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浪173622819


1924年正处于军阀混战、社会极其动荡的时期,社会黑暗动乱,民不聊生。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这些大军阀们,别管是有文化的,还是胸无点墨的,他们都很重视教育。

比如奉系张作霖,他为了创办东北大学,甚至放出狠话:“宁可少养5万陆军,东北大学也非办不可!”大帅还制定了一条法律法规,确保每个县的教育经费至少要达到全县总经费的40%,要是敢违抗,大帅杀人可是没法律约束的。

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曹锟创办了河北大学,校长实行聘任制,他对教授们都毕恭毕敬,教授们的工资也超过手底下的师长旅长,每到发工资时,曹锟都亲自用红纸包好,他不会讲大道理,所以教育学生的话是这样子的:“这些教授都是我从南北各省聘请来的,你们要是对教授不礼貌,我就要了你们的脑袋。”

晋系阎锡山—阎老西,阎锡山率先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使山西省的入学率达到80%以上,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这是何其的不容易呀。阎锡山开办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专门用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没有办学经费,阎锡山不要“枪杆子”,将国民政府授予他扩军五个混成旅的军费用来办学。

粤系军阀陈炯明在闽南护法区内,增加小学中学讲习所等50多所,以及半夜学校90余所。收复广东后,立即礼聘陈独秀来广东主持教育,厉行革新,办理各项教育事务。哪怕在最困难的时期,陈炯明依然表示粤军愿意节衣缩食,筹集5万元,用于办大学的经费。除此之外,陈炯明也在广东大力推行义务教育。

其实还有一位名叫刘文辉的军阀,名气没有他们大,但是尊师重教却是数一数二,当仁不让。在他的治下如果县政府大楼比学校好,把县长就会被就地处决。于是在当时的四川和西康一些县政府破烂不堪。而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刘文辉以身作则,当时刘文辉的办公地点西康省政府大楼就是当时全国最为寒酸的省政府大楼。而当时建立的一些学校到如今仍然在使用。

不得不服这些军阀们目光长远,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经费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依然重视教育、重视教师。所以在民国期间出现了很多的教育家,比如晏阳初、蔡元培、张伯苓、陈鹤琴。作家有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矛盾、老舍等等;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国学大师胡适、季羡林;科学家有李政道、杨振宁、钱学森、童第周、李思光、竺可桢…… 总之那个时期可谓大师云集。

那么那个时候一个老师的工资到底有多少。

民国期间大学老师的工资从160-600大洋之间不等。教授是400-600大洋,和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副教授是260-400大洋。讲师是160-260大洋。

中学老师的月薪大约是在100银元,小学老师大约是40元-80元之间。有人曾搞过这方面的研究,民国的1块大洋大约等于现在的人民币200元左右。那么题主所问的中学老师每月20大洋合多少人民币,等于现在的4000多人民币。那时因为物价低,家里有一个教员,可以养活好几个人的生活不成问题,且生活水准属于中等水平吧!

现在人最发愁的不是吃喝的问题,住房的问题才是头等大事!而鲁迅1924年买下了阜成门的500平方米的四合院,花了1000大洋,可是也仅仅花了鲁迅不到两个月的工资。比比现在,你几个月的工资能买一套房子,别说500平米的。就是个两居室的小蜗居,你能买的起吗?恐怕不吃不喝几辈子才能凑够个首付吧!

在民国时期,有文化的人很少,各大军阀尊师重教,聘请老师来开办教育,也有点抢占教育资源的意思,都想为自己打下天下,坐拥天下时,为治理国家培育点人才!所以他们给出的工资待遇着实不低!


尊师重教,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金白银的。没有又叫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道理。现在有些人说一些学渣们都当了老师了,这话说的有点过,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些非常优秀的人才,挤进教育行业的有,但是稀少,什么学校将来毕业后好就业,待遇高,什么学校就是大家抢着填报志愿的学校!当然也有个兴趣爱好问题,但是你能说不是以后好就业,并且就业前景好,待遇高,才是最大的吸引力吗?什么时候师范类院校成了最优秀梯队首选的填报志愿,什么时候教育就会雄起!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友友们踊跃留言。


浅浅的教育


民国时做教师的工资是很高的。

当时的月工资,一个普通警察是2块银元,县长是20块银元,而国小老师可以拿到40块银元,大学教授就更高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沈从文,矛盾,田汉、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月收入都在200—300块银元之间。

