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现代人一说到中国的近代史,很难不提及明清之际“闭关锁国”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重影响,实际上,这个问题还得分成两个角度来看。

如果说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带着统治者的自大与“愚民思想”作祟的话,那么明朝时期的“海禁”,则是大明王朝面对倭寇的来袭,不得不做出的被动反应。

从这个角度上讲,明末倭寇肆虐,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受到外部压力而影响内部发展的,并不罕见,但如同明末倭寇肆虐这样,几乎中断中国本土资本主义萌芽,并严重影响到其后整个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却绝无仅有。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明朝最初的“海禁”政策,并不是“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而是一种针对倭寇的国防政策

大明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施行海禁政策的,它没有这个基因,也没有这个必要。

从历史的纵轴上来看,大明王朝作为元末战乱后,建立起的一个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其军事、政治的影响力比之强汉盛唐毫不逊色,甚至是犹有过之。

在全世界都臣服在成吉思汗蒙古铁骑的威压之时,大明最先也是最早终结了继承成吉思汗最大兵力的元朝统治,并将其后裔鞑靼和瓦剌彻底赶到漠北草原,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在这种基础之上,延续中国大一统王朝强盛时的作风,希望万国来朝才是大明王朝的主流思想,或者说从中国人骄傲的自诩为中央之国的基因里,就没有闭关锁国这回事情。

实际上,在历史上,朱元璋登基以后,也并没有说要闭关锁国。关于明朝“海禁”最早的记录,大概是朱元璋为了防备倭患,命令加强沿海防御的诏书。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四年,朱元璋曾颁布禁令:

“仍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大明朝的对外政策,这是出于防倭的目的,颁布的国防政策。就好比今天的中国对外政策是坚持改革开放,但是如果外国军舰不经允许就来到我国领海,那肯定是要驱逐的。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明朝时没有现在的先进科技,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很难防得住伺机入寇的倭寇,在这种情形之下,朱元璋出于保护子民的目的,颁布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禁令,它明显就是个国防政策,而不是外交政策。

这一点同时期的文献也可以证明。

洪武初年编写的《大明律》中记载:

“凡泛海客商,船舶到岸,即将货物尽实报官抽分。”

既然官府还在海外贸易上收税,并且将之记录在国家法律之中,那么显然,国家从外交政策上并没有闭关锁国,而“片板不可入海”的意思,也仅限于国防政策。

但明朝后期,确实也曾严格的执行海禁政策,将原本的国防政策扩大到极限,以致影响到国家外交政策,在大明“片板不可下海”的严格律令下,刚刚萌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全球范围内,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逐渐频繁的沿海国际贸易,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就是从元末开始的倭寇泛滥。确切的说,从明朝嘉靖二年开始,当倭患已经严重影响到明朝国内生产的时候,大明朝正式开始抗倭战争,自此海禁才逐渐严厉起来,影响到对外贸易,也就是外交政策。

但是终大明一朝,也没有从外交政策上彻底将国内外联系隔绝,更多的是出自于一种国防政策的需要,虽然这种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外沟通,但这不是大明朝主观的意愿,是在倭患之下的必然选择。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逐渐趋严,是因为倭寇的肆虐影响到大明王朝的财税重地,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自保措施

那么为什么小小的倭寇,会影响到大明朝的对外政策呢?这就要从大明的经济体系说起。

自从唐宋开始,随着全国人口的剧增,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到了明朝的时候,整个江南沿海已经成了国家的粮仓。

明代名臣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记载:

“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渐十九也。”

“赋”也就是现在的税收,明朝时的江南,不仅是天下的粮仓,还是明朝政府最主要的税收来源。而倭寇泛滥的地方,正好就在江南沿海,这当然会严重的影响到大明朝的经济。

在今天来看简直不可理喻,不说在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之后,就是在大明期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还是备受倭寇的袭扰。难道堂堂大明,能对付得了蒙元百万骑兵,还对付不了小小的倭寇吗?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当然也能,问题是值不值。

倭寇说白了,就是海盗,还是穷的叮当响,在日本国内混不下去的海盗,这些人聚时成一片,散时成散沙,躲在茫茫大海上某个小岛里,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根本没法找,就算找到了,也是得不偿失。

