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國還有這樣一個專門培養天才的機構,停辦原因令人深思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神童懷揣著一種特別的讚賞之情;在平日生活中也是如此,若誰家有個天才少年,更是值得街坊鄰里舉杯同慶的喜事兒。

四十年前的時候,有來自全國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其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地,是被稱為“神童”。“在那樣一個科技人才嚴重斷檔的特殊年代,少年班的出現是服務於國家的人才戰略需求的。”中國科大原副校長尹鴻鈞用“人才戰略”來描述少年班成立的意義。

原來我國還有這樣一個專門培養天才的機構,停辦原因令人深思

少年班是針對早慧少年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中國大陸的少年班始於1978年,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建議下,中國多所高校曾一度招收少年大學生,後由於種種原因大多停止招生。當前在中國僅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三所高校設有少年班,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每年分別招收新生40人、130人左右,東南大學招生數視考生具體成績確定。為了培養出天才少年,天才少年班。將一些年紀小的孩子,集中培養,充分發揮他們聰明的特點,從這些班級裡出來的孩子,大多是年紀不大就考上了重點大學,成為了大家口中的神童。

原來我國還有這樣一個專門培養天才的機構,停辦原因令人深思

1978年3月,中國科大創建了少年班。並於3月8日,舉行了第一期少年班開學典禮。少年班創辦的消息甫一傳出,引發海內外的廣泛矚目。對於剛剛經歷十年浩劫,曾一度被“讀書無用論”所誤導。但天才少年班中的那些天才們,後來都幹嘛去了呢?雖然不乏一些優秀者,成為了博士或是頂尖人才,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但也有一些人,因為年紀小,自我管理能力差,漸漸的和社會脫離,成了天才班犧牲品。,以“神童”寧鉑為代表的少年班的出現,無疑是那個年代上演的最振奮人心的“青春勵志大片”。1978年,全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聚焦一位名叫寧鉑的少年天才。20多年後,有人把他與張華、朱伯儒並列為那一年代的“時代人物”。先來看下這位神童的經歷:1965年出生自江西贛州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四歲前在瀋陽,由祖母帶著,沒有進幼兒園。據稱寧鉑2歲半時會背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五歲到江西贛州,進入供電局子弟小學。小學時愛好廣泛。下圍棋,觀星象,學中醫,吟詩誦文。十三歲時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成為大學生。進入大學後,興趣在天文學。鑑於中國科大沒有這個方向,而且國家對於物理學重視度極高,所以寧鉑選擇了物理作為自己的專業。十七歲時本科畢業,留校任教。考研和出國都邁不出步子,所以一直留在科大任教。網上沒有搜到他任教期間的論文情況。

原來我國還有這樣一個專門培養天才的機構,停辦原因令人深思

三十三歲結婚,後生子。三十八歲時出家,從事佛學,現已成為高僧享受佛門清淨。

很多專家、媒體,包括曾在少年班裡讀書的學生,在分析少年班裡“天才掛科”等現象時,都將矛頭指向了過大的外界壓力。除了過多的關注,沒有對學生因材施教,不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等,也是少年班的槽點。進入少年班的學生,可能在某個方面特別優異,但作為小孩子,也各有各的短板。據報道,有78級少年班的同學說過,當年“剛來的時候年紀都小,基礎都不行,跟著課程都很吃力”。這種“神童”特有的困境是很容易引發心理問題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就曾說過:“‘神童’其實是一個心理問題的高危群體,因為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可能在學業等方面出現越來越缺乏應對的能力,這樣必然會在心理上留下陰影”。事實上,78年中科大少年班的學生裡,確實有人出現過嚴重的心理問題。

原來我國還有這樣一個專門培養天才的機構,停辦原因令人深思

但是,少年班並非一事無成,資料顯示,在少年班已畢業的學生中,雖然幾乎沒有公認的頂級學術明星,但是有85%以上的學生畢業當年就考取國內外研究生,有300多人獲得博士學位,近百人成為教授、研究員,還有不少人在科技創新型企業承擔重任。至2008年,中科大少年班已經走過了30年。30年來,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學生總計1220人,已畢業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佔91%。前16屆畢業生(1983-1998年)共590人,64%獲得博士學位,26.9%獲得碩士學位。據不完全統計,他們中約20%選擇學術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有93人擁有國內教授、副教授職稱和國外終身教職,許多人已成為國際著名科學家;有超過70%的少年班畢業生活躍在海內外經濟、IT、金融、製造等領域,其中在世界500強企業任職的約35%。以下是網友的看法:

原來我國還有這樣一個專門培養天才的機構,停辦原因令人深思

所以也有不少人認為少年班是“揠苗助長”,不利於青少年成長。寧鉑、謝彥波、干政在媒體報道少年班負面新聞時經常被提及,被普遍認為是“少年班失敗典型”。享受“超前教育”的學生往往存在一些共同弱點,如不會自理、不懂交際、比較自負、神經衰弱等。過早地“開發”學生的智力,使早慧少年早熟,這是十分危險的。這樣做不僅不符合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也違反了自然規律。“超前教育”名為“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實為揠苗助長,是少年教育的誤導和誤區。

原來我國還有這樣一個專門培養天才的機構,停辦原因令人深思

天分必須得到認可、培養,而不是迷失。有選擇性的學術暑期計劃可以完成這一使命,因為在這裡,天才少年們遇到了和他們智力相當或者更優秀的同儕。他們可以就自己喜歡的話題自由交談,而不用擔心受到智商比自己低、反智的人的諷刺、恐嚇。這些經歷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並不是所謂的粉飾。同時社交心理培養能更好的完善自己,會使這些有潛力的孩子在將來更高要求的大學和學院裡表現更為出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