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說了算,後來的明朝皇帝卻處處受文官集團的制約?

匿名用戶3567721


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沉重的徭役賦稅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一時間,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發,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紛紛揭竿而起。生於貧困家庭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加入推翻元朝的起義中,憑藉其機敏英勇的作戰才幹,很快得到賞識,聲名四起。接連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後,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輝煌的大明朝由此正式建立。

朱元璋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為政勤廉,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並不斷髮展,開啟洪武之治的盛世。當然,為鞏固中央集權,朱元璋在政治上也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起初,無論是中央建制還是地方治理原則在相當程度上沿襲了元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置丞相,地方推行行省制。然而沒多久,朱元璋就察覺到中央的丞相和地方的長官權力過大,對自身權力存在不小的威脅,尤其丞相胡惟庸獨斷專行、權傾朝野,更是朱元璋的眼中釘。

於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及相關官員,同時宣佈廢中書省,廢除丞相。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有效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對於貪官汙吏,朱元璋整肅綱領,採用嚴刑酷法,當政31年,拔除貪官15萬餘。

朱元璋一生勵精圖治、內政修明。而丞相的廢除,也為鞏固中央集權、強化君主專制做出了巨大貢獻,權分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自此皇帝一言九鼎,真正地將至高權力牢牢握在了手裡。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廢除丞相之後,所有的政務負擔全都落在了皇帝一人身上,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親自處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於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另設殿閣大學士,侍從左右,以備顧問。這便是後來內閣制度的前身。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於是一個輔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至此,內閣制度正式建立。

朱棣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據《明史·職官志》記載:“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也就是說,此時的內閣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並非權力機構。因而內閣初期並無多大實權,對君主專制也構不成威脅。

直至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權力開始不斷上升,自此往後,內閣權力愈發重大,地位愈加重要。到了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將內閣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

隨著內閣權力的不斷擴大,皇帝自然也愈發受到文官集團的制約。內閣大學士成了不稱宰相的宰相,不僅相權在實質上沒有被消滅,反而因為收集權力,導致更多的權力集中在內閣的手中。皇帝獨裁,文官因為很多權力被上收,為了自保,在科舉座師等傳統維護下,文官選擇了抱團而立,最終成了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拉鋸戰。

內閣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票擬製度,由於奏摺的數量非常龐大,除重大事項外,皇帝往往很少查看奏摺中的內容,所以閣臣言簡意賅的建議就順理成章成了最後的措施。內閣在維護皇權至上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完成帝國實權的承接。譬如在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藉著皇帝老師的身份,很容易就能影響年幼的神宗朱翊鈞的決策,成為實際上的政務決策者。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批紅”,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一手操控,達到空前一致,使得張居正掌閣初期擁有絕對的權力。

然而除了皇權,內閣與六部、司禮監的矛盾也不少,甚至內閣本身也矛盾重重。由此可見,內閣制度在當時並不能與君主專制政體完全適應,內閣地位的特殊又使它成了矛盾輻輳之所,各種矛盾的發展,無一不是加劇了政治的腐敗。至於後來導致宦官專權、朋黨傾軋,“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之罷相始也”。

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處處受文官集團的制約,除了皇帝自身資質平庸、無心政事之外,廢丞相、設內閣的決策也佔了相當大一部分責任。

《明史》

《朱元璋簡介》


歷史戰爭


因為他們重用武將

你會發現,朱元璋時期,以及朱棣的時候,武將勳貴集團是擁有著很高的地位的,對於朝政有著極大的發言權,而文官相對而言地位就要低很多。

而後來為了維持統治,明朝開始了重文輕武,甚至比宋朝還要嚴重。畢竟文官要對抗皇帝需要一個集團,而且集團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不管怎麼制約皇帝,也造反不了,但擁有兵權的武將就不同了。

而當土木堡之變,勳貴力量幾乎一空之後,兵權幾乎也落入到了文官手中,這就使得了明朝的皇帝變得相當被動,動用太監和錦衣衛對抗,但這些人不能治國,治國需要太監,錦衣衛來壓制文官集團。


