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盈利的3種模式

互聯網醫療盈利的3種模式


一場疫情讓醫療健康行業再次備受關注,經歷了爆發的 2013 年,寒冷的 2017 年,正迎來新一輪的熱潮 ,尤其是互聯網醫療。

互聯網醫療盈利的3種模式


互聯網醫療盈利的3種模式


根據騰訊新聞,2 月 17 日到 2 月 23 日,共發生 44 起投融資事件,其中醫療健康成為最受投資人歡迎的領域。

互聯網醫療盈利的3種模式


而投資機構對互聯網醫療的認可,建立在對未來豐厚回報的預期上。

2017 年 3 月,第一批互聯網牌照被批准,互聯網醫院不在只停留「諮詢」,而能提供實際的「診療」服務.

2018 年 9 月,《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出臺,互聯網醫院又具備了一個重要能力 — 「電子處方」 。

這兩個重要的節點,意味著互聯網醫院正式成為一類新型「醫院」,具備了線下傳統實體醫院的部分通用能力。而互聯網醫療的盈利,多半也是圍繞診療服務+電子處方為基礎,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未來互聯網醫療企業的主要盈利模式有哪幾種呢?

下面分別闡述我個人比較看好的 3 類模式:

特別說明:本文僅討論企業建設的互聯網醫院,不討論傳統實體醫院建設的互聯網醫院,因為傳統醫院主要盈利模式並不是在互聯網醫院部分,線上運營目的和思路也不同,不適合放在一起對比。


1


這是互聯網醫院出現以來最標準最基礎的一種模式,以常見病、慢病複診、焦慮性、泛健康需求為主的平臺型產品,開設多科室,以「付費問診」+「電子處方」+「在線購藥」為主要付費服務。

在線問診隨著這次疫情的集中式教育,後續會有可預期的增長,同樣也會帶來電子處方量的增長。

除此之外,在國家「藥品零加成」、「控制藥佔比」等政策壓力下,線下處方市場必然會擠壓外流,而互聯網醫療是外流的主要承接方之一。

近兩年,很多大醫院都陸續關停了原本為續方而設立的「便民門診」,從醫院角度是為了響應國家分級診療政策、降低院內藥佔比、聚焦資源在重病大病。而對患者而言,這部分續方需求用互聯網醫院是最好的替代方案。

我國醫療產業 8 萬億規模,其中藥品佔約 2 萬億,而其中近 60% ~ 70% 是由醫院終端產生的。假設只有 10% 轉移到線上,就是千億規模的市場。

互聯網醫療盈利的3種模式

上海仁濟醫院在2018年3月取消了以開藥為主的普內科門診


2

模式 2:垂直細分需求市場


醫療與健康沒有明確的區分,但從用戶需求角度,可分為「嚴肅醫療」和「消費醫療」。

嚴肅醫療是明確得了某種疾病,用戶的需求就是「治好病」。解決嚴肅醫療需要醫學檢測、藥物治療、住院手術,用戶只能無條件被動接受。

消費醫療不是非傷即死的疾病問題,用戶的需求不是延長生命,而是想要主動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即「Better Life」需求。最早從嚴肅醫療體系分離出來的消費醫療,如口腔、醫美、體檢。這類服務供給多樣,更市場化。

最近兩年一家美國公司火遍全球 — hims。這家主營解決男性性功能障礙和脫髮問題的醫療服務公司,成立短短兩年時間內,融資 4 輪,最近的 C 輪融資達 1 億美元,成功躋身獨角獸行列,成為投資領域熱議的話題。

互聯網醫療盈利的3種模式


hims利用「在線診療+電子處方」的方式,成立第一年收入規模就達到 7500 萬美元,性功能障礙相關藥品的訂單在十個月內的復購仍然有近 70% 。

投資機構看到是這家公司高速增長的業務曲線和誘人的投資回報率,而我們看到的是用戶 Better Life 需求的即將爆發。

在國內,性功能障礙(如陽痿、早洩)類問題在醫生心裡不被重視,也不是公立醫院的主要收益來源,甚至因相關藥物不進醫保,即便去了醫院也未必有藥。中國人性觀念偏保守,很多人有難言之隱也不願去醫院。但需求存在,一些被長期困擾的用戶想要解決,卻又掉入了莆田系的圈套。

從 hims 的成功,我們幾乎可以預見,未來有更多類似需求會在垂直領域裡開花,如變美、脫髮、睡眠、戒菸、戒酒、減肥。

BTW:這裡提到的 Better Life 需求在醫學上都有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案。


3

模式3:商業保險與互聯網醫療結合


我國是全民醫保制度,基本醫療保險的支出佔到總醫療支出的 55.8% 。

「 4 + 7 集採」、「兩票制」、「零差價」……這些政策其實最終目的是「控費」。

醫保的錢不夠了!

那我們未來醫療支出保障怎麼辦?

答案只有一個:尋找新的支付方 — 「商業保險」

我國商業保險支出佔醫療總支出約 4% ,對比美國,該數值超過 30% 。

我國保險大多是理財型保險,買保險時消費者看中投資收益大於疾病保障,使保險失去了保障的意義。銀保監反覆強調「保險姓保」,也出臺了很多利好促進政策。

近年來,我國健康險持續保持每年 30% 以上的複合增長率。


2019 年 11 月 12 日,銀保監會發布修訂《健康保險管理辦法》第五十七條,健康保險產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其分攤的成本不得超過淨保險費的 20% 。


銀保監會官網


從原來的 12% 提升到 20%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意味著健康險不止銷售產品,還強調結合必要的服務。


而互聯網醫療因其便捷、服務多樣化、數據鏈路全等優勢,必定會成為健康險公司最先擁抱的服務方之一。「保險+服務」結合,提高用戶滿意度,實現雙贏。我想,這也正是有資本看好平安好醫生的原因之一。

當下,商業保險和互聯網醫療的最終結合形態還比較模糊,多數公司都在探索中,很像 2017 年之前的互聯網醫院,不過這是一道一定會有答案的問題。

最後

這不是一個能賺快錢的行業,這是個政策風險很高的行業,但依然有這麼多人在堅持,希望能通過一點點的努力幫助更多的用戶解決醫療需求。

站在今天,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不管是哪種方式,先獲得用戶信任,實現用戶價值,這是互聯網醫療公司盈利的前提。

參考文獻:

[1] 2019 年 11 月 12 日,銀保監會發布《健康保險管理辦法》

互聯網醫療盈利的3種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