三十年代上海一流的影星也达不到这个水平,周旋是当时超一流的明星,她的收入为每月200块银元(当时无片酬,和电影公司签约后从公司里领取固定薪水),蓝萍(江青)的薪水是每月60块银元。

季羡林从北大毕业,在济南教中学国文,月薪是160块银元。所以后来季羡林去德国留学都是自费的。

一块银元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100到200之间。但是,当时的1块银元可比现在100块值钱。

在1927年(民国十六年)的上海,1块银元能买150根油条,或者35碗乌鸡面,或者80瓶荷兰汽水。大户人家办丧事,最名贵的“知宾酒席”也不过2块银元一桌。

当时的高级鱼翅席每桌12块银元,加酒水消费总共不到20块银元,每人平均2块银元。

北京城内最高档的粤味“谭家菜”,40块银元一桌,主菜是每人一碗厚味鱼翅,可供11人入席。

文人们拿这些薪水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可以参照一下当时北京城里一般人的生活水准。

根据史料记载,1920年左右北京一个四口之家,每月12块银元的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当时的物价是:新建的有轨电车,以前门天桥为中心,环城一圈,车票只要8分钱;1块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或者舒舒服服地吃一份一汤三菜的西餐,包括面包、黄油、果酱、咖啡,还有一些西点小吃;2块银元可以买一袋上等的面粉;北京城内一座8—10间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要20块银元左右。

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块银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5块。”

《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记载: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细布1尺0.107元。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个铜板买两块。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中写道: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

鲁迅曾一度租住在砖塔胡同61号,三间正房月租金只要8块银元。

当时北大文学院长胡适购置一辆小汽车,耗资500块银元,只相当与他一个月的工资。

1936年,顾颐刚也购置小汽车一辆,每月支付司机的薪水是20块银元。

当时国内注重人才,除了丰厚的工资,民国文人们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是今天的教授们无法比拟的:1931年,清华大学为招聘贤能,不但开出300—500块银元的高工资,还为免费提供新式住宅。

例如闻一多、俞平伯等人居住的清华新南院,是30栋新建的西式砖房,每位教授一栋,不但各有一个花木葱茏的小院,还有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厅、浴室、储藏室等大小14个房间,电话、热水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所以在民国,像现在这种留学一去不归的情形并不多,钱钟书的《围城》里描写留学各国的学生们毕业后马上回到国内工作的情形,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除了教书的一份薪水,文人们还有各类稿费,有的甚至超过了教书的收入。

1921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合作翻译了《日本现代小说》和《现代小说译丛》,共得稿费1000块银元。两人出资3500块银元在北京新街口八道湾买下一套大四合院,这仅相当于两人7个月的工资,还不算稿费之类的收入。

1923年,蔡元培为抗议北洋军阀政府,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举家远赴西欧。他接收商务印书馆的邀请,编写师范和高中所用《哲学纲要》等教科书,同时为《东方杂志》撰写论文和杂记,每月能够拿到300块银元的固定收入。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厚的物质保证,民国时期的文人们才可以毫无顾忌的追求精神自由,可以惬意的吃茶看戏看电影,可以络绎不绝的风花雪月,鲁迅才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

正如李敖所言:我们要有一个生活的物质基础.我就是想告诉大家,要有点钱来保护自己的独来独往,保护你随时可以跟老板说再见,随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要有一点点钱,把这钱藏起来,保护你的自由。


教育与心理领域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向你大家举个例子。民国时期。一个店铺里雇佣一个成手伙计,一个月五、六块大洋,一块大洋能买五六斗小麦。一斗小麦20斤,也就是说能买100斤多一点小麦。一个中学教师每月20块大洋,可以买小麦两千多斤。

在乡村里,一个年轻力壮的长工,给地主扛大活儿。一月是六斗粮食,四斗小麦,两斗粗粮。一年是72斗,折合成大洋也就是12块到15块大洋。

这样算来,一个中学教师的月薪,比一个长工一年的工钱都高,几乎相当于20个长工的工钱。相当于三个店铺伙计的工钱。

如果对比起来,现在的一个中学老师和一个农民工的工资稍微高一些。有的人就说,民国时期比现在的社会还重视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稍微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民国时期的中学老师有几个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有几个有那么深的知识去当中学老师?能当上老师的都是富家子弟。

