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侯家寨

小店区北格镇侯家寨村,位于镇西北五里,是一个三百七十户、一千四百余人的小村庄。村子虽小,却有一些特别之处。一是村名特别:《太原市南郊区志》上说侯家寨以姓氏得名。可是全村没有一个姓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马,为何不叫马家寨呢?二是土质与邻村大异,周边村的土质多为草甸土,独侯家寨的土质却是褐土(红胶泥粘土)。这种土质干了硬如铁,湿了粘似胶,倒是最好的烧土。三是地下水层浅,属盐碱性水质。全村六七口水井,只有离村一里外的“南井”能供人畜饮用,且也是淡咸味水。村民幽默地称这种水也有个好处,吃煮圪瘩省碱。这些“特别”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回故乡时曾向村人探问,却鲜有人知。好在小时候,我父亲是个木匠,每到冬季总是邀集村里三五名木匠师傅到家做大车。这些师傅都是村里稍有文化的手艺人,休工之余、便求他们讲故事。什么石海、王双书、傅山、义和拳等的故事,什么三国水浒、西游记、聊斋的故事,其中也涉及到本村的一些历史故事,回忆起来,颇有趣味。

一、九营十八寨之一


《小店区志》载:侯家寨,明代太原县军屯九营十八寨之一。这确是历史事实。但具体到侯家寨的军屯,却经历了许多的曲折。明代军垦之地虽大多为土地贫脊之地,但侯家寨屯的地理环境仍出乎人们的想象。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百户侯知节带兵来此屯垦时,这里却是一片寸草不生、白茫茫的盐碱滩。原来,这里曾是历代生产土盐的原料地。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年月,一层一层的盐土被人刮走,己形成一个比周边地面低二三米的锅状凹地,要想开垦这样的盐碱滩,当时还缺乏这个能力。而军令如山,想换个地方是不可能的,只好先安营扎寨。庄稼是无法耕种的,那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盐碱滩不是可熬盐吗?在上报这里的情况后,取得上司的认可,侯百户就带领士兵们在此建盐池,以熬制土盐为生。明代实施军屯的最初几年里,多数卫屯都缴不上贡税,纷份申清免税,甚至要求救济,而侯家寨屯靠熬制土盐,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生活,居然如数上缴了贡税。因而受到太原左卫的表彰。洪武二十八年,太原左卫扩展卫屯,新建了许多卫所,有些原来的百户寨屯也升格为千户营屯。侯知节因政绩突出升任后所营千户,但仍兼管着侯家寨屯。

明永乐年间,潇河河水暴涨,四处横溢,侯家寨因地势低凹,成为一片汪洋,房屋盐池全都被洪水冲毁,人们被迫迁往邻村暂住,迁到北格、石沟、东蒲的较多。因失去了根据地,迁出的人们自寻出路,有的租种当地的地种,有的从事了商业。但他们仍是军屯人员,不管迁到何处,军籍是不能脱离的,仍要按军屯规定交纳税收。这样在外流浪了好多年。洪水过后,盐碱覆盖,人们开始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耕种谋生。明嘉靖年间,潇河改道,河水直接从侯家寨村南通过,侯家寨再次成为一片汪洋,房舍全部被毁。几年后,潇河才改道南流,人们才陆续返回故地。河道虽改了,而潇河每年秋雨季节,仍不免河水暴涨横溢,村庄被淹,人们仍无法在此定居。但经过几年洪水浸泡的土地,已不是白茫茫盐碱滩,而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胶泥地。这时,山西军屯归了地方政府管理。军屯人员开始享受与一般村民同等待遇,各卫屯纷纷筑堡建村,侯家寨部分屯军人员才返回筑屋定居。为防洪水,村周围还打起一人多高的护村堰。虽说有了护村堰,仍挡不住秋雨季潇河呼啸而来的洪水。庄稼几经淹没,房屋被水浸泡,人们在房顶上炊灶。特别是到清代雍正年间,侯家寨又一次被潇河水冲没。这样,村庄毁了建,建了毁,反复几次,但人们仍不愿离开这片故土。后来,人们发现了个规律:就是潇河水每年秋天才来,一到秋末便退去,为躲避这一灾时,就不再种秋庄稼,而只种小麦。每年秋末,洪水退走,还等不到地干,就在开裂的红泥土上撒下麦种,用扫帚扫入缝中,很快便生根发芽,长出青苗,到了夏天,小麦成熟收割后,便等着河水来淹。每淹一次,便有一层新的红泥土沉淀下来,人们便又在上面撒种耕耘。因没了盐碱,庄稼长得很好。当地人总结了侯家寨村民当时的生治方式说:侯家寨人是“割了麦子避了灾,潇河漂的粪土来。”恶劣的生存环境,居然成了乡人眼里的好地方。年长日久,潇河水沉积的红泥土足有二米多厚,而今村民盖楼房打地基挖到二米多深时才发现先人生活遗留的痕迹。侯家寨村没有一处遗留的明代的建筑物,而却遗有一些旧船板之类东西,与它的这段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二、侯家寨的义和拳

侯家寨的先民为军屯士兵,有农忙时耕种,农闲时练兵的惯例。因而,练武之习便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仍有一支武术队活跃于村。清代晚期,国人“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侯家寨也组织起一支义和拳队伍,二十余青年人参加,为首的叫马三柱,号名孙悟空,举旗设坛,专杀洋教鬼子。曾与北格镇的号名关老爷的义和拳互相配合,参与了进击三贤村天主教的战斗。我有一个叔伯兄长就参加过那次战斗。义和拳包围了教堂,但天主教里有洋枪,义和拳只拿大刀、红缨枪,武器悬殊,一时攻不下来。还有不少弟兄被洋枪打伤。围攻了二天三夜,天主教堂的人趁黎明突围向西山的洞儿沟走了。义和拳的人追到洞儿沟,人家拉起了吊桥,更没法进攻了。返回三贤,把教堂里的东西抢的抢,砸的砸,又放火烧了个干净。我那兄长还从教堂里抢回几个还未成熟的西红柿。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西红柿是蔬菜,老人们见了这些绿蛋蛋,认为是洋鬼子种的毒药,就让人在野地里挖了个深坑埋了。以后,侯家寨的义和拳还随关老爷到过清徐、晋源等地去杀洋教鬼子。后来,义和团变成了非法组织,被清政府给镇压了。侯家寨的义和拳也就悄然解散了。我上小学时,马三柱正在学校当工友,学生们常围着要他装扮孙悟空或练一套拳。清末到民国年间,那些参加过义和拳的人成了村里练武术的师傅,村里还置办有一套锣鼓,还有一只表演用的绿狮子。每到冬闲时,便召集青年们练武。过春节前后,便打场表演,时人称为武社火,曾风靡一时。


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侯家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