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永利"、"东津"合为"利津"——利津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

利津地图

【地名由来】

利津地名有两种说法。

其一:利津唐时为渤海县之水利镇,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置县,因境内有"永利"、"东津"两地名,故命名为利津

其二:《读史方舆纪要》载:"海在县东北十里,产盐,居民资其利,案河水于此分为枝津入海,故曰利津"。

个人更认同第一种说法,两地名各取一个字变为一个地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像安徽之于安庆和徽州,江苏之于江宁和苏州,李沧区之于李村和沧口。

齐鲁地名探究——

利津风光

利津县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东依黄河,北濒渤海,版图面积1665.6平方公里,辖4镇2乡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约31万人。


齐鲁地名探究——

利津在山东的位置

利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以"渠展之盐"著称。公元1193年1月(金明昌三年)置县,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利津古城的轮廓像一只凤凰,被称为"凤凰城"。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省全境解放第一县。历史上,黄河先后形成六条入海流路,其中两条从利津入海。

利津特产有利津水煎包、黄河故道鲜鱼汤、盐窝羊汤等。

齐鲁地名探究——

盐窝羊汤

【寻欢文史】

利津飞地——"刁口乡"


齐鲁地名探究——

中国有飞地的县并不多,山东省只有沾化县的海防办事处和利津的刁口乡算是飞地。

刁口乡政府原驻地在刁口海铺,是唯一的渔港和出海口岸。

1964年前,铺址在今址东南6.5公里处,是原。1938年,黄河尾闾在纪家庄子改道,故道河口刚发育三年,河门畅通,河底板结,两岸陡峭,适宜船只拢岸,水深河宽,有大鱼出没。

渔民在此用钩钓作业捕鱼,搭盖窝棚聚居,始称"渔窝棚"。渔贩前来发卖渔货,渐称"钩口鱼坨",属利津县第五区肖庙乡。此后到这里从事生产的鱼船渐多,形成巨大的海铺,称"钓口海铺",后因书写简笔,"钓"字简化为"刁",仍读"钓"音。

1954年成立渔业互助组时,计有垦利、利津、沾化、滨县、无棣和荣城、塘沽、营口的渔船,总计531只,渔民1885人,年产量达2-3万吨。惠民专署对海铺生产极为重视,地委、专署派员会同垦利、利津、沾化等县干部组建"刁口海铺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海铺的渔业生产、销售、供给和各项社会工作。1958年二月建置利津县刁口镇,后称人民公社。1964年1月黄河改道刁口河流路入海后,海岸逐渐向大海延伸。海铺曾迁至二河口。至1974年7月始迁今址。

【历史沿革】

利津县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

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

东汉后黄河在此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域地不断向渤海湾扩延。

隋代建永利镇,属蒲台县。

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

齐鲁地名探究——

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镇为县,因邑有东津码头,故称为"利津",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

齐鲁地名探究——

元明时属山东济南府滨州。

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今惠民县城)。利津因河海而兴,"利津内控黄河,外锁海运要津",逐渐形成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史称"小天津"。清末,组织义和团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后被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

民国时期,先后有"吃大户"、"反验地契"、告贪(县)官斗争和响应"五四"反帝爱国游行示威、宣传演讲、罢课罢市、组织"红枪会"抵抗官匪等。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权,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18日,解放全县。

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

1958年11月,沾化、利津并县称沾化县,属淄博专署。

1961年恢复利津县建制,仍属惠民专署。

1983年10月15日成立东营市划为市辖县,同时原罗家公社的4个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划归新建的河口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