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是隋朝开国功臣,深得杨坚信任,为何因一女人被罢官?

WdLsp_缈


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高颎功不可没。早在杨坚假黄钺,领丞相职总览大权时,高颎就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能得到此等既有忠心又能力出众的大臣拥戴,是杨坚的幸运,但在这种幸运背后,却有一层阴影,使得他难以投桃报李。

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独孤后构陷高颎的故事,让人觉得高颎的失宠与罢官,与她有着极大的关系。这种看法其实有些失之偏颇,隋文帝作为一代雄主,虽然有惧内的名声,可也绝不会因此而害国事。

高颎之所以被杨坚贬黜,后来又被隋炀帝杀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杨坚父子心中,高颎其人已经成了皇权的潜在威胁。

隋文帝得位不正,最忌讳大臣能力出众功高震主

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一直有得位不正的心病,他毕竟是以外祖父的身份,篡夺了外孙周静帝的皇位。在隋朝之前,这种权臣篡位的王朝,大都没有好下场。如曹魏、司马氏的晋朝,几乎都困于权臣祸害。

所以,杨坚自然对身边的有功大臣十分警惕,甚至于怀有深深的忌惮。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非但没有对曾经拥立他的大臣投桃报李,反而还痛下狠手,先后冤杀了屡立战功的右武侯大将军虞庆则、上柱国大将军王世积,

事实证明,无论虞庆则抑或王世积,都没有谋反的意图,杨坚仅仅凭着某些人的一面之词,就将他们统统杀掉,其出手果决无情,恰恰证明了他对这些人的不信任,至于罪名是什么,罪名的真假,不过是个拿来就用的借口而已。

如此,高颎也难免成为杨坚所忌惮的下一个目标。和虞庆则、王世积一样,高颎同样是有着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开皇九年统帅隋军,攻灭南陈,以灭国之功位极人臣,加封上柱国、晋齐国公。

除此以外,高颎还是一位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隋朝开皇初年,经历多年战乱的北方有大量的逃户、隐户藏匿于民间,为了使这些人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税收,丰盈国库,高颎除了令地方有司清理逃户以外,还制定了输籍轻税之法,用来吸引众多逃户、隐户重归编籍。

到了开皇九年,天下户口已经由四百余万户,陡增至七百余万户,几乎翻了一倍。在短短数年时间里,自然增长的人口肯定不会这么多,主要还是归功于高颎施政得当。

而且,整个开皇年间,数次减免赋役,裁汰兵员,使得府库收入激增,百姓乐业,为开皇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一个拥有灭国战功的治世能臣,又如何能不让心机深沉的杨坚大为忌惮呢?

但他终究没有像处置虞庆则和王世积那么简单粗暴,随便安个罪名处死,仅仅是“坐免,以公就第”。

高炯作为废太子杨勇岳父,必不能为隋文帝所容

政坛险恶,从来都不是善男信女能够生存的地方。高颎能够在尔虞我诈、充满了杀机的朝廷中枢位极人臣,除了拥有过人的能力和心性以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他与杨坚结为姻亲,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杨勇为良娣。

正因为有着这一层关系,才使得他更得杨坚信任和重用。但是,这种关系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与太子进行深入绑定,在得到好处的同时,也可能因此而遭受牵连。

当杨勇日渐失宠之时,高颎的位置就变得十分尴尬,一方面要为了自家利益,出面保住杨勇,另一方面又不能做的过于明显,令杨坚生出反感。

为了保住杨勇,高颎曾数次力劝杨坚,不要废长立幼,虽然借口都是为了国家更好,但作为政坛老手的杨坚又怎能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呢?