民国时期,一个县只有一所公办完小,中学一般都在城市里。学校很少,平民百姓根本就上不起学,只有富家子弟,有钱人才能读起书,上小学,上中学。所以,那时的平民百姓,要想读书,只有上私塾,认识几个字就行了,甚至有的连私塾都读不起,成了文盲,成了瞪眼瞎。

现在我们国家办的是大教育,是全民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每个人都有书读,有学上,每个人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是我们国家是穷国办大教育,所以在办学资金上缺口很大,这就直接决定了现代教师的工资低。

我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随着国家对办学资金的加大投入,老师的工资会逐步提高的。这一天不会太远吧!


寒韩寒


1924年依然属于民国时期,虽然那个年代时局动荡,但是对于教师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总体来讲,教师们的待遇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对于高层次的教师收入可能会达到高等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的教师待遇还是非常好的。

近来有人提出,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教师待遇普遍较高,大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每月在200块银行左右,而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每月可以达到80-120银元。这种收入水平在当时的全社会各行业待遇中处于中等偏上的,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教师的薪资待遇都是占据着比较大的优势。

在民国时期,在城市中的五口之间每月的基本收入也就在50块银元左右,甚至还达不到这种水平,而教师的待遇超过了一个五口之间的收入水平,可见当时的教师待遇及社会地位之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师职业发展还是不错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1920-1925年期间,1银圆可以买50斤大米、20斤猪肉、24尺棉布等,综合来讲,这个时期1银元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20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能达到月薪20银元的话,可能没有的收入水平就能达到4000元左右,与当下的教师相比,还是可拥有更高的待遇。

在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块大洋,也就说每月的月薪在4000元左右,但是按照相关记载反应,20块银元的教师月薪显然是最低水平,而且大多数教师的薪资每月在80-120银元,也就说他们大多数教师的工资待遇可以达到万元以上。


东爱雨小公


真不明白为何这个问题下的其他答案,为何明明自己不知道却还瞎编?


1924年每月20大洋到底什么水平,完全没根据的胡扯欺骗读者有意思吗?


二话不说,上干货。根据是博士论文《上海工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中列举了当时上海各个阶层的收入情况。


1920-1930年的上海,中等阶级的收入在每月40元左右,包括教师,记者,公务员,技术工人等。


采访记者月薪在40-100元

小学教师月薪在20-100元

大学教师月薪在100-200元

普通商店服务员在20-60元

部分技术工人,如印刷业,丝织业工人收入在40元左右(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工业属于朝阳产业,就跟今天的IT业或者航空业一样)

人力车夫的收入在10-20元之间。

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人收入在6-10元之间。


所以做中学教师每月只有20元收入,在1920年代的上海属于比较穷的,连小学教师都不如。只是比人力车夫每月16元要好一点,大约相当于一般工人。大概是在内地某些穷困县城吧做老师吧?





在20-30年代,中学教师属于社会中流阶层,一般收入在50元以上到100元才算正常,如1937年湖南长沙的两所中学的收入统计:大多数中学老师的收入在50-120元之间



闭家锁的红枫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师地位都不高,古时候的教师,都是由那些连秀才都考不上的老童生担任,而且,那个时代没有公立学校,民间的学校都是私塾,教师就是靠学生家给的一点“束修”和兴办私塾的乡绅,富户给的节礼过日子,民国时期,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是在一个正规的公办学校或是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一个教师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家人,即使是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政府也很少拖欠教师的工资和学校的经费,20块大洋在当时差不多可以买一头牛,即使按照现在银元的兑换比例,也可以相当于8000块钱,国民党的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省内大力推行教育,他甚至规定县政府的房子如果比学校建的好的话,县长就地枪毙,在西康省甚至出现了政府公务员的薪水低廉而不得不到学校当兼职教师的情况。他的弟弟~著名的大地主刘文采也自己出资建立了四川省最好的私立中学。至于大学教师就更加牛逼了,鲁迅不过就是一个没有拿到文凭的大学水货讲师,月奉超过200大洋,他几年的薪水就可以在北京购买一栋三进的四合院(这样规模的四合院占地2-3亩,房屋数量21-30间),曹锟出资兴建了北洋大学(现在的河北大学),他有感于自己没有文化,所以对学校格外热心,他到学校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到了学校就去教师休息室给教师们行礼问安,极尽谦恭,张作霖出资兴建的东北大学,是全国教师待遇最高的大学,孔祥熙兴建的山西农业专科学校,也是一所专门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免费学校,这个学校还获得了美国返还“庚子赔款”基金会的资助,每年都给一笔钱,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迁到四川,美国的资助就追到四川,解放后,这个资助中断了,中美建交后,美国人又找到山西,此时,这所农业学校已经扩充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工业大学两所学校,美国人就说,只要找到这所学校原来的教工,资助继续有效,结果,学校找到了一个正在扫厕所的老教工,于是,美国的资助就一分为二,每个学校10万刀。可以说,在那个时期,教师的收入和地位是比公务员要高的,解放后,这种状况又发生了变化,公务员的地位,收入提高了,警察,戏子(警察,戏子的地位过去是非常低的)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而教师的地位相对提高的就比较慢了。


