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最容易讓身體“溼氣重”,抓住7大信號自我鑑定,2招遠離

溼氣是風、寒、暑、溼、燥、火六種病邪之一,中醫有“千寒易除,一溼難去”的說法。人如果夏秋淋雨涉水或在潮溼的環境中,溼氣就會通過呼吸道、皮膚毛孔等入侵體內,在各個臟腑組織之中“安營紮寨”,並“長期居住”。

春季最容易讓身體“溼氣重”,抓住7大信號自我鑑定,2招遠離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脾溼呢?中醫教你7招自我鑑定一下吧!

1.排便粘稠 粘便盆

中醫認為,溼氣有黏膩的特點。大便不成形就是中醫所說的便溏,說明大腸有溼熱。除了外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產生溼熱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吃得太飽或過於油膩、嗜酒、飲食不規律等,這些都容易損傷脾胃。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體內水液代謝。脾胃受傷,運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時再大魚大肉地胡吃海塞,只會生溼助熱,日久形成瘀滯,化而成熱。祛除體內溼熱,要注重日常的調理。

春季最容易讓身體“溼氣重”,抓住7大信號自我鑑定,2招遠離

2. 舌苔

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

3.小肚子大

脾溼比較常見的就是“胖子”,肥胖本身就是脾氣虧虛、痰溼壅盛的表現,所以在胖人身上很容易看到脾虛和溼盛的症狀,比如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汗出、肢體沉重等,這是“當下的胖子”。

還有幾種是“未來的胖子”。一是貪吃寒涼、頻繁進出冷飲店的人,二是貪吃油膩、頻繁光顧快餐店的人,三是貪吃甜食、頻繁現身甜品店的人,四是貪杯酗酒、頻繁出入酒吧的人。這都是生溼傷脾的“最佳”途徑,這幾類人加入肥胖的隊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4.愛出油

正常的頭髮是光澤、乾爽的。體內溼氣太重,頭髮就愛出油;而且無論冬天還是夏天臉上都喜歡出油,摸上去能感覺到膩膩的。這就是體內有溼氣的表現。

春季最容易讓身體“溼氣重”,抓住7大信號自我鑑定,2招遠離

5.睡覺留口水

成年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常見於脾胃運動功能減弱、水溼停留、脾胃溼熱或胃裡存食下降、胃熱上蒸,即所謂的“胃不和則臥不安”。

6.耳內溼

耳內溼也就是俗稱的油耳朵。耳朵裡面總是溼溼的,用小指觸碰,感覺有油。

7.口臭

中醫講:“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使飲食物及 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主升,則飲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全身”。如果脾胃溼熱的話,就會溼邪困脾、脾陽不升。另外,還會導致“胃氣不降、濁氣上升”。而這種 “濁氣上升”就會順著食道上行到口腔,進而在口腔中形成類似於食物腐熟的味道,產生口臭。

春季最容易讓身體“溼氣重”,抓住7大信號自我鑑定,2招遠離

祛溼健脾,老中醫教你2招

1、祛溼健脾——赤豆薏米魔芋粉

配方:赤小豆30g、薏米30g、魔芋20g、山藥15g、茯苓10g、糯米5g

做法:將上述食材洗淨,放入鍋中炒熟或烘熟,然後用破壁機研磨成粉製成赤豆薏米魔芋粉,用熱水衝調飲用,可代餐,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赤豆薏米魔芋粉可以利水祛溼,清熱解毒,消水腫,健脾胃,滋陰養顏。而且使用一般用藥的赤小豆,相對於紅豆來說祛溼效果更好。

2、按揉曲池穴清熱利溼

屈肘時,肘彎橫紋盡頭處就是曲池穴。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此穴,每次1~3分鐘,每日1~2次,可以起到清熱利溼、增強脾功能的作用。

春季最容易讓身體“溼氣重”,抓住7大信號自我鑑定,2招遠離



這裡是健康益站,那些關於養生、健康的小知識我們都在這裡與你分享,隨手轉發分享給家人,還有更多養生小視頻,讓我們一起把生活過得更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