当杨坚决意废掉太子时,高颎势必就成了横在他面前的一大障碍,君臣之间的矛盾便很难调和。

开皇十九年,发生了王世积被诬告谋反事件,这本来和高颎牵扯不上关系,但颇为诡异的是,王世积竟攀扯出,曾经在高颎那里听闻过宫中密事。

于是,高颎泄密事件又很快被杨广和他的亲信们拿来大做文章,纷纷上书弹劾高颎。这种事本来可大可小,若在受宠信之时,至多被申斥几句就算作罢,但现在是争夺太子之位的关键时刻,抓住任何机会都足以置对方于死地。

很不幸,高颎难以幸免,在劫难逃了。杨坚顺水推舟,将他罢免,不再重用。

至于杨坚为什么没有马上杀掉高颎,这也绝非出于顾念君臣之情,而是刚刚杀了王世积,如果再杀高颎,势必使得朝廷更加人心不安。

显然,高颎得以幸免于死,只因为现在还没到他赴死的合适时机。

在高颎被罢黜的次年,失去有力保护者的杨勇被废。

高炯改税法,清理隐匿逃民,得罪了权贵门阀

除了于皇权斗争中失利以外,高颎还在改革税法、清理逃民的过程中得罪了大批既得利益者。

而这些既得利益者,大都是门阀世家。众所周知,隋朝建立于门阀政治基础之上,门阀世家也都对朝政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力。当高颎深受皇帝宠信时,门阀们自然拿他没什么办法,可一旦显露出颓势,这些人便会毫不犹豫的痛打落水狗。

门阀攻击高颎,在他正当得宠时就已经频频发生,只不过隋文帝替他挡住了大部分的攻击。

如开皇九年灭陈以后,杨坚曾亲口对高颎说:

“公伐陈后,人言公反,朕已斩之。”

历史记载中只有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今人读来未免脊背生寒。今天皇帝可以为了高颎杀掉那些反对他的人,可惜“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难免哪一日宠信日衰,他就真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我们无从得知高颎当时的心理活动,究竟得意还是忧惧,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事实情况是,随着杨广集团与杨勇集团矛盾日深,门阀世族的站队便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直到高颎率军击败突厥以后,再次有人上书,诬陷高颎谋反。这一次,杨坚没有将其斩之,而是“上未有所答”。

从隋文帝的沉默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他已经对高颎疑虑渐深。而在杨勇和高颎的反对者看来,皇帝的不表态,实际上就已经是表态了。

与杨广母子结怨

高颎的失宠和罢官与杨广有着极大关系,作为太子杨勇的支持者和保护者,他天然就是杨广的政敌,杨广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是高颎的可悲之处,由于姻亲站队的缘故,他连选择退出的权力都没有。杨勇的无能又连累了这位出将入相的不世全才。

高颎与杨广的结怨还要追溯到开皇九年的灭陈之战,两人因张丽华而结下私怨。杨广有意将张丽华纳入帐中,高颎却大义凛然的予以阻止。

“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

于是张丽华被冠以祸国之名被高颎下令斩杀。

杨广也不是后来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不会对那些为了国事顶撞他的人假以辞色,愤怒之下,竟阴阳怪气的说了一番话:

“昔人曰: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

除此以外,高颎还得罪了一个他不该也不能得罪的人。独孤皇后善妒,因为杨坚宠幸尉迟迥的孙女,就妒心大发,杀了这个可怜的女子。

杨坚大怒失态,高颎便从旁劝谏:

“陛下岂能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当独孤皇后听说高颎将自己称为“一妇人”,因此也恨上了他。

在关键时刻,独孤皇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以牙还牙,算是报了高颎将其比作区区“妇人”之仇。

高颎夫人死后,独孤皇后假意劝杨坚为,他续弦,高颎果然流涕谢绝,但偏偏在不久之后,高琼的爱妾怀孕了。

于是独孤皇后便又对杨坚说了一番话:当初陛下打算给高颎续弦,高颎心中顾念爱妾,而当面欺骗陛下,谢绝续弦。而今,高颎小妾怀孕,其诈已现,又怎么能再相信这种人呢?

独孤皇后这番话属于典型的谗言,包藏祸心,令人生寒。如果在高颎尚得宠信之时,杨坚可能只会一笑置之,但此时此刻,无疑在杨坚心中扎了根刺,等着某日一股脑爆发。

当高颎与杨坚因征高句丽而发生争执时,这根刺就隐隐发挥了作用。等到高颎领军无功而返而时,独孤皇后再度于杨坚的耳边吹风:当初高颎不赞同征伐高句丽,陛下强行派遣他去,妾就已经知道他会无功而返。

如果以前的话只算扎了一根刺,这次,已经是诛心之言了。

杨坚何等聪明,焉能听不出独孤皇后的言外之音!

