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遼代瓷器

遼代瓷器的發展地益於北宋的工匠。比如北宋重要的北方窯口定窯,曾在宋遼的拉鋸戰中五易其手。特別是在天顯三年(928年),遼兵又ー次攻下了定州,佔領時間長達八個多月,並把定窯瓷器生產工匠悉數帶走。後來出產了一種非常重要的瓷器叫“遼白瓷”,與定窯白瓷非常像。

公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這一年簽訂的澶淵之盟,遼國每年都能得到宋朝的歲貢,這為其瓷器生產奠定了生產基礎。今天能夠發掘出來的遼代的瓷窯大約有七座,包括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皇城之內的林東遼上京窯,主要燒白釉和黑釉器。還有林東南山窯、音戈勒窯,遼陽江官屯窯,北京的龍泉務窯、門頭溝窯,赤峰的缸瓦窯等,由此足可見燒製地點之多。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爐、硯等日用雜器均是按照中原樣式燒造。而契丹式的則常在普通器形的基礎上雕塑出動物、植物,十分生動,如長頸瓶、風首壺、雞冠壺、雞腿瓶等,均具有鮮明的契丹民族特徵,比如瓷皮囊壺的造型,縫織針角都被模仿得很像。這些都與其民族的生活習慣有密切的關係,反映了遼代畜牧業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變化。

遼代瓷器中還出現了方盤,此圓盤的製作更為複雜。遼代之所以能做出方盤,是因為遼在歷史上都是用木頭盤,木頭做成圓的麻煩,做成方的卻簡單。所以當用陶瓷做的時候,還是沿襲舊制,也做成方的了。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遼瓷的彩色瓷主要以黃綠白為主,器形以北方契丹族的遊牧生活用品為主,製品有精粗兩種。遼白瓷中有底款“官”字款的為遼官窯製品,屬於精品,胎質瑩白堅緻,色白微泛青,多數釉面瑩潤,都有開片,色有月白、粉青、紫斑等。胎質粗糙的屬於釣窯系產品,制胎粗糙,常把應用泥條的盤條製陶技術用在制瓷胎上,胎灰黑,用化妝土打底作為表層處理;釉面不到底(稱半截釉),白釉瓷和其他色釉瓷也常有塗釉不均的現象,多數有開片,也有疙瘩釉;開片大,線下有褐色斑。

遼瓷中的綠色釉鮮豔醒目,帶有遊牧民族的特色。釉面帶紅斑、藍斑的也很多,像紅霞和蔚藍的天空,呈現出變幻無窮的色彩美。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遼代瓷器主要有三種裝飾手法:刻劃花、印花、貼花,裝飾紋樣主要有牡丹、芍藥。白釉黑花器是其晚期出現的裝飾方法,但所繪花草常常是一枝、朵、一棵,比較簡單。宋、遼都有三彩,且均受唐三彩影響。而且遼三彩跟宋三彩之間,可能還互有影響。

金代瓷器

金代最早的疆域侷限在東北一帶,當時手工業比較落後,幾乎沒有自己獨創的瓷器。主要窯口有遼寧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江官屯窯,這兩處窯口的瓷器製作方法落後,產品粗糙,胎質粗厚且多雜質,燒結程度低,裝飾紋樣方式較簡單,僅見有白地繪黑花器物。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金滅遼以後,進入廣大的華北地區,才接觸到了較為先進的瓷器生產。金代早期的瓷器生產是以遼代瓷密為基礎的。“靖康”之變以後近三十年之間,金兵每次南侵,都是以人口、財富、土地為戰爭目的。今河南、河北兩省本來是北宋陶瓷的重要生產基地,但由於成為戰爭的爭奪地帶,長期飽受戰亂,窯工南逃,陶瓷生產基本上處在荒廢狀態。

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特別是到金世宗完顏雍“即位五載,南北修好”以後,在他執政的近三十年間,宋金停止了戰爭,社會安定,金朝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陶瓷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北方所有我們已知的窯口,像磁州窯、耀州窯、定窯、鉤窯,都開始恢復生產,繼續燒造。到現在,北方這四個重要窯口都有金代瓷器存世。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金代瓷器的器形制作粗糙,技術落後。瓷器造型多承襲宋式的日用器皿,大多是碗、盤、瓶、壺、罐等,常見兩系、三系、四系瓶、系耳罐等。但是,遼代的很多具有鮮明遊牧特點的器物,金代卻不見了。這是因為雖然女真人也是遊牧民族,但跟契丹人還不大一樣,他們過的是那種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所以搬家的需求沒那麼強,所以像長頸壺、皮囊壺、雞冠壺,到金代就不存在了。金代也有雞腿瓶,瓶身上全是稜,是防滑的。因為金人的雞腿瓶要插在馬身上,馬跑就顛,有稜就不容易滑出。