葉飄刀


朱元璋和朱棣是一言九鼎,和他兩位皇帝政治能力有關,朱元璋是明太祖,開國皇帝,政治、軍事能力肯定是出類拔萃的。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顯赫,他在位期間,是明朝國力最強盛,地域最廣大時期。似乎明朝皇帝當中朱元璋和朱棣兩個人最有作為。這兩個皇帝,權利慾很強,把權利牢牢掌控著。兩個人都屬於一步步登上皇帝寶座的,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有了經驗,形成了威信,也得到了大臣們信服,提出的建議也比較合理可行,所以存在不受文官集團制約的現象。

後來明朝皇帝受文官集團一定程度制約,主要是新繼位的皇帝沒有什麼政績可言,從政經驗也沒有,大多數是天生貴種,直接坐到九五之尊。明王朝機構運行機制比較完善,內閣制和各部等有一套職責,明朝皇帝有的建議不合理,受到文官集團制約也是正常現象。

明朝文官集團一定程度掣肘制約了皇權,太監宦官勢力也不可小歔,但是,中國封建社會是家天下,最終還是皇權至上,萬曆帝不顧權臣張居正生前改革的卓越貢獻,死後還進行了清算。崇禎在位殺死多少位將軍、大臣。這個王朝還能運轉,沒有滅亡的跡象,皇權還是金口玉牙,文官集團制約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封建社會國家治理就是皇帝和文武百官及宦官太監控制制約合作。


大白白野


個性和成長經歷使然。

每一次的開國皇帝都是身經百戰,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他能隨便讓人忽悠?

朱元璋受苦多,從小餓肚子,見不得貪官汙吏佔便宜,痛下殺手,毫不留情。

當然,這種做法不能說就是正義的,只是他為了維護一姓之王朝,讓百姓世世代代供養朱家子弟。

朱棣,當然也是狠角色,本來皇位寶座跟他無緣,但他偏要來搶,朱元璋在世時,對他留著心眼,但是為了搶奪皇位,相當於是再打了一次天下。

不過他也留下了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這樣的歷史痕跡。



開放庭院


之所以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不被文官鉗制,主要是因為這兩位都是武將出身,能力實在出眾。


首先是朱元璋,朱元璋就不用說了,文治武功,開創了洪武盛世,洪武盛世是怎麼建立的?先有戰爭以後的勳貴一大堆,紛紛出謀劃策,朱元璋本人又甚是勤政,於是乎,一場盛世就建立起來了,而在這以後,朱元璋又大肆清洗功勳貴族,將貪汙腐敗的苗頭掐斷,在宰相胡惟庸以後廢除了宰相制度,讓皇帝成為了大明王朝實際上的,皇權與相權的結合體。

要知道,整個大明朝,人口數量不過也就幾千萬,而朱元璋僅僅是為了剷除幾位朝廷重臣,牽連害死的人都有了十幾萬,如此數目,如此血腥手段,不可為不殘忍,但效果也很明顯,朱元璋以鐵血手段聞名,也因此再沒有受過文官集團的騷擾。


朱棣與朱元璋也差不多,朱棣也是行伍出身,帶兵打仗習慣了,天生擁有一股逼人的氣勢,與朱元璋類似,也是壓的文官集團抬不起頭來。

明朝能夠帶兵打仗的皇帝基本都排在了前面,後面有本事帶兵打仗的,也只有朱厚照。

明朝後面的幾位皇帝,大多能力不足,特別是明英宗朱祁鎮,能力不足的同時還把大明的精銳賠光了,這樣一位皇帝能夠控制住文官集團就奇怪了。

明朝培植宦官勢力,其實也是迫於無奈,最初教導宦官讀書,其實也是為了鉗制文官集團。文官集團的存在本身就會導致腐朽的日益加劇,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也會水漲船高,像是朱元璋朱棣這種行伍出身的皇帝還不怕,他們有的是手段控制文官集團,但後面的皇帝就不行了,只能夠通過培植宦官勢力抵禦文官集團。

之所以文官集團足夠強大,不只是因為皇帝能力不行,還因為宰相的廢除導致了內閣首輔成為了朝廷實際上的宰相,權力較之宰相,不僅不差,甚至更勝一籌,內閣制度本身就與皇權有矛盾點,內閣率領下的文官集團,正是皇權最大的威脅。