说白了,对于大明来说,倭寇就像是流浪的疯狗,万一被咬一口,很可能会得狂犬病,但你也不能为了防备疯狗而不工作,国内的经济民生还是要搞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关门了。

由此,大明对外国策逐渐由开放,转向封闭,也就是不得不为之的事情了。毕竟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远在万里之外的西方,和正在萌芽的资本主义,都是无法预见的事情,而国内民生和赋税,则是眼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时候站在如今的角度,说大明朝对待海盗时为什么不秉持开放的态度,海禁不但没能成功的肃清倭寇,还使得大明沿海的百姓也迫不得已的加入其中,更加夸大了倭患的影响。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实际上这有点太为难古人了,在明朝那个时代,对待零星的海盗倭寇,官府还真的是没什么办法,不是办不到,而是得不偿失。又有人说那为什么戚继光后来抗倭的时候,就能够打败倭寇呢?

那是因为戚继光的时代,倭寇已经发展壮大,并且嚣张到可以攻打府县,而且最终戚继光打败倭寇的战役,主要还是在陆地上进行的,这也说明了在那个年代,朝廷对于零星海盗骚扰的无力。

综上,明朝中后期逐渐采取趋向严格的海禁政策,在相当的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外交流的通道,但这是在倭寇肆虐的,身处于当时的统治者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之下,不得不做出的被迫之举。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海禁政策的趋严,不仅打断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萌芽和参与大航海时代的既有发展道路,而且为其后的清朝统治者做了错误示范

用一句今天的俗语来形容倭寇对大明朝的影响,就是典型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明朝建国的时候,正赶上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即早于欧洲,也领先于欧洲。明朝时发达的江南轻工业作坊,比之十六世纪欧洲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的情况也不遑多让。

在欧洲工业革命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能够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事件,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十六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的资本家为了能够大量产出羊毛,利用各种手段兼并小农场主的土地,用来发展养羊业,并最终制成毛毯等初级工艺品卖到全球。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相对比之下,十五世纪的明朝,中国本土丝绸产业的发展,也带来相似的问题,前几年大火的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明朝政府为了获取外貌利润,强逼百姓“改田为桑”,简直与代表英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圈地运动”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是羊毛,一个是蚕丝。

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萌芽同时发生的大航海运动,实际上中国人也没有错过。现在有人说中国是个陆上王国,所以不注重海洋利益,这才造成了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衰落。

实际不然,在大航海时代开启的时候,中国人并未缺席,明朝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很好的例子。

《明史·郑和传》之中记载:

“郑和历事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足迹遍及占城、爪哇……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

七次下西洋,最远甚至到达过东非,如果说这都不算参与大航海,那么发现“好望角”的葡萄牙人迪亚士,恐怕也不能认同。

从“万国来朝”到“片板不许入海”,解读倭寇肆虐对明朝的影响

由此来看,不管是在资本主义萌芽,还是在大航海运动中,中国人一开始都没有落后于时代。就是明朝中后期倭寇肆虐之后,再加上王朝内部的腐败,国家没有余力去对外探索,只能先保住基本,在此基础上实行闭关锁国。

更重要的是,明朝被迫的海禁政策,为清朝的对外政策做了错误的示范,

再加上清朝统治着自身出自关外的属性,才彻底断送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萌芽和对外沟通的路径,最终造成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

综上,明朝的海禁政策一开始,只能说是一种被动的,针对不断袭扰的零星倭寇的国防政策,并不能代表大明王朝是“闭关锁国”的。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沿海地区成为大明王朝的腹心之地,是整个明朝的经济支撑,而倭寇的袭扰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明朝的经济基础,严重影响到国家赋税,因此才造成了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的严格,并最终影响到对外政策。

而明朝严格海禁制度的施行,不仅在当时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参与大航海时代的既有发展道路,而且给其后的清王朝做了错误示范,并最终导致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灾难。

每思及此,不免让人扼腕叹息,好在中华民族如今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再也没有谁能阻碍我们引领时代的潮流了。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