狼的影子319


民国时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200元人民币,20块大洋也就相当于今天的4000元。现在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工资也大约在3000-5000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似乎教师工资一直都维持这样。账不能这样算。

1、民国时教师平均工资位居当时第一。

查阅资料发现,民国时期的工资收入前5名的依次是:工人月薪平均15元,优秀医生月薪50元,基层公务员月薪平均60元,工程师排在第二位,月薪是150元。

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师,小学教员一般平均工资是50元,中学教员是100元,大学教授一般是200元。像著名的教授,比如蔡元培是600元起薪,鲁迅在北大时月薪是400元,胡适是350元,胡适先生还有各种社会兼职,每月大约还有补助合计是1400元!

2.民国时大洋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劲的,即使20元也是可以令教师过上一种体面的生活。

我们伟大领袖当年在北大图书馆做工作员,月薪可只有2.5元!这个钱虽然少得可怜,但至少可以维持温饱,还能偶尔去买点日常用品,一个普通中学的教师工资就是其将8倍,现在教师工资很难是教辅人员相差8倍吧?

鲁迅曾经给他在军队供职的一位学生写信,有些语句透露了当时真实的物价水平。鲁迅说:

现在不同往日了,物价飞涨,以前花上1角钱,可以打2两酒,买4个小菜,其中还有两个荤菜,两只咸鸭蛋,一碟猪头肉是必不可少的。

1角钱相当于工资的1/200,按照现在工资4000元计算,1/200,也就是20元钱,能吃顿早点,饭量还得是比较少的女同志,吃得还不能太精致。

在民国时做教师还是比较幸福的,如果是一位教师还是穿越到民国比较好,不仅薪水高,而且受尊重,社会地位很高。那时候估计最不满的应当是公务员,天天叫嚷着工资要向教师看齐呢!


我是青衫李探花,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

青衫李探花


看到很多答案在瞎扯,问题的时间点定位在1924年,很多人扯到抗战时期就有些不靠谱了。

你要知道,民国的不同时期,大洋的购买力是很不一样的,会受到通货膨胀、战乱波动、金融管制等多种因素影响。

1924年属于北洋政府统治(1912-1928年)时期,1块大洋的购买力还是很不错的,能够买很多东西。我们来看看那段低物价的时期……

民国的那些年,从北洋时期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虽然国内军阀混战不已,但是国内物价还是比较便宜,并且相对稳定。不像后来的“四大家族”搞得货币体系一团糟……

大洋,也叫“银元”“洋钱”“花边钱”等,属于大型银质铸币。1924年的时候,在一般老百姓的眼里,1块大洋相当于一笔大额现金,绝对是能够刷存在感的事情。

整个北洋时期,1块大洋相当于白银7钱3分,可以兑换成128个铜元。1个铜元可以买到10颗糖,也就是说1块大洋可以买到1280颗糖,这需要多大的包裹来装糖啊!另外,1个铜元还可以购买1个大饼加1根油条。

还有1个重要的参考数据是“米价”,民国初年的米价是1石值3元(3个大洋)6角,后来涨价到1石4元左右。1石是10斗米,民国家庭觉得大洋购买力如何?

