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先生创业呐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因为我曾经考虑过这个事情,也分享给您吧。

我认为这个事情,成为趋势是必然的的事情。很多大的平台都在做,也做的很有起色,很多小众化的平台也做的越来越好,不过也面临了许多的问题。

首先大平台面临的问题就是及时配送问题,一些生冷的还可以,如果是菜就会滞后半天左右,会给客户带来不便。其次小平台虽然能够解决客户的某些痛点,但是在运作方式上面临着数据滞后,统计麻烦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在将来都能够有所改善,也必然挡不住网上买菜成为趋势的脚步

请看我的视频分析,感谢给个赞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7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cb1c310c6c145168c064056dcefbbe5\

常青藤TF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线上买菜模式在疫情发生之前基本上已经被宣告死亡了的,现在不过是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暂时续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庞大的购买量也将如潮水退去,这点肯定会发生。

为什么?因为适合线上买菜的线下生活场景远没有形成啊…

对于年轻人而言,做了两个月的饭相信很多人早就烦的不行,相对于厨艺精进还不如点外卖或下馆子省事。而对于做饭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远是家门口那熟悉的菜市场,线上买菜?谁知道你新鲜不新鲜,关键还不一定便宜。

没错,价钱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你线上不比线下便宜凭什么要我去买?可以送菜到家?别逗了,去菜市场买菜不仅可以货比三家还能顺路走道呢!正常情况下,吸引人在线买菜的原因永远只有两个,一是线下没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线下便宜。经过了前两年惨痛的烧钱大战之后,相信现在没有哪几个平台再有烧钱抢客的底气了吧?

我一直认为,在疫情期间发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间的很多数据和模型也是独立的,没有什么太大价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一个智能自动化领域的创业团队在疫情期间深陷倒闭危机,结果创始人及时转型,带领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维”出击,加班加点生产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口罩机,订单额超过8000万元,由此逃过资金劫。但能说口罩机业务会是一门有前途的行业吗?明显不行的,不然也不会经常看到破产的口罩生产企业被强行唤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结束,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


客家佬在北京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沉重打击,也使行业感受到消费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业内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两极分化状态,百货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几乎停摆,社区超市与到家服务的业务量却迅猛增长,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三位数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淀还是未知数

正如盒马侯毅2月12日在“联商网新零售干货群”里所说:“供应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能力和运输问题;另外餐饮停业,菜场不安全,对于超市的买菜需求大幅增加”。

线上线下很多企业为此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这些企业“上班”,既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又解决了员工不足的问题。可见,只要不瞎折腾,给企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大难面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奋不顾身的责任意识、卓有成效的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把企业能做的事情都留给企业去做,企业依法经营,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给政府职能部门去做,并依法执政,这也许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谁能想到,去年还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里的人则在主动寻找APP、微商、小程序,连百货购物中心的柜姐也走进了直播间。原来只要20分钟的生鲜到家服务,如今延长到8小时,顾客没有怨言。原来做促销的生鲜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着手机抢购,乐此不疲。原来送货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区门口接单,且心存感激。

为了一顿饭、一碗菜、一锅汤,生活服务业的员工,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服务员,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战斗,明天与病毒,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但他们仍然在缺少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坚持着。

在疫情中,消费者选择“就近便利”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疫情过后,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沉淀下来,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生鲜食品的购买来说,更是如此。

社区生鲜与生鲜到家即使在平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在疫情期的销售暴涨,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购买方式了。消费者根据不同消费场景会选择不同的购买渠道。

当前很多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菜场离家远,或考虑到环境不安全,商品动碰不安全,或菜场被关闭,外食也无处可吃,多个因素集结在一起,才使社区店与到家服务不堪重负。

如果没有“两场 新老零售很难扛得住居民“饭碗”

这“两场”就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菜市场。我国目前零售业态分类的标准仍然是2004年颁发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记得在2010年与2018年都修订过该标准,但未发现有新标准公布。2018年修订标准的时候我曾建议把“菜场”纳入新的标准,但未被采纳。也许是因为菜场带有“脏乱差”的传统标签。食杂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则被纳入零售业态。