像是崇禎皇帝,看起來是被文官集團針對到死的,但實際上,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對文官集團也進行過多次的清洗,內閣首輔換了一位又一位,內閣大學士更是換了幾十個,兵部尚書也換了十幾個。也就是這樣的崇禎皇帝,終於也是控制不住文官集團,最終被逼到了煤山上吊的地步。

能力不足,文官集團的強大,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悲劇。


魏青衣


不過這兩個是這種情況,歷朝歷代都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只有打才能威懾群臣,被動的守只能捱打。


歷史的天空很蒼茫


秀才遇見兵,有力說不定,朱元璋和朱棣比較強勢,多數文人(不是所有)喜歡動嘴,真動手了,就慫了,所以,你懂的


牧心大大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01 文官體制是朱元璋治國的唯一依仗,作為體制的創建者和開國皇帝,他自然有多種辦法控制文官為己所用,文官勢力對於皇權構不成實質威脅


明朝建立以後,與歷代“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開國君主一樣,朱元璋也定下了“世亂用武,世治宜文”的治國方針,在大力清除威脅皇權的開國勳貴集團的同時,也積極地從帝國行政體制上完善文官制度的建設。


早在元末的群雄爭霸中,朱元璋就認識到了知識分子的重要性,這些知識分子為朱元璋奪得天下也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朱元璋登基以後,為了保障帝國的長治久安,相較於只能衝鋒陷陣的武將,顯然他更加青睞和倚重文官對帝國的行政管理。

(明朝的丞相如同曇花一現)

雖然大力重用文官,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放鬆對文官的戒備心理,同樣採取制約的手段,防止其權力過大來威脅皇權,這從他對丞相的處理態度上可見一斑。


丞相是百官之首,歷朝歷代都有設置,然而到了明朝,實行千年的丞相制度卻被朱元璋取消了,就是因為朱元璋認為丞相位尊權重,威脅到了皇權。洪武朝的幾任丞相如李善長、胡惟庸等,都是被朱元璋找理由幹掉的,最後乾脆不設丞相了,六部尚書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


02 對於日漸膨脹的文官集團,明成祖朱棣在對文官體制進行革新的同時,採取重用宦官的手段以制衡文官集團,防止其權力過大


明成祖是通過發動政變奪得皇位的,本身得國不正,雖然政變時對忠於建文帝的文官集團進行了血腥殺戮,但是以方孝孺等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的反抗,也使明成祖更清楚地明白,朝中大臣的支持對自己皇位鞏固的重要性。取得他們的支持,也是給自己皇位的正當性增加砝碼。


因此,除了以鐵血手段對付那些死硬分子外,更多的還是實行優容降臣的手腕,因為他不可能將天下所有大臣都殺掉,還要讓這些人幫助他治理國家。

(文人內閣)

跟他的老爹一樣,朱棣對文官也非常重視,登基之後,還對文官集團還進行了革新——成立文人內閣。因為丞相被取消了,雖然皇權得到了空前強化,但是皇帝也是人,一個人精力終歸有限,必須有得力的文臣輔助才行。


永樂朝的文人內閣基本上就是朱棣的私人秘書,只能幫著他處理政事,提供參考意見,並沒有實際權力。在文治武功、威名赫赫的朱棣手下工作,這些沒有實權的文官自然也翻不起浪花來。


此外,為了防止內閣的文官權力坐大,朱棣還通過重用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據《明憲宗實錄》記載“太宗文皇帝建立北京,防微杜漸無所不用其極,初令錦衣衛官校暗行緝訪謀逆、妖言、大奸、大惡等事,尤恐外官詢情,隨設東廠,令內臣提督控制之,彼此並行,內外相制。”成立東廠、司禮監,就是朱棣制衡文官,使文官和宦官內外相制的結果。


03 到明朝中葉時,以內閣——司禮監為代表的雙軌中樞體制的建立,使得皇權逐步退居幕後,皇權不僅要面臨文官集團的制約,還要受到宦官集團的制約


到明朝中葉成化一朝時,明代的文官政治已經形成,明朝特有的儒化宦官群體也登上了歷史舞臺,最終形成了以內閣——司禮監為代表的雙軌中樞體制。


票擬是明代內閣最主要的權力。所謂票擬,就是內閣代替皇帝審閱大臣的奏章,草擬對奏章所提事件的處理意見,並將這些意見附於奏章之上,給皇帝審閱。而票擬又受制於司禮監的“批紅”(也就是硃筆寫得批示)。“批紅”就其權力性質而言,屬於最高決策權,是實現皇權的一種方式。

