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沙場將,不意詞中之龍,辛棄疾的追夢人生

辛棄疾,終其一生想要收復北方。

北方,卻是他終其一生也回不去的故鄉。

他出生以前,山東已為金兵所佔; 他出生之後,率眾起義南投大宋,然而他卻始終未能率兵北上,重回故里,最終病故於江西鉛山。

那時他曾仗劍天涯,征戰沙場。為了報老大耿京之仇,他只帶五十人,殺入三萬人馬的叛賊營中,生擒叛徒張安國,令眾反正南歸,意氣風發,何等英雄!

原為沙場將,不意詞中之龍,辛棄疾的追夢人生

那時的他不屑於文人的字墨情長,他要長槍所向蕩平賊寇,沙場立功! 他甚至一度天真的認為,他可以做到。

宋高宗趙構贊其敢果,名重一時; 宋孝宗亦表現出要收復失地、報仇雪恨的銳氣。這讓他覺得自己大有用武之地,上書各種平戎滅金之策,然而時間久了現實卻澆了他一桶冷水。

原來宋廷就沒打算讓他領兵北上,北歸之後就再無北上之日了。趙宋就這麼不願開疆拓土了嗎?其中的隱情實屬常人所不解。

宋高宗趙構並不是徽宗喜歡的兒子,他也正是靠靖康之變才得位。對他而言,內心極不情願迎回二聖。至孝宗繼位,他是宋太祖一脈,不是太宗一脈。若無靖康之變,他太祖一脈也得不了大位。

原為沙場將,不意詞中之龍,辛棄疾的追夢人生

南宋初失北地,金人佔北未定之時,趙宋本有大好機會收復北地,卻一再錯失延誤,內中關鍵正是此。及至辛棄疾時,由於曠日持久而又產生了以下三個問題:

一、由於南宋大領導不欲戰,故而主戰派(如岳飛等)或被殺或邊緣化,主和派主導朝政,使得南宋更是日趨求和。

二、至辛棄疾時,宋失北地日久,金得北地日固,北地盡是金民或金民化。若欲收復,必將反覆交戰,勝負未可知。

三、南地本就富庶,宋廷南遷後更是富裕。南宋若北伐無功,反有再失南地之險,不如主和守住這大好富貴江山。

原為沙場將,不意詞中之龍,辛棄疾的追夢人生

於是乎,主戰派便成了南宋求和的棋子與工具。當金人逼迫甚巨時,便拿出主戰派來壓壓金人銳氣; 金人若願和,南宋便打壓朝內主戰派來彰顯誠意。

對於辛棄疾這個歸正之臣,南宋待之已甚好了,最高他都做到了從四品官。當然,他若能像其官員一樣安心做官,必然仕途不可限量,何至於止步於四品。他偏欲披甲沙場,烽火萬里建不朽功,奈何天意不許。

原為沙場將,不意詞中之龍,辛棄疾的追夢人生

截自網絡

辛棄疾驀然回首的那人,多年以後也被證明只是活在他的夢中。或許在當時,他會認為自己找到了那人,但那只是一場幻覺。他放棄繁花千樹,玉壺轉、魚龍舞,不過等來的是一場漫長的文官仕途。

後來他明白了,也只可嘆: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作東家種田書"。一腔熱血原本欲報家國,卻只能無奈種田去,自號"稼軒"。

然而,尋那人未至,縱然千百度,他豈能甘心!

原為沙場將,不意詞中之龍,辛棄疾的追夢人生

截自網絡

他心心念念不忘收復北地,怎可見容於南地之官場,他像個異類,發著時人不認可的感嘆。他仍然欲以其剛猛用功於江山社稷,縱然南牆從天而來,擋住了他的去路,他也不會窮途而哭。

豪邁的人不會被困難打倒,這官他不當了,真真去江西鉛山種田了。

原為沙場將,不意詞中之龍,辛棄疾的追夢人生

截自網絡

村居的日子,平靜而美好。他不是一個寄希望於他人與子孫後代的人,他還想著北伐的那一天,只是英雄漸漸老去。辛棄疾雖人生多舛,但他這種不抱怨、不責求子女的人生態度卻如金子般可貴,已之所夢,無須他人代勞。

宋寧宗趙擴上位,主戰派的春天來了。宋廷此時多次請他出山為官,甚至為試兵部侍郎,他都拒絕了,因為他要一個能殺賊,能回家鄉(金地)的立功之位,而不是這等無堪大用之官。

朝廷決意起用他為樞密都承旨,此官為正二品實權,伴君左右主管軍事。他的夢快要成真,那人正在燈火闌柵處,他卻病重了。

死且不避,況乎是病。他想立馬起身,帶上劍就要去實現他年少的夢。然而天意弄人,造化不可奪,他病死了,臨終高喊"殺賊,殺賊!"。他將一世功名化作詞一首:

原為沙場將,不意詞中之龍,辛棄疾的追夢人生

截自網絡

時代不可變,天意不可奪,但我們仍可以像辛棄疾一樣活出自我與追求。

人生豪邁,從不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