实际情况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菜场仍然是居民买菜的主渠道。据中国报告网报道,在国内生鲜销售渠道中,农贸市场占比为73%,超市占比为22%,发达国家超市则占比70%以上。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超市占比还没有那么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测算,折扣店、超市、大型卖场、仓储会员店四种业态的销售额以30%生鲜占比计算,在生鲜市场的销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从6.56%下降到了5.30%。

观研天下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5.31亿元。

我们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菜场,当前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超市、前置仓、纯生鲜电商平台、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满足5万多亿元体量的生鲜消费需求?特殊时期还可以应付,在正常情况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内都难扛居民这个“饭碗”。

菜场仍是上海居民买菜主渠道

以上海为例,上海连锁超市与连锁便利店曾是全国的“领头羊”,新零售标杆企业盒马鲜生首店也诞生于上海。但40年来,上海零售业有两件事情从未彻底改变:

一是杂货店仍然遍布全市各个角落。据新一线研究所去年介绍,至少有1.5万家。我觉得这个数据偏小,实际数有可能超过2万家。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内便利店仅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苏宁小店),杂货店门店数是连锁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在整个生鲜消费市场的占比仍然较低。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卖场、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计2527家门店,实现市内零售额394.32亿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鲜占比计算,这三种零售业态实现生鲜食品零售额118.29亿元。


白小宇


我认为会是一个趋势,

但作为平台、作为我们,双方都需要进一步改变和调整。

疫情期间,我正巧回到湖北老家,赶上“封城”,这段时期,我也尝试了通过线上买菜的方式,也尝试过线下通过社区联系人订购的方式,自己以前在家也会经常去超市、菜场买菜。



我想,我的这些经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自己的体验和想法的。


一、疫情对买菜的影响

“封城”期间,蔬菜、肉、水果,如何购买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基本问题。

根据我“封城”两个月的经历,疫情对于买菜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限制性”。

第一,是时间上的“限制性”。

疫情“封城”期间,小区是封闭的,我们也不能出门。

社区每三天会定期发布很多不同价位的蔬菜套餐,后来也上线了很多微信小程序电商平台,我们选择套餐或在手机上订购后后,一般会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配送过来。

如果回到正常的日子,相信大家都喜欢早晨或者下午下班,去超市、菜场买当日的新鲜菜,这样炒出来的蔬菜肯定更加甜美。

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在买菜的时间上有了“限制性”。

只能在较为固定的时间段进行选购和买菜。



第二,是种类上的“限制性”。

虽然每次蔬菜套餐有很多种类,套餐中的蔬菜也很多,包括后期电商平台上也可以自由挑选,但总体上,种类还是有限的。

而如果是超市或者大型菜市场,相信种类是齐全的。

第三,是信息上的“限制性”。

一方面,是蔬菜本身的信息。我们只能通过手机的文字、图片和简短描述,来了解、判断你想买的蔬菜,是不是新鲜?是不是完整?这些很难掌握。而如果是线下买菜,则很直观通过眼睛、鼻子都看看的见、摸得着。

另一方面,是沟通的信息。超市里、菜场里,你可以与商家面对面沟通,询问蔬菜来源、蔬菜品种,甚至讨价还价,而线上买菜,这些基本上不存在。只能说,后续如果菜出现售后问题,可以通过售后渠道解决。



从上面疫情对买菜的影响,就可以很好的看出线上买菜的优势和问题,下面我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想法。


二、线上买菜的优势

线上买菜的优势是什么?