千夫所指,高颎必死

至此,高颎已经树敌无数,从独孤皇后到杨广,再到遍及朝野的门阀世族,无论哪一个都必欲除之而后快。

太子杨勇和高颎本是天然的同盟者,本该互相扶持,共度危机,偏偏他又是个无能懦弱的人,非但不能帮助高颎分担火力,反而屡屡使其受累。情势至此,也真令人叹息。

杨坚到死也没有对高颎痛下杀手,或许还是顾念了他曾经“不辞灭族”的情分,可杨广就不同了,终于在大业三年“有以报高公”,将其诛杀。


五酒煮史


高熲是隋朝开国功臣,深得杨坚信任,为何因为一女人被罢官?

  首先,这个女人的地位很不一般。

  和高熲有关的女人应该很多,但最著名的就两个,一个是倾国倾城的陈朝贵妃张丽华,一个是权倾天下的女权悍将独孤皇后。这两个女人都不得了,平定陈朝时,杨广坚持要留,高熲坚持要杀,最后杨广没得手,杨坚也没怎么样他。独孤皇后呢,是独孤家族的又一位皇后,杨坚的发妻,杨广的生母,题主所说的“一女人”,应该是指独孤皇后了。这个女人没谁惹得起,杨勇不得她喜欢,说废就废了,杨坚碰了后宫中的女人,说砍就砍了,就连杨坚,都无奈地喊出了不得自由的口号。高熲败在她手里,不算亏。

  其次,高熲的功,太招人妒恨了。

  杨坚还是北周臣子时,高熲就上了他的船,他请兵平定尉迟迥叛乱,推荐贺若弼等人作灭陈准备,也曾安抚江汉民众,深得民心,平陈之战,高熲事无巨细,一一决断。在张丽华的事情上,高熲和杨广有了纷争,高熲认为张是祸水,说:“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这样的女人,断断不能留,杨广怒气满满:“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招人恨是很容易的事情啊。

  隋朝的建立,高熲功劳不小,他不但有军功,还主持修订律法,规划大兴城(长安新城),包括行政,官制等各种制度,高熲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可是,对于杨坚来说,高熲的存在,感觉却很微妙,一方面他是老伙计,老亲家,可是另一方面,他也是大威胁。所以,杨坚和高熲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的平衡,但在独孤氏介入后,平衡被打破,高熲就危险了。

  仗着自己和杨坚的关系,忠心的高熲一再和杨坚唱对台戏,不同意攻打高句丽,杨坚派他随同杨谅作战,杨谅诉苦,独孤吹风,高熲又被人计上了一大“功”。

  后来高熲的妻子去世,杨坚和独孤要给他续弦,高熲没答应,不久,高熲的小妾生子,杨坚在独孤后的枕头风一再吹拂下,积了一肚子的气。

  杨坚在独孤氏的影响下,认定杨勇很不合格,所以要撤掉他的守卫,高熲认为不但不能少,还应该多,杨坚怒不可遏,认为高熲已非合格臣子。

  后来,杨勇被废,死保太子杨勇的高熲就碍人眼了,他得罪了杨坚,得罪了独孤,也得罪了杨广,被踢出朝堂也就正常了。

  上柱国王世积犯事的时候,杨坚想趁此机会定下高熲的罪,可是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弼,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等一大帮朝中重臣,都证明高熲无罪——这哪是请求开托啊,分明是把高熲往死里送。被团团围攻的杨坚,一气之下,把所有的为高熲求情的人,全部抓来进行处理,作为“魁首”的高熲自然不可能安然无恙,免官免职,算是轻的了。

开国功臣功劳大得人多了,但能保有荣华富贵的太少,如高熲这般,浩瀚历史里,和他同病相怜的,很多,高熲不孤独。


叶之秋


高颎作为隋朝的开国元勋,身居宰相,文武全才,在外南平陈国,力克外夷,在内稳定朝局,深受文帝赏识和信任。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最后高颎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女人失宠而罢官?


