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貿區三週年:以制度“探路”擴開放之門

<article>
浙江自貿區三週年:以制度“探路”擴開放之門

舟山海關工作人員瞭解貨物情況。 王剛 攝

中新網舟山4月7日電(見習記者 李典)海風吹拂下,位於浙江省舟山市的馬峙錨地,一艘載滿貨物的輪船剛一停下,便開始進行加油操作。得益於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浙江自貿區”)的“申報無疫放行”制度,這艘船在到達加油錨地前,已由舟山海關全部辦理完成相關審批手續。

作為中國惟一一個由陸域和海洋錨地組成的自貿區,浙江自貿區自2017年4月1日掛牌以來,在推進以油氣全產業鏈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的建設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撬動投資貿易、通關監管、政府管理、法治保障等領域改革。

“不同稅號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申報無疫放行”“船舶全程無紙化通關”……浙江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夏文忠表示,浙江自貿區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走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探索之路,探索出制度創新成果116項,“全國首創”52項。

浙江自貿區三週年:以制度“探路”擴開放之門
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浙江自貿區管委會供圖

特色探索:以油氣全產業鏈為中心

一路發展而來,浙江自貿區圍繞油氣投資貿易便利、高端相關產業集聚、法治環境規範、金融服務完善等目標,不斷推出創新化制度成果。

以“不同稅號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為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相關政策因素制約,國內一直無法實現不同型號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調和,導致國內保稅船用燃料油成本長期高於新加坡,制約了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對此,2018年,浙江自貿區對接商務、海關等部門,推動浙江自貿區內的企業以物理混兌調和方式開展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調和加工貿易業務。

“作為浙江自貿區改革創新的重大舉措,‘不同稅號保稅船用燃料油混兌’有效拉近了舟山與新加坡等地的油品價格,提升了國際競爭力。”舟山中外運報關有限公司報關業務三部經理朱麗華表示,該舉措將舟山從單純的油品倉儲基地升級為油品儲運、調和加工基地,對浙江自貿區油氣全產業鏈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浙江自貿區三週年:以制度“探路”擴開放之門
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浙江自貿區管委會供圖

“新”字當頭:走在改革前沿

回首來時路,浙江自貿區以“為國家試製度,為開放搭平臺,為地方謀發展”為初衷,從市場主體出發,在制度上進行著首創性、集成性、特色化創新。

制度創新帶來的一系列發展動能則讓當地諸多企業嚐到了甜頭。浙江海港國際貿易有限公祠船舶燃供分公司負責人李娜告訴記者,正是浙江自貿區首創的“申報無疫放行”制度,使得受油船加油時間縮短為原來的三分之一,“這種模式下,平均每艘國際航行船舶可節約通關時間4小時,節約成本6萬元。”

在嘉能可亞洲董事總經理郭進展看來,三年裡,浙江自貿區對保稅燃料油加註等方面優化簡化流程,逐步完善貿易融資等配套服務,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企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制度紅利。

“在浙江自貿區52項‘全國首創’中,第一家、第一單、第一例貢獻著制定國家標準、對接國際最高標準的意義。”浙江自貿試驗區政策法規局大宗商品交易高管吳鋼良說,這些“全國首創”把握國家給予的惟一性特殊政策,進行具備落地承載力和效率的“第一單”測試,推出具有制定國家標準意義的“第一例”辦法、規範等,從而有效對接國際最高標準,推動國內保稅船用燃料油管理等領域標準化進程。

國際知名諮詢機構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對其制度創新成果第三方評估報告中提到,浙江自貿區發揮在一線接觸市場主體的作用,將改革目標的實現和企業反映現實問題的解決相結合,實現了“讓看得見炮火的人參與決策”。

浙江自貿區三週年:以制度“探路”擴開放之門
港口工作人員在提離貨物。 王剛 攝

經驗“拷貝”:互取所長穩發展

在其他先進地區已有創新成果的基礎上,浙江自貿區以“建設成為東部地區重要海上開放門戶示範區、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先導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資源配置基地”的戰略定位,對較為成熟的治理模式再升級,從而“為我所用”,不斷釋放著制度紅利。

譬如,告別了繁雜的多窗口申報通關,如今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從線下走到線上,實現浙江自貿區船舶全程無紙化通關,李娜說,這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節省了企業的時間成本。

而該項制度創新是基於廈門、廣東自貿區等船舶進出口岸無紙化通關流程經驗之上,結合自身實際,形成“船舶全程無紙化通關”的模式。

“我們既會向全國推薦自我探索的有益經驗,也會吸收其他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成果,進行再創新。”吳鋼良說,這樣一種互取所長的制度創新模式,成為浙江自貿區三年來得以穩步發展的源泉。

聚焦油氣特色、升級他人經驗,三年時間,浙江自貿區以制度創新“探”改革新路,從“不產一滴油”發展為初步形成“萬億級油氣產業格局”。而未來,這裡將澎湃出更為宏偉、持久的發展新動能。(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