一是方便。

不用特地前往菜市场、超市,只需在手机的APP或者小程序上点一点,加入购物车,付款,省去了很多事情。

特别是对于如今的上班族,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下班前线上买菜,也许到家后菜就已经送到。



二是迅速。

一方面,是配送的迅速。相信所有的线上购物、买药、外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配送的迅速。有时候,可能你正在厨房做菜,突然想起来少了什么配菜,拿起手机线上买菜,不用特地再跑一趟。

另一方面,是交易的迅速。也许线下在菜市场、超市买菜,可以精挑细选,而线上买菜实际上只需要很快的选择,省去了很多交易时间。



三是精确。

可能进入超市、进入菜市场,在买菜时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准确找到想要的蔬菜?我们会经常去问售货员。

但线上买菜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只需在搜索框搜索即可。

三、线上买菜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线上买菜也不例外。

其实,很多问题都与如今的网上购物有相似之处,但买菜又具有它的独特性。

一是菜品选择不够直观。

蔬菜,我们都喜欢新鲜的、完整的、没有被虫蛀的,如果是在线下,这些我们自己都可以观察到,可以挑选。

但是,线上,我们只能看到图片。

因此,不够直观,是最突出的一个矛盾。



二是购买方式不够灵活。

很多时候我们在线下买菜,可以根据当日的炒菜需求,选择各种蔬菜的分量,可多可少。

但是线上买菜,往往每种菜品都是固定的重量、分享或者相应的数量,这就容易造成当日的蔬菜可能会剩下来,而短时间内又不会再食用,出现浪费的问题。

三是纠纷解决不够效率。

这个突出表现在纠纷解决上。线上买菜收到货后,发现有的蔬菜坏了、漏了,有需要退货、调换、赔偿的时候,会需要联系客服、拍照取证、客服反馈、处理等一系列程序,很为反锁。

而线下则很迅速,当场发现当场就可以解决。事后发现的,拿上购物小票去实体店就可以解决。



四、线上买菜的趋势

网上购物已经是渐渐普及,近些年,线上买药、跑腿代购等等方式都渐渐为我们熟知。

线上买菜实质上已经开始慢慢普及。

通过上面的分析,总体上,我认为线上买菜会成为一个趋势。

但作为平台、作为我们,双方都需要进一步改变和调整。

比如,平台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蔬菜的质量把关、优化蔬菜种类、优化纠纷处理等。

比如,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需要调整自己的购买方式、增进对商家的理解、纠纷过程中加强沟通等等。

相信,线上买菜只会越来越人性化,但是并不是说线下买菜就会消失。

线下买菜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某个悠闲地周末午后,和家人一起去超市购物、买菜,虽然时间长了些,但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封尘记


线上卖菜这个模式往后会在社区店引爆风口。

为什么是社区店?

1.社区离家近,不超过1公里都能到;

2.小区店都不大,但是需求量大,往往饭点扎堆买菜,挤都挤不进去;

3.社区店店主在朋友圈里或者通过直播可以直接给居民展示今天卖什么菜,什么菜是新鲜的,什么菜特价,这样居民很快就能知道今天有什么,还能和家里人商量;

4.有问题可以及时退换,不耽误事情;

5.如果不忙的,店主可以针对一些有需求的人送货上门,特别忙的,给人家装配好了,通知让自取,也不耽误事,总归走几步路就可以了,或者说下班顺带的事;

6.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街坊邻居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接受。

怎么做

1.上面也说了,可以发朋友圈,带上价格

2.直接开直播

3.建群,直接在群里发布

4.直接用点单系统

通过线上接单,然后选配,等客户自取或是派送,整个过程透明化、流程化,就能成为一个增长的爆点。

有的人说还是喜欢早起去买菜,像我家离批发市场特别近,还真的必须要早起去买菜,晚了人家就收摊了,如果有社区店离我也很近,那我就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了。