金代瓷器繼承了北宋的覆燒技術,並有所發展。覆燒是唐代定窯創造的裝燒方法之一,就是把盤碗之類器皿反過來燒,因此稱為覆燒。又因為器物在覆燒時可以多層碼放,一起燒製,以提高產量,因此又被稱為疊燒。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北宋中期,由於市場對產品需求量大增,當時的窯工們為了增加窯的燒成量,並節省燃料,開始使用覆燒方法。覆燒工藝要在器物的內底先颳去一圈釉,使其露出胎骨,才能讓上層碼放的器物置於其上。這樣生產的瓷器雖然粗糙些,但產量可以增加好幾倍,成本也大為降低。

金代瓷器有黑釉、白釉、醬色釉、茶綠色釉等。釉面不均,缺乏潤澤感。日用陶瓷器以素面為最多。紋飾多在盤碗的裡部,佈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瓷器的紋飾日益簡單,紋樣也日益簡化,以花卉,各種折枝纏枝和萓草紋為主。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其次有人物,魚、鴨等動物,水波,嬰戲等。裝飾技法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筆畫、貼塑、加彩等。但是各種技法已明顯比不上北宋的工藝和技巧。

西夏瓷器

瓷器在西夏党項人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這與西夏境內缺乏金屬礦產有著密切關係。由於境內只有少量的鐵礦,無法生產日常所需的一些金屬製品,西夏人不得不用陶瓷來代替。西夏初期,所用瓷器主要從宋進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手工技術的提高,西夏中後期,党項人便開始建立自己的瓷器生產基地。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經過考古發掘,可以確定靈武市磁窯堡瓷窯遺址是位於中國最西北的處古瓷窯遺址,其歷史地位不容小覷。這裡燒製的瓷器分屬西夏、元、清三個朝代,其中西夏時期的數量最大。

靈武在西夏時稱靈州,党項族首領李繼遷攻佔靈州城後,把都城遷來,定名為西平府。後來李繼遷之子李德明又把都城由靈州遷往銀川,定名為興慶府。此後,西平、興慶二府被稱為西夏王國的東西兩京,兩府相距不足50千米。因此,西夏大型瓷窯建在靈州,自在情理之中。磁窯堡地下有豐富的煤資源,為燒製瓷器提供了燃料。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同時,煤礦層中含有充足的石泥岩,是優質的制瓷土。窯址旁邊的河溝常年流水,為窯場提供了豐富的水源。磁窯堡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具備了建立瓷窯的三個基本條件。

西夏瓷器作為西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中原影響,並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習俗,發展出了極具党項民族特色的瓷器。西夏瓷器的生產受宋、金定窯和磁州窯的影響較大。品種主要有白瓷、黑瓷、青瓷、黑釉別花瓷等,以黑褐釉瓷為主。它們的特點是:瓷胎較粗,多數呈淺黃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紋,釉面不甚光潔,胎釉之間常施有化妝土。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西夏瓷器的常見器形有高圈足碗、盤、長頸瓶、高足杯、小杯、三足燈雙系扁壺、折肩瓶、折沿缽等,有些造型與宋、金瓷器相似。也反映了西夏居民的生活習俗。

例如長頸瓶,造型與宋梅瓶相仿,但它的特點是小口、折肩、暗圈足,與梅瓶圓肩的做法顯然不同;再如扁壺,壺身為圓形,上有小口,除底圈足外,正反兩面正中還各有一圈足,壺的兩側有兩耳或四耳供繫繩用。另外,西夏一些盤、碗類器物還有“挖足過肩”,而雞冠壺、穿帶壺都是仿遊牧民族遊牧時放在馬背上用皮子縫製的皮囊壺的造型。

西夏瓷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風格粗獷,紋飾簡單。

粗獷與精美的捏合燒造——“遼、金、西夏”塞外三朝瓷器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