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讀懂社交心理學之三——本能,自我肯定與合群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指出:人類有五大類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看上去,這裡似乎沒有交往需要的位置。可仔細想想,哪一種需要離得開人際交往呢?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涉及的物質資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離不開人際關係;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的交往;安全感也離不開他人,恐懼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類群體的傾向;個體的歸屬就是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某種依屬關係,這種關係只能是交往的產物;愛的感情——不論是愛誰或被誰愛——同樣是與人交往的產物;對他人的尊重只能在交往中產生,自尊也不可能在人際交往之外形成;自我實現無非是個人潛能的發揮和事業的成功,而發揮和成功的舞臺是人際交往之社會。

上述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


7天讀懂社交心理學之三——本能,自我肯定與合群


◎本能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交往需要的是在個體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是一種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後代的本能。這恐怕得從人類的祖先古猿說起。他們的個體自我保護能力很低,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中,必須採取集體行動,依靠大家的力量來抵禦外敵的侵害、保持種族的繁衍。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過程,古猿逐漸形成了群居習性,並遺傳給後代。

人類天生就有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的本能需要;只有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繫、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人才會有安全感;人類的這種本能需要影響和制約著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自我肯定需要

隨著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加深,嬰兒逐漸能夠區分開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也就產生了自我意識。但個體對自己真正的瞭解,還必須依賴於與他人的交往。

二十世紀初的社會學家發現,個體的自我認識開始於認識別人的評價。個體可以從別人對待自己的評價、態度、行為方式之中瞭解自己、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被他的父母所鍾愛、被老師所重視、被朋友所喜歡和尊重,那麼他就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某些令人喜愛的品質的人;如果個體從出生起就沒有接觸人類社會、沒有與人正常交往的機會,那麼他的自我概念發展就會受到抑制,儘管其各方面的生理機能可能發展正常。個體的自我概念會引導個體塑造實際的自我。所以,在有效的社會人際交往中瞭解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確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樹立相應可行的奮鬥目標。

一般地,我們不會滿足於只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質或某些特徵。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總喜歡選擇一些心理上願意接受的群體,將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等都與這些群體對照,並接受這些群體對自己的影響。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人際交往。比如,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身高達到170釐米的時候,他一定還會產生同齡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自己在同齡群體中是高還是矮等等問題,而這必須和別人去交流才會獲得答案。我們與他人比較,不僅限於自己生活周圍的同齡人,有時也會與一些理想中的人進行比較,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師、英雄人物、青春偶像等,比較之後往往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與他人比較並不是最理想的瞭解自己的方法,因為別人不一定完全瞭解我們的內心世界,或者心存偏見,其評價也不一定正確、客觀、公平。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會形成不恰當的自我概念和不良的行為方式。正確的做法是,既要與別人相比,以瞭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又要與自己相比,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如此這般,我們才會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7天讀懂社交心理學之三——本能,自我肯定與合群


◎合群需要

個體的合群需要也是產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之一。每一個人都具有合群需要;適當的人際交往是個體滿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將試驗對象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在高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將參加一項電擊實驗,電擊會很痛,但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在低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電擊只是有些輕微的震動,不會有任何傷害性後果。然後,在被試等待接受電擊的時間裡,研究者逐個詢問他們是願意獨自等待還是想與其他人一起等待。結果發現,高恐懼組個體傾向於尋求與他人在一起、傾向於尋求他人伴同;低恐懼組個體的這種傾向沒有那麼強烈。可見,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在漆黑的夜晚,當你一個人走在一條小路上時,你是不是很渴望有人來做伴呢?如果突然聽到人的說話聲,你是不是頓時覺得輕鬆了許多?


7天讀懂社交心理學之三——本能,自我肯定與合群


社交心理學關鍵詞

交往活動伴隨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缺乏或被剝奪了正常的交往活動,個體就會出現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之便導致心身疾病。因此,人際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