的支持。由於醫藥零售領域業態的單一性,老百姓半夜用藥、緊急用藥的痛點就凸顯出來,迫切需要解決,這正是叮噹快藥的契機。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是28分鐘送藥到家?我們反覆測算過,用戶下樓去社區附近藥店買藥,全程所需要的時間大概是半個小時。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比用戶自己去買藥更快、更便捷。當然,剛開始在叮噹智慧藥房開得不夠多的情況下,確實很難做到28分鐘,而現在,我們很多用戶體驗到的最短時間只需十幾分鍾。

我們單量最大的時候是颳風下雨的時候,是用戶有需求,最困難的時候。這時候,若你能服務好客戶,便能真正滿足用戶體驗。

當然,我們也走了一些彎路,早期叮噹快藥做O2O時,選擇的是“輕資產”模式,也就是做純平臺,與線下藥店合作,自己不開藥店。當時“輕資產”模式是O2O企業普遍的選擇。但這種模式很快證明跑不通。

當時,我們通過合作藥店入駐來做服務,配送也由藥店負責,發展速度很快,但最大的問題是服務質量不好,商家看的還是自己的利益,可能平臺派給他一個低價的訂單就不去送了。有些藥店做不到24小時配送,晚上就不接單了。而且線下藥店的商品結構大多基於自身利益配置,而並非按照線上用戶商品需求配置,線上平臺想做促銷活動,線下藥店不支持的狀況也時有出現。

而我們的理念是一定要把用戶的體驗當作未來發展的生命線,如果不能做好用戶體驗,這個平臺就沒有價值。於是我們開始自建藥房、配送團隊。這又是一個很難的決定。我們逐步開始做試點,並推廣擴大。

對於我來說,並不急於做成這件事情,要慢慢來把服務做到極致。我是做實業的人,互聯網的模式是否可以迴歸到實業的服務質量很重要。

03 精細化運營

為此,我們打造了叮噹智慧藥房,它功能有點類似大家瞭解的前置倉。

比如,一般藥店只能服務500米的範圍,而叮噹智慧藥房利用電子圍欄技術將服務範圍擴大到5公里。另外,通過智慧路徑規劃系統,配送員每單少跑200米,每趟少跑7分鐘,通過智能運力調度系統,配送人效可提升46%。

在用戶運營方面,我們通過大數據技術為每一位用戶建立起多達86個標籤,包括健康標籤、購買標籤、瀏覽標籤,形成全面、系統的用戶畫像,瞭解用戶需求,以便於為每個用戶做精準化服務。

同樣依靠科技手段,我們可以根據城市、地域、氣候的不同,不同藥店做到一城一策,甚至是一店一策。每個城市、每個藥店的SKU種類、數量以及庫存數量儘可能的做到合理配置,使藥店庫房、貨架上的每一寸位置都實現價值最大化。

在持續提升快藥服務的同時,我們還推出快醫服務,建立互聯網醫院,自建專業醫生、藥師團隊,24小時在線為用戶提供專業免費的問診和用藥服務。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做到了“快藥”和“快醫”,未來我們還會做到“快診”、”快保”、“快檢”。

舉個例子,感冒有很多種,有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如果我們快檢做到位,那麼僅需兩三分鐘就可以知道是什麼類型的感冒,專業醫生據此指導用戶精準用藥,這樣一來“快檢”、“快醫”、“快藥”就形成了健康生態鏈。當然,我們還在做健康保險服務,“快藥+快醫+快檢+快養+快保”的有機結合,就形成了叮噹的大健康生態圈。

在運營這幾年過程當中,實際上最大的改變是我自己,我以前哪裡知道什麼大數據,我賣了幾十年的藥,這個藥到底誰買了我不知道,這就是最大的痛點。

而現在,通過我們的運營系統,季節、氣候、地域、人群分佈、周邊環境、風俗習慣、經濟實力,這些都可以反映到你的數據採集、數據分析和數據決策,現在我們可以做到一店一策。我發現,每個城市的購買習慣都不一樣,同一個城市不同區域也不一樣,通過常年運營數據、搜索數據、購買數據分析,讓我們獲得很多優勢。

04 創業中的四個轉變

第二次創業的時候,有的同學說,我們都在打高爾夫,你還在創業,我不知道他們是表揚我還是心疼我。很多年輕人和我說,楊總,你還二次創業,那讓我們幹什麼,我兒子也有這個心態。我和他講,新時代一定用新眼光和新思維看待每一個事情和每一個人。

創業公司的節奏我可以適應,我本來就是吃過苦的人,一直維持著這個精神狀態。而最大的痛苦是誰來幫我做,傳統的人才傾向不冒險,不再適應做到極致服務的需求,當時跟我一起轉向二次創業的只有兩三個人,逐步組建了現在的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經歷了很多轉變。

首先是思維的轉變。要放開過去的思維模式,要有共享思維,互聯網行業沒有什麼秘密,比的是決策快,資源廣,聚集人才。以前大家見到我都叫老闆,現在叫同學,在仁和集團我是管控型思維,在叮噹快藥裡面轉變為了合夥型思維。多跟年輕人一起討論,聽他們的意見。

其次是認識的轉變。我們要學習互聯網創業企業員工那種蠻拼的精神,要形成共同創業的合夥人機制、平等的創業夥伴關係,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是有個性、有思想、需要尊重的。

再次是行為的轉變。轉型互聯網,企業當家人一定要親自參與創新項目,要了解互聯時代的人群需求、性格特點,每個戰略、模式都要有清晰的受眾。要多和年輕人在一起,仁和互聯網項目裡的成員都是年輕人,像同學、兄弟。

最後是制度的轉變。無論是做健康,還是互聯網,專業人才都是緊缺資源,我們要搭建新的股份制公司,完成傳統人才優化和新人才引入。所有競爭的核心還是人才的競爭,所以機制必須領先。要讓共同的事業可持續,必須完善激勵機制。

其實,不管做創新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用心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產能過剩,供過於求的時代,必須以消費者為中心,想方設法的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我自己在製藥行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期間有很多機會進入金融行業和房地產行業。之所以沒有進入,就是覺得自己一輩子一定要幹好一件事:製藥。而要幹好幹好製藥這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斷學習和不斷創新。否則,就一定會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