衡芷


疫情期间,线上买菜的确火了一把。不过个人认为,疫情过后不太可能成为趋势。

至少有3点是必然随着疫情好转,线上买菜订单逐渐下降。

1 现在人们对食品要求越来越高,线上购买难以购买到新鲜的,理想的食材。

就拿青菜来说,图片上看起来很新鲜,送到家时,发现有些烂,又等着煮菜了,退货?自己拿回去还是让骑手送回去?菜还得另外买。

亲自去挑选,才能减少这些情况出现。

2 疫情时,花点钱让骑手送上门,减少外出的风险。疫情过后,没必要掏这钱,要买,还不如直接点现成的外卖。

3 比如要2个菜,做牛肉炒萝卜(放辣椒,葱花,姜),韭菜炒鸡蛋,食材就得7种。

一家店铺不可能什么食材都有,要分2~3家店铺下单才能买全食材,无疑增加了时间成本和骑手费用。

综合以上3点,个人认为线上买菜不太可能成为未来趋势。


与日俱进GrowingUP


其实没有疫情时,网上购菜已经成为大都市生活中一种趋势,原因主要以下几点,首先平时上下班通勤时间长,没有时间额外去买菜;另外,每天下班已经很疲乏,想要赶紧回家休息;最后线上买菜经常会有一些优惠活动,一般来说力度都挺大,比线下要合适一些。这时,线上购菜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白天时下单,选择晚上到家时派送,回家拿菜直接使用,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疫情期间,线上购菜更是避免了人与人直接的直接接触,普遍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所以疫情过后,线上购菜会变成一种趋势,但这种趋势我认为还是在局部地区,说实话,在三四线小城市,当地人更喜欢在早市,大集购买新鲜蔬菜水果。但在生活节奏快的一线二线城市,线上购菜一定会和网购一样成为一种趋势。

同时,线上购菜如果想成为一种趋势,我想其自身一定要有一个觉悟,服务到位,菜品新鲜,不要弄虚作假,拿一些次品来应付冒充。


江河逆流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不会成为趋势,但会成为居家购物的一种方式

1、疫情期间虽然网购蔬菜成了家庭主要购物来源,但我想这只是家里解燃眉之急的无奈的一种购物方式(特指蔬菜类)。因为蔬菜具有保鲜期短,需要挑选的特性也就决定了网购蔬菜会成为一种购菜方式,但绝不会只主流渠道。

2、人们已经习惯了拉着小车赶早市或是赶大集,其他物品暂不评论,就蔬菜而言,每个人卖菜的心里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想买新鲜价低的,有的只想买价格低的,有的人不怕价格高只想买新鲜好的。有的想买带虫眼的(无农药纯天然的判断方式),等等可以说各不相同。所以实际挑选才是买菜的主渠道

3、批发商(菜贩子)从批发市场,或农村地里收菜也具有可调选型,但最主要的是机动性较好,可以在几个地方卖菜,剩下可以打包处理等等。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还是网上购菜不会成为趋势,但会成为居家购物的一种方式。


浔水


疫情期间,人们居家隔离,不能出去吃饭,只能自己在家做饭。但是,有人出去买个菜的功夫,就被感染了,所以,出去买菜对人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自然而然的,线上买菜迅速发展,疫情确实推动了线上买菜的进程。

但是,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不会成为趋势。首先,成本增加,线上买菜,有配送费,会增加买菜成本。

其次,线上买菜受众群体小。线上买菜只适合忙于上班,没有时间买菜的上班族。但是大多数家庭买菜的事,是退休在家的爸妈去买,他们去晨练就随便把菜买回来了。

最后,蔬菜保鲜还不成熟。蔬菜采摘下来,一天时间不到就不新鲜了,物流蔬菜保鲜也是痛点。线上买菜和外卖一样,会距离限制。

现在,你是不是已经出去吃,出去买菜了。


涯边筼


我认为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不会成为趋势。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线上买菜火了一把。像每日优鲜,京东到家,淘宝天猫超市,盒马生鲜,美菜商场,这些APP在疫情之前就有,我基本上也都用过。线上买菜我感觉不是特别好,水果还可以,菜不行。在这些平台上,菜的性价比还是不太合适,价钱偏高。

疫情过后,大家会恢复生活。平时家里买菜的大部分是老人偏多,其中用手机APP买菜的估计不是很多。线下市场买菜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人们可以看到实物,尤其是老人,看到的感觉买才踏实。线下的市场比线上还是便宜点的,线上搞活动的便宜,不搞活动的还是价钱偏高。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的用户一定是增加了,毕竟比较便捷,可以送货上门。线上买菜适合比较忙的家庭,相对比较年轻的家庭,对于大部分老人买菜多的家庭,估计还是喜欢线下的买菜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