可这个女人偏偏是独孤皇后。如果你知道独孤皇后对文帝的影响有多大,就会明白得罪了她,高颎在文帝心中的信任必然会逐步土崩瓦解。


隋文帝惧内的名声远近驰名

独孤氏是独孤信的最小的女儿,在她十几岁如花似玉的年纪,和杨坚自由恋爱而成婚。男才女貌,天作之合。

独孤氏突破封建婚姻思想的束缚,勇敢自主地信奉真爱的世界必须只有两人相守。便和杨坚约定,此生誓无异生之子

翻译过来就是这辈子只有我才能给你生孩子。


杨坚完全被这种霸道的气质所吸引,深陷爱恋中的他为独孤作出《天高》《地厚》两首曲子,以表达誓死捍卫忠贞的承诺。


要说独孤皇后厉害,能让杨坚一辈子和她举案齐眉,不只是她空有强悍的皮囊,她更有智慧和果决,所谓内外兼修。


当年刘昉、郑译、柳裘等人要求杨坚进宫来主持大局的时,杨坚犹豫不决,不敢前去,此时独孤氏劝说他,大事已然,骑虎之势,必不得下。在她的鼓励下,杨坚进宫并顺利成为了隋文帝。

而且,在隋文帝登基之后,独孤皇后也多次要求随堂听政,而文帝也养成了遇到重大国情决策,与独孤皇后商讨的习惯。


你看,她是普通女人嘛?简直和隋文帝是亦妻亦友亦谋臣啊。


高颎是如何得罪独孤皇后的?


1.不好好说话,含沙射影。

虽说独孤皇后和文帝约法三章,今生只有彼此真爱,不碰其他女人,但是总有意外发生。话说那天夜里,文帝见到一小宫女,肤白貌美,便心生欢喜把她带进了寝殿。谁知等到他第二天上朝时,独孤皇后便提着刀,让此宫女命丧当场,血染龙床。


下朝回来的文帝本是高兴的,听说美人被杀了,而且还是被皇后在光天化日下亲手杀的,便满心的愤怒啊。但是无奈,愤怒归愤怒,也不能拿独孤皇后撒气,那就只能离家出走啊。


后来高颎找到文帝,对他说了一句“陛下奈何为一妇人而轻天下”


这句话乍听起来是,叫皇上不要因为区区一个美人宫女而且天下不顾,而真正背后的潜台词,则是影射独孤皇后,管的太宽,手伸得太长。独孤皇后听说后,自然记恨高颎。

2.得罪晋王杨广且自身身份尴尬。

相传,在平定陈朝时,陈后主有一位妃子张丽华,号称江南第一美女,建康城破后,隋军在井口边发现了她,杨广见到之后脸红心跳,走不动路。身旁的高颎却说“此祸国之红颜也”,让杨广效仿姜子牙剑斩妲己把她杀了,这件事让杨广很不爽。这是其一。


其二,高颎作为太子杨勇的岳父,使得他和杨广之间成为天然的敌人。当杨广征战在外屡获战功时,欲望膨胀的他便有心想要争夺太子储位。每当文帝批评太子杨勇行为失德时,高颎便站出来劝谏皇上教育儿子要有耐心。这让杨广看在眼里自然不会舒服,再加上杨广深受独孤皇后的喜爱,在易储的道路上,高颎必然受到独孤皇后的打压。


这里还要说个小插曲,高颎在征战高句丽时,在行军部署中和汉王杨谅产生诸多矛盾,而这个杨谅也是独孤皇后喜欢的儿子。当爱子和母亲哭诉时,高在她心中的不满又加重了一层。


3.私生活被人抓住把柄

高颎正室夫人去世后,皇帝便要给他指婚,但是高颎却说,夫人去世后,我便想此生孤独终老,无意续弦啊,希望皇上理解老臣的情深义重啊。但是问题来喽,没过多久,高颎的妾室怀有了身孕,给他生了个儿子。


独孤皇后听说后,便和文帝说,高颎在你面前装出一副清高的样子,拒绝再婚,可私底下却也没闲着啊,这不是虚伪嘛,狡诈嘛,这样的人臣如何配站在朝堂之上呢所谓杀人诛心,独孤皇后的话,让文帝对高颎开始心生芥蒂。


