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消費金融 信託公司“轉舵”擴張“前路漫漫”

事實上,作為業內較早佈局消費金融領域的信託公司,雲南信託在2013年就開始醞釀、調研、籌劃、逐步推進消費金融這項業務,目前,雲南信託消費金融的IT支持及系統前期開發投入超過數千萬元,全部參與人員超過100人,其中,技術型人員達40餘人,與約50家外部機構實現了業務系統對接,日均最大放款量可達30萬筆,每秒併發量可達50筆,可實現7×24小時不間斷放款。

雲南信託強調稱,推出“雲信小水牛”的目的只是為了強化該公司消費金融的客戶服務能力,且只是用於策劃、檢測客戶服務的一項研究嘗試,以便通過了解用戶感受,調整、提升服務水平,所以不存在全市場公開、大幅全新推介的情況。鑑於該項測試、研究工作的任務已經完成,“雲信小水牛”現在已不具有訪問入口。

02

信託“信用貸”業務需求成主流

從2009年《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發佈至今,消費金融發展已步入第十一個年頭,經歷了各方資本的激烈角逐,信託公司也逐漸成為消費金融資金的“主發力方”,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2018年末,有38家信託公司開展消費金融信託業務,累計規模超8000億元。2019年6月中旬,北京銀保監局發佈《關於中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開業的批覆》,同意中信消費金融開業。這是第24家獲批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同時也是第一家由信託公司參與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至此信託公司在消費金融業務佈局上再下一城。

從多家信託公司的具體佈局來看,進軍消費金融領域較早、實力雄厚的公司會採取自建系統的方式。例如,雲南信託組建了普惠金融部,並自主開發了包括貸前、貸中、貸後系統的“普惠星辰”系統,打造消費金融業務的閉環,在支持自身消費金融信託業務開展的同時,將該系統向其他信託公司推廣應用。中融信託於2017年1月開發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牧羊犬系統。作為最早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信託公司之一,外貿信也早已上線過一款個人短期消費貸款App“先先唄”,貸款產品有先先分期、先先陽光等,由外貿信託自營放款。

不過,也有眾多信託公司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我們接觸的信託公司中,雲南信託、中融信託等技術配置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大多數信託公司在技術方面確實較為單薄,有些公司也就配備了2個IT人員,這就需要我們這類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從系統開發、資產篩選、數據接入、後臺運營、貸前報告、貸中盯控、策略調配和教育培訓等的全面賦能服務。”一家服務信託公司的金科企業——上海行列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曉光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信託公司參與消費金融通常經過三步:第一步開展事務性貸款通道業務,信託公司搭建貸款系統放款,僅做一個貸款通道業務;第二步則是通過房抵貸業務開展具體的流程跑通;有了前兩步的基礎,第三步才會選擇做信用貸業務,這類業務需要成熟的風控系統和運營體系,目前信託公司信用貸業務需求在市場中最為主流。

但劉曉光也同樣直言,不論是第一步還是第三步都需要搭建貸款系統和風控決策引擎這兩大標配,才能做好相應的業務。而金科公司服務的側重點還是以風控決策整體方案為主:包括貸前報告、貸中盯控和最後的策略調配等。

搭建貸款系統的第一步就是和助貸機構合作,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指出,信託公司本身公司架構和麵向群體來說更適合搭臺,通過自身的平臺優勢加強風控募集資金參與到消費金融領域,但是從資產端獲取角度來說自身獲取消費金融底層資產的稟賦不足,在未來很長時間都不足以與市場成熟的助貸機構競爭,但是可以通過合作的模式開展業務,各自發揮優勢互補,一個有資金募集能力+有效控制風險的能力,一個有資產也有一定的處置能力。

03

融資渠道不暢通、

數據信息割列成“攔路虎”

參與消費金融業務,既存在機遇,也將面臨不小挑戰,為了建立覆蓋消費金融行業的數據庫,提升相應的反欺詐能力,目前外貿信託、中航信託、渤海信託和雲南信託四家信託公司已接入了央行個人徵信接口,一方面滿足了信託公司業務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在貸後管理方面,也能夠更好的培育用戶對信用的理解、認識和自我約束,為自身發展和自主風控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在防控資產風險方面,也有信託公司選擇與金融科技巨頭合作,例如,京東數科近日與西藏信託達成合作,京東數科依託自身在消費金融領域積累的風控能力,通過其資管科技平臺—JT智管有方向西藏信託輸出 “消費金融風險開放平臺”,精準把控消費金融資產風險,消費金融風險開放平臺是JT一體化風控解決方案的一環。

不過,在探索消費金融之路上,信託公司如何避免可能碰到的“暗礁”?讓劉曉光最為擔憂的就是,信託系統薄弱,沒有相應的人員配置,往往是點對點的搭配,沒有形成整體聯動,而且一般一個業務需要信託經理、風控、運營、IT一起配合,效率較低,沒有統一的規劃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由於信託公司只做一線平臺資產,依賴資產方和外部機構進行資產篩選,最後還是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控和資產篩選能力。

對消費金融業務未來的佈局,雲南信託相關負責人也向北京商報記者提到,消費金融的大發展是源於各方需求痛點所迸發的巨大潛能,無論是資金端、資產端還是C端,都積澱了尚未滿足的需求,涉及到資金流轉的閉環、數據信息的割裂、資產配置不夠豐富、融資渠道不夠暢通等難點,亟待服務商通過科技創新建立起多方銜接的橋樑。信託公司憑藉靈活的制度優勢和資產配置優勢,可直擊痛點,為相關合作方創造價值,實現共贏。

在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看來,信託此前在線上消金業務領域,主要是作為資金方而存在的,在貸前風控、貸後催收方面都還需要經歷驗證,並且能開展此類業務的並不是所有信託機構,只有部分頭部有經驗、實力雄厚的機構能夠參與。在獲客方面,信託在此類業務的獲客上還是短板,需要依靠龍頭的第三方渠道,作為傳統金融機構信託公司是否有能力去搶食助貸機構市場,又或者說信託做自營貸款是否會跟銀行形成同業競爭,這些都是現實問題。

正如劉曉光所說,信託公司要勇於修煉內功,打造自身的風控能力和資產篩選能力,這才是信託公司真正的內核能力,另外就是一定要加強技術人員和運營人員的配置。作為服務公司,劉曉光和他的團隊今年開始也對部分信託公司提供了人力外派服務,把有經驗的技術和運營小夥伴派駐到信託公司現場辦公,實時解決信託公司面臨的問題,同時信託機構的機動性、靈活性也能得到大大提升,這對信託公司的吸引力更強。

本文源自北京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