根据历史材料记载,“小家庭一夫一妻的话,每月三四斗就够了,子女多的人家,一个月不过吃一石米而已,所以银元的地位还是相当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考量1924年的大洋购买力,要考虑当时的历史情境,要综合生产力来做出综合评价,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比如说现在有线电话的月租费很便宜,但是在1924年就贵得很,完全属于奢侈品消费:月费为6个大洋。

所以,1924年中学教师每月20块大洋已经算高收入,尽管民国时期教师收入会有上下波动,但是这行业水准就没降低过,教授级别的待遇就是好几百大洋。

鲁迅就坦言,他自己的收入(月俸高达360元)是当红明星阮玲玉的数倍,可见民国的老师还是很被重视。同时,民国时期的中国不如今天有钱,老师的名义收入高,但常常会被缺钱的政府欠薪。

例如北京国立八高校,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多次向当局讨薪,以至于发展成为“索薪运动”。就连鲁迅也曾参与到情愿当中,只因为没有领取到足额的工资,最后的结局是杜锡珪内阁因此垮台。

回到题主的问题,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我只能说是高薪水准,你无论用何种标准来衡量,这份收入都能让全家过上衣食无忧,甚至有点奢华的生活水准。


子屠龙


中小学教师放假清闲了,又可以开始为一己之私,网上连续写些要求加工资的软文,慢慢点火,开始群体性表演,大家搬好凳子看戏。网上炒作师生事件刚平息不久,老师们又自己加戏码引起大家围观,围观的人多了,又说群众诋毁老师,反正你们说了算。

昨天刚看到要求中小学老师月薪应该2万起步的贴子。我给他算了笔帐,1500万中小学老师以最低2万算,国家财政每月得至少支出3000亿,国家实力有这么大吗?富裕到这个程度了吗?中小学老师工资真要达到2万,清华北大及各大高校的学生还不挤破头进入这个行业,还有你的饭碗吗?也不想想清楚再炒。

今天又看到民国中学老师20大洋。那时才多少中小学老师,这是可比的吗?以民国时期的社会现状,你若在民国以你的家境,能当上骆驼祥子都要烧高香了,你以为能像现在一样坐在这里嘴炮。更有甚者挖苦鲁迅为水货讲师,而工资达200大洋,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在鲁迅面前算个什么货色,你能写出一篇鲁迅那样的文章来,还会是现在的成就?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天天在头条上看到这种文章真是醉了,老师们,你们的风格也稍微高那么一点可好?



闲着聊聊天呀


教师节到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咱也来谈谈民国教师工资的问题吧。

民国时期的教师工资如何呢?

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北京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是:一般公私中学老师月薪约一百几十元 , 高初中都能教的教员,尤其是国语、英语、数学教员,月薪则在 200 元 以上。小学教师月薪约为30—70 元,小学校长约是 100 元。和底层百姓相比,中小学教员的月薪不算低。当时保姆月薪约3—6 元;厨师 8—12 元;黄包车车夫 16—20 元。和公务员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也不低,当时公务员, 一等科员月薪为 100元。

从1912年到1936年的24年间,民国的教师工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北京和其他地方差距也不大。相对而言,河北河南和云南的中小学工资比北京要低一些。在河北石家庄,1928 年, 初小教员月薪12—15 元,高小教师月薪约 23—26 元, 小学校长月薪 40 元。在河南偃师县,1935 年以前, 县立高级小学教师月薪一般是银元 18 元,左右,中学教师月薪约为 30—40块银元。

不管怎么说,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基本上在10元到100元之间,如果要说出一个中位数,大概率时20多30元。

(民国教师工资也被空调了)

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工资购买力如何呢?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

1,基本消费品物价水平对比。

据杨东平在《城市季风: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新星出版社,2006 年版)中所言,在那时的北京,1 块银元折合铜元 230 大枚,而 1 斤好猪肉仅要30 大枚铜元,1 元钱可以买约7—8 斤好猪肉,现在一斤猪肉要20多元。如果以猪肉价格不变的话,当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160元人民币。20大洋的教师工资,相当于如今的3200元。我工作十年,目前每个月打卡上的工资大约是3300元,基本相同。