(內閣與司禮監內外相制)

凡遇國家大事,內閣先給出處理意見,然而由司禮監批紅,這就是內閣——司禮監為代表的雙軌中樞體制,有了這個體制,基本上皇帝就是個擺設了。心情好了,就看一下宦官遞上來的奏章,沒有心情了,就讓宦官和內閣看著整了,就這樣,皇權逐步被削弱並退居幕後。


皇權受制於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在這種困境之中,如果碰上一位有為君主,沒準還能適當改善這種局面,但實際情況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都是庸碌之輩,如嘉靖、萬曆、天啟等,不是玩木頭就是當道士。在這種狀況下,想要重新掌控和強化皇權,無異於痴人說夢。


結語:再回到題目上來,為什麼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說了算,而後來的明朝皇帝卻處處受文官集團的制約呢?說到底,就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能力撐不起野心,或者壓根沒有野心。沒有雄才大略,沒有端正的治國態度,即便朱元璋給後人留下再好的文官體制,他的繼承者也接不起來。


本人專注歷史相關問題,解答歷史疑惑,+關注瞭解更多內容。歡迎點贊、留言,記得關注我。

柚子愛歷史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皇帝無能,沒有足夠的權威統御群臣、龍飛九五,就只能用驅虎搏狼之計,讓宦官清流內鬥。

完全拋開小說的寫作,僅就歷史而言,朱棣之後,歷代皇帝逐漸昏庸,而且缺乏足夠的智慧和魄力,最重要的是缺乏朝乾夕惕的心態。以至於誕生了許多奇葩皇帝,其言行幾乎直追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某些帝王。皇權的衰弱就導致皇帝缺乏了管理天下的威望和實力,只能用廷杖懲罰大臣的皇帝實際上就是透露出自己的虛弱和無能。

文官集團在明代是一個非特別的存在,由於皇帝自願(無意識或者不願意管)讓渡出了部分的權利,這就導致文官集團的權力一度非常強大。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國家體系就對於皇帝的要求就變得非常高,只要有昏君出現,國家體系就會面臨非常被動的局面。文官集團已經超越了清官和貪官的界限,有的名義上的賢臣實際上比貪官搜刮的數額還要大。比如扳倒了嚴嵩的徐階,他的家族在當時的江南有二十四萬畝土地以上的田產,是當地最大的地主。這些都是他搜刮而來的,所以面對這些情況,只有把宦官集團賦予權力,讓他們和文官集團對抗。


經典守望者


大家好,我是飛凡看歷史,這個問題很高興我來答:

為何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其他明朝帝王處處受制?這其中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朱元璋與朱棣都是開創基業的君王,二人的廟號都是祖,所謂“祖有功宗有德”,太祖和成祖是親自打拼家業的帝王,二人都是上過戰場真刀真槍廝殺出來的,而且二人殺伐果斷不怒自威,一言九鼎掌握生殺大權,能夠鎮得住手下大臣。

而後世帝王多生於後宮婦人之手,既沒有見識也沒有能力,有的終其一生也沒出過幾次紫禁城,所以往往容易被大臣矇蔽,再加上能夠混到上朝的官員不是人精的極少,所以全天下的聰明人合起夥來騙皇帝,皇帝招架起來也是非常吃力的。

其次,權力平衡被打破,本來朱元璋設計的是文官、武將和勳戚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結果明英宗御駕親征在土木堡被瓦剌被打得全軍覆沒,武將與勳戚死傷慘重,從此文官一家獨大,文官坐大之後皇權處於下風,皇帝不得不倚仗內侍和廠衛來維護皇權。

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官集團完全掌握了社會的上升通道,所有能出人頭地的人才都被文官集團拉攏或摧毀,一個人或許會背叛他的家族,但是背叛不了他的階級,所以這是天然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而地方上的地主官僚基本上都投靠向文官集團,所謂的“耕讀傳家”不外如是,所以朝政沒有文官的配合根本實施不了,到後來皇帝和太監也只能利用文官打壓文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