4.被人出卖,被文帝怀疑结党营私。

大臣王世积意图谋反,被抓审讯中,透露出曾经在高颎口中听说很多宫廷秘事。文帝听说勃然大怒,在加上独孤皇后在他耳边吹的那些风,便想要狠狠的治高颎的罪。


谁知道高在朝廷中人脉基础坚固,刚正不阿的气节让很多人敬佩,所以很多人便直言上谏,高颎是冤枉的,是无罪的。


文帝看此情形,便觉得高颎有这么好的人缘,是不是在暗中结党啊,这还了得。便一怒之下,免掉了高颎的官职,保留爵位回家养老。

其实,文帝在位上没有杀高,等到杨广继位后,身在家中的高颎,不时发表批评朝廷的言论,最后被杨广找个罪名给杀了。


以上。


轻浪五更风


高熲被罢官的一个可能辅因

为何不说出这个女人叫什么呢?我先来给大家稍微介绍下这位传奇的女子吧,此人名叫独孤伽罗,河南洛阳人,隋文帝杨坚皇后。而且还有“二圣”这样的形容,这样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人物能够用一个小女子来形容吗?她的一举一动都是代表着某种特殊的政治走向,在哪个后宫干政就是大逆不道的年代,圣明如隋文帝杨坚这样的人物也默许这样的存在,即使是简单的她看高熲不顺眼,被罢官的话,也没有谁会去求情的,这是一种可能的因素,不过顶多算是一种辅助因素;

高熲被被罢官的肯定因素

要说高熲的才华真的没得说,而且从隋文帝还是很小官员的时候就跟着他,几十年来大大小小的功劳,尤其是献取的取陈方略,之后杨广完全按照他计划的一步步将南陈灭了,这在今天看来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大家;但是他在关于“继承”这方面的研究属于短板,有时候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个木板多长,咱们的高大人就是这种类型,而且高大人碰到了一个好老板,仅仅用罢官就免除了自己可能被杀的命运,作为几百年后的岳飞就没能逃出命运的“魔爪”,大家都知道杨勇的太子被废了,大家也能想到高大人是支持杨勇的,大家也可以推测到高大人可能因为支持太子杨勇做的某些事情让独孤皇后看不过眼了,而且枕边风的力量也许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了,杨坚也不例外,这股“风”的内容完全可以解读为高大人挑拨自己家庭,高大人可能要把控朝政等等;

高大人的幸运

大家可能不知道高大人是怎么死的,当时年龄多大了?他是在67岁的时候,见到炀帝奢靡,有所议论,被人告发,之后就简简单单的赐死,能够荣享几十年的荣华富贵,发挥着自己识人、提拔后人的优点,从这方面来说高熲是幸运的,在参与夺嫡这方面的争斗,还能全身而退,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对他的一种保护呢?


2020史话史说


高颎,隋相。杨坚担任北周大丞相时,对其加以重用。隋建,助隋文帝灭陈,实现南北一统,又北伐突厥,为隋立下不世功勋。“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高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故当隋文帝欲废太子杨勇而改立次子杨广时,他长跪劝谏:“长幼有序,其可废乎?”此举得罪了独孤皇后,独孤皇后“知颎不可夺,阴欲去之。”

恰在此时,高颎的爱妾产下男婴,独孤皇后趁机翻旧帐说他曾“面欺陛下”不值得信任,隋文帝偏听偏信,开始疏远高颎。

朝议征辽东,高颎力谏阻,反被任命为元帅长史随汉王征辽东,后无功而返。独孤皇后趁机进谗言,汉王也哭诉高颎对他过于严苛,隋文帝听信妻儿谗言,更加恼怒。

其后,王世积因罪被杀前,诬告高颎曾在外传播宫闱之事。隋文帝大怒,想定他的罪。五名大臣力证“颎无罪”,隋文帝更加恼怒,把他们全部交有司处理,“颎竟坐免”。

故,与其说高颖是因得罪皇后而被免官,不如说是因激怒皇帝而遭废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