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腹胀难忍的老人家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前两天路过门诊,恰巧看到同行的小伙伴气呼呼的在和一位老病号理论。小伙伴看到我进屋,立刻对这位老病号说:“正好徐大夫来了,你问问她,这提高免疫力能喝鸡汤吗?”

乍一听“喝鸡汤提高免疫力”,这事好像没毛病啊,仔细问过情况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这位老病号算是半失能,行走困难,需要坐轮椅。平时活动量就比较少,之前因为腹胀便秘在我门诊调理过好一阵子。最近因为疫情许久未见。这次来就诊又是因为肚子胀的不行。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为啥喝鸡汤?”我问到。

“最近不是疫情闹的挺凶的嘛”老人家的儿子回答到,“我想着老人家身体弱,可以喝点鸡汤补补,就买了几只老北京的油鸡,连喝了几天的鸡汤。这不是也提高免疫力嘛。”

小伙伴忍不住插话到:“你说说,你再说说,还吃啥了?”

老人家的老伴又有点不好意思的回答到:“就是吃了几顿牛肉,然后不是说要补充维生素C嘛,就多吃了点水果。”

得嘞,都凑一起了,肚子不胀才怪。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要说免疫力全是吃出来的,那肯定不靠谱。我们的免疫力与我们的吃喝拉撒睡以及心情好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若说免疫力和吃息息相关,那是一定的。

有句大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钢比铁可金贵多了,是精华之物。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饭”的地位放在很高的位置。为什么呢?

正是因为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中医认为,人有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

所谓先天之本为肾,是指我们秉承自父母的基础体质。

所谓后天之本为脾,是说人在出生以后,所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都来源于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

也就是说,吃的合理,又能消化吸收利用,这就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所以说免疫力是吃多来的,一点都不过分。


吃的合理不容易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吃的合理这件事,其实并不容易。

现代营养学单纯的把人体需要的“物质”罗列出来。告诉大家需要吃含有什么物质的食物。我记得前阵子还看到电视上面科普,人每天要吃够30种食物,才能保证人体营养均衡。

说句大实话,吃饭都会,吃30种食物也不太难,但是每天吃30种食物就能保证健康的,其实不多。为什么呢?

数字摆在那里很容易,但是食物里的道道可是多着呢。尤其在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饮食的中国,对于食物“性质”的研究,要比“数量”的研究更复杂。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为什么油条要配合豆浆吃?因为油条属于油炸,辛热之品,需要性质滋润的豆浆来中和。辛热与滋润平衡了,蛋白质与淀粉也结合了。这样的早餐不容易啊。

为什么螃蟹要配合姜醋汁吃?因为螃蟹性寒,性质发散,姜可以中和其寒性,醋可以收敛其发散的性质。配合在一起不但使得螃蟹对人体的伤害减少,还能增加蟹肉的风味。想到这方法的人真是看成博学多才。


莫把舶来的营养学奉为“食典”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说句让现代很多营养学家愤怒的话:用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来建议中国人的进食习惯,实在是胡闹。

西方人的饮食,从我自己亲身经历和小伙伴们的吐槽来看,肉食、面食居多,煎炸烘烤居多。而蔬菜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饮食中的不平衡。辛热的东西多了,需要多喝滋润的牛奶,多吃滋润的水果来中和。而欧美很多国家的保健品,也是以各种维生素居多。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中国人的饮食呢?其实自古以来一直挺均衡的。老祖宗早就把豆浆配油条、茄子配蒜泥、炖肉放辛香料这样的平衡饮食研究出来了。然后盲目的要求多喝牛奶、多吃水果。于是滋润的东西太多了,阳气不够用了,就造就了众多“痰湿质”的人。

现在每天次门诊都听患者在纠结:“不吃水果,那我的维生素肯定不够啊,我靠什么补啊?”我想说,物质生活丰富如现今,没几个真缺维生素的。很多人都是过量和不均。当然还有一些因为过度节食导致的:想起某次在自助餐厅看到一大美女,优雅的拿了三根彩椒丝,两块苹果和大概不超过五根的苦菊,吃完就走了……真是比不了人家的毅力。


能消化吸收更不容易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其实开篇的那位老人家,您说到底虚不虚?

虚!年过80体自虚,和二三十岁的大小伙子没的比。而这位老人家本就因病不能自如行走,长时间的活动量少更使得他的气力不足。

那需不需要补?提高免疫力确实可以补补,但是补的前提是能消化吸收啊!

这位老人家一下补的太过了,再加上老人本就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差,又过量的吃了一些滋润的水果,脾胃更消化不动了。于是腹胀、便秘袭来。

要保证自身的消化能力,需要我们平时饮食上有节制: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生冷的少吃:生的果、肉、菜,温度凉的食物,性质凉的食物如苦瓜、绿茶、蒲公英、菊花、金银花、柿子、西瓜、葡萄、苏打水、去火药等。若是偶尔吃了,也要赶紧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生姜、胡椒等中和一下,减轻对脾胃的损伤。

辛辣的少吃:长时间食用辛辣的食物会导致胃体受损,直接影响消化功能。比如羊肉、韭菜、辣椒、洋葱、生葱、生蒜等。适当调味可以,长时间反复吃不行。

刺激性食物避免:如浓咖啡、浓茶、酒、烟等,直接损伤胃体,影响消化功能。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消化功能好了,饭才算没白吃。消化功能不好,人家喝一碗参汤全补进去了,您喝一碗参汤可能浪费了八成。


最后吐槽一下辟谷这件事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古代很多书籍都记载了一些仙人,长得貌美不凡,不食五谷,只吸天地精华、喝露水就可以长生不老,还能有无上法力,通天彻地……好吧,委婉一点说,这是神话。只能说是古人对长生与强大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人只要活着,就需要供养,也就是吃饭。吃饭可以带给人们“水谷精微”,也就是人体必需的能源。能源不足时,人体仍然会努力维持生命运作,因此会集中供应“必需”营养的脏腑组织,而其他相对不太必需的,就变成了被消耗品。而事实上,大自然赋予人体的是极为精细神秘的结构与功能,没有哪个部分不必需的,因此消耗其实就是在损伤了。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有人说:我不是不吃饭,只是轻断食,只是少吃,吃指定的食物,适量的喝水。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损伤脾胃了。

脾胃是个大忙人,在给人体供养的同时,还要先养活自己。所以它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是定时、定量的工作,相当于是“熟练工种”,脾胃可以很轻松的胜任工作。相反,今天半饥,明天过饱,脾胃相当于精神时刻紧绷,时刻备战,用不了多久就累坏了。

自古以来医家的共识:“胃气得谷而生,绝谷而亡。”意思就是说,脾胃如果没有营养来源,脾胃自己都养不活了,就更别提其他脏器了。

所以,为了健康,还是不要盲目辟谷比较好。

免疫力是可以吃出来的,但是并非盲目的辟谷,更非胡乱进补。一定是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均衡饮食,适当补益。保证脾胃正常的运作,就是对人体免疫力最好的支持。

趁着一年之首的春季,好好为自己的脾胃打打基础,为自己的免疫力奋斗吧。

免疫力是吃出来的,但请不要吃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