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不止是因为焦虑

作者/罗岳良

本文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中医学的角度阐释笔者对失眠的见解。恐学力未深,如有不当,高明谅之。

失眠是指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影响日间生活及工作。

失眠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其中以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失眠颇为顽固,然这些病名并非病因诊断,仅是对患者痛苦状态的概括而已,究其抑郁焦虑之由,固然有心事不舒的情况。但据笔者临床观察,尤其是老年患者,他们有的家庭幸福、子女孝顺,亦否认有忧心之事,但他们确实反复诉及内心烦躁不安,常年饱受失眠困扰。

笔者认为我们常说的抑郁焦虑患者也有相当部分不是心因性焦虑抑郁,而确实是身体层面有问题才导致心神烦躁难眠。而治疗上一概予以抗抑郁、抗焦虑的方法,是只论病之末,不讲病之始,不求病之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待完善的。

失眠不止是因为焦虑


关于失眠的治疗,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非“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镇静、催眠、抗焦虑药莫属,由于此类药品并非针对病因,故只能取效一时,并且由此类药镇静而得到的睡眠,其深度是不够的。因而睡醒后并没有神清气爽且元气满满的感觉,长期使用可产生耐受性,需增加剂量,久服可产生依赖性,甚至成瘾。停用后会出现反跳现象和戒断症状,表现为愈发失眠、焦虑、兴奋、心动过速、呕吐出汗及震颤,甚至惊厥。因为此类药物治疗失眠并非针对病因,违反了治病求因的基本原则,所以此类药物应一时之急尚可,但把它当作真正治疗失眠的方法则失之远矣。

>>>>>>

对于失眠的认识和治疗,中医学有许多可贵之处。笔者根据平素学习心得及临床所验详述如下:

在了解失眠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是睡眠?

睡眠是一种机体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从中医学的视角看,睡眠是神气潜藏,气血内归下藏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

如果把醒觉状态比喻为人体在上班的话,那么睡眠则是打卡下班的状态。

失眠不止是因为焦虑

为什么会失眠呢?

如上所述,从醒觉到睡眠是神气潜藏,气血内归下藏的过程,那么凡是可以扰乱、阻碍神气潜藏、气血内归下藏的因素都可导致失眠。

据笔者临床体会,具体而言,以下几种情况颇为常见:

1、外邪来犯

我相信举例说明更加形象具体,易于理解。比如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受凉,即中医所说感受了风寒,一般会出现流涕、咳嗽、怕冷、头疼身痛等症状。若感受风寒稍重,往往还会睡不好觉。

其中原因正是外邪来犯,机体处于一种不和谐,且需调度正气于体表以驱散风寒邪气。这种外邪来犯之时,机体不但不能使气血内归下藏,反而需调度更多气血于体表来驱散外犯之邪。

试想一下,哪有大军压城(比喻风寒邪气侵犯体表)之际,城中将士(比喻机体正气、免疫力、抵抗力)又岂能安心“打卡下班”呢?

我们生活的环境远不止有风寒邪气一种,其中风寒暑湿燥火、鸟兽虫鱼、细菌、病毒等等,诸般邪气,皆可犯人。此处举风寒邪气一端是因风寒犯人最为常见,便于理解,易于体会。总之,外邪去,则正气才能休息,心神自会“鸣金收兵”,待至正复神安,自然能睡。

2、忧思过度

中医学中精气神的生理机制是神统领气,气统领精血津液。

如果一个人由于某些人或事过于忧思焦虑,人的心神会变得浮躁不宁,而不能下趋,听命于心神的气与精血津液也就无法内归下藏,因此就达不到神气潜藏、精血津液内归下藏的睡眠状态。

此类失眠应当用疏肝解郁之法调治。将因忧思焦虑而郁滞的肝气舒畅开来,同时将因郁而形成的热、湿、痰、瘀等病理产物消散开去,达到恢复机体气机正常地升降出入。

此外,此类失眠毕竟因心事而起,要想根治还需解开心结,神气安舒方可酣然入梦。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为此已故上海名医裘沛然先生开出养心“一花四叶汤”,即以“豁达、潇洒、宽容、厚道”四叶,养“身体健康长寿”之花,或许可以成为我们身处逆境时的一盏明灯。

失眠不止是因为焦虑


3、胃气不降

中医发现“胃不和则卧不安”,这句至理名言还有一个民间版本,就是很多中老年人挂在嘴边且深有体会的“少吃一口,舒坦一宿”,所谓胃不和主要讲的是胃气不降,此类失眠患者总觉得胃里有东西下不去,究胃气不降的原因有胃气不足的一面,亦有饮食相对过度的一面。

老年人多因胃气不足,当服温胃益气降逆之品,必要时稍佐消食化湿之药。青壮年多因饮食过度,当以调肝和胃,消食行气之品。此处只是略陈大意,具体用药还当临证时,具体分析为是。

4、元气不足

元气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大抵元气不足导致失眠的人,在醒觉状态时,机体元气处于一种“上班”状态,尚能维持机体各种必要的代谢需要,支持着人体必要的升降出入,维持各项重要功能在必要的水准。

一旦机体启动睡眠模式,神气潜藏,气血内归,一部分元气随即“打卡下班”,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元气便不能支持人体必要的代谢所需,维持不了机体必要的升降出入,无法维系各项功能在必要的水准上,故不能眠,实为不敢眠。

此类失眠患者,元气由于长期没有进入休养生息模式,而处于极度疲惫状态。笔者临床观察到此类患者萎靡不振,气短神衰,时多烦躁(此类烦躁并非火旺,实由心肾不交,坎离不济之故),身重懒言,喜静喜卧。此类失眠,治疗上但扶元气,元气来复,待至心肾从容相济之期,自能安然入睡。

以上四类失眠,笔者认为最为常见。

限于篇幅,只能陈列大概,阅者谅之。

2020年1月9日

乙亥年腊月十五

湖南·衡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