在北京,1 块银元可以买 45 斤大米,或两丈“ 蓝士林”布,或 30 斤食用油,或30多斤白糖,或 100 多斤食盐,还可以请一顿“涮羊肉”。这些都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消费品。现在大米大约要五元一斤,食用油要10元到20一斤,这样算下来,一块大洋大约相当于500元人民币。民国教师20大洋工资就是月薪一万,月薪一万,这大概是当今全国教师群体能想到的比较满意的工薪水平了(也许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我问过很多同事,1万元就满足。)

2,房价和房租对比。

民国时期房价比较便宜。1919年,鲁迅和周作人买下八道湾 11号一座二手房。它原来是罗姓的、一处坐北朝南的大宅院,院子分为前、中、后三进,外加一个西跨院,有 30 多个房间。蔡元培参观过,他感叹地对鲁迅说,院子真大,简直可以开运动会。可这套大房子只花了鲁迅3675元。这个三进三出居住面积超过500平米的房子,放到现在每平米少了20万别想,总价保守估计在一亿元以上(贫穷的我只能算到这里了)。这样一算,鲁迅4000元相当于一亿元人民币,一块大洋就是2.5万元,教师的20元工资就是5万元人民币。

民国北京的房租,各地看治安状况不同,房租高下不同。治安最好的东交民巷、西交民巷、正阳门大街和王府井大街,平房每间月租15块大洋,其次宣武门内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北新桥大街、东安门大街、菜市口大街、东柳树井大街、户部街南夹道,平房每间月租7块大洋左右。目前北京治安普遍较好,但五环内的每月至少要100元一平米,租一个20平的小蜗居,一个月就是2000元。论租房,一块大洋相当于700元人民币,算起来,普通教师一个月20元工资就是14000元人民币。现在北京工资超过14000元人民币的教师不多吧。

3,其他行业工资对比。

教师工资相对其他行业怎么样?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社会环境下,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前文提到过,民国保姆月薪3到6元,厨师8到12元,黄包车夫16到20元。粗浅算一下,大概各行各业的工资水平,大概就是大洋乘以100就能简单换算到工资上面。

这样一算,教师工资就是两万元。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教师工资20元,放到现在,不同标准可以算出3000到50000不同等不同结果,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应该是10000到两万之间。

民国法律规定了教师高工资,但并不能保障教师高生活水平。

当我把前面几个信息告诉我家那口子时,他第一感觉是,规定那么高的工资,能发的了吗?

事实上,民国教师工资能不能发到位,主要看当地经济水平和教育经费状况。

民国时期的教育模范省——山西省为例,不少教师就过着十分困顿的生活。民国初期,小学教师的月俸分为 3 等 33 级,其中正教员月俸是 8- 60 元;专科教员的月俸是 6- 40 元;助教员的月俸6- 22 元。与此同时,为了限制教师中的高收入者,教育部规定中学教师的最高薪资不得超过 200 元。(所以,那些所谓的民国大师工资动辄四五百,要么是法币,要么就是瞎说)。

一项调查显示,除太原、清源、徐沟等少数县份小学教师月俸在 20 元左右,尚属优待外,其他如石楼、大宁、山阴以及上党等多数县份,教师工资仅有 3、5 元而已。三五元,其实也相当于如今的三五千人民币,不过因为物质生产不丰富,生活水平很有限。

1936年以前,教师工资虽然少,至少大部分能发到位,袁大头的购买力也有保障。1935年开始,国民党政府开始推行法币改革,因为战争和四大家族敛财的原因,法币不断贬值,尤其是抗日战争后期,更是贬值的不成样子。即便这样,很多教师还是发不了工资。

中小学教师生存压力巨大,有些乡村小学几乎停止薪俸发放,仅发米面或者让富裕学生家庭为教师供饭。山西孝义小学教师的日记则从另一个角度记载了这一窘迫的场面:“(1944 年,农历四月)十二日,风。没有根,学校无学生,无饭又无根,十六教读此仅见,永世不在铁匠巷,教室阴,天井风,室内室外难以存,家有三斗糠,不当小孩王,如今此语果尔验。果尔验,也留连,可恨没有根,也没面。十五日,睛。摆摊尽是他人的东西,就卖下也不是自己的,咱就有书,偏没人买。

到这个份上,教师即便是自杀,也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了。

所以,作为一名山区教师,我希望大家还是不要怀念民国了,与其怀念民国,还不如展望一下中秋节的小假期怎么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