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春秋時期末年,天下諸侯紛紛從爭奪霸主轉向圖強求存,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及至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之後瓜分了龐大的晉國,從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三家分晉之後,三晉之中軍事力量最為強勁的當屬趙氏,但很快魏國就在魏文侯的主持下進行了李悝變法和吳起軍改,逐漸成為三晉乃至整個中原地區的霸主。可是到了戰國中後期,趙國再度崛起並一度與強秦匹敵。那麼趙國是如何興起成為強國,其在秦趙爭霸的過程中又是如何衰敗的呢?本文就讓我們詳細闡述戰國時期趙國的興衰脈絡,並從胡服騎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歷史典故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分析視角。

趙國的地緣格局和改革動力

文學典籍中關於趙國的歷史典故有很多,譬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胡服騎射、負荊請罪、觸龍說趙太后等等,然而這些無一例外地發生在趙武靈王即位以後。這是因為趙武靈王即位之前的趙國,土地貧瘠、地形崎嶇,在戰國七雄中不論是疆土、人口還是經濟實力都很羸弱,不在最強大諸侯國序列之內。一直等到胡服騎射改革以後,趙國的綜合國力才追趕上來,甚至成為唯一能與強秦匹敵的國家。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從地緣角度分析,趙國佔據了原先晉國的北部邊疆,與秦、楚、齊三大強國同屬於中原秩序格局中的邊緣勢力。相較於魏、韓、宋、魯等中原腹地諸侯國,邊緣勢力最大的好處就是避免自己成為四戰之地,從而保證國家層面戰略目標的單一。然而不同於齊、楚兩國分別對東夷、百越族群長達數百年的同化融合,趙國面臨的是“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的窘境,可以說是四面環敵、力不從心。為了抵禦這些外敵,趙國在戰國初期不得不依附於以魏國為核心的三晉同盟,勉強防守。然而,實力強大的魏國憑藉魏武卒的強勁風頭幾乎所向披靡,並未將趙、韓這兩個“盟友”當一回事,經常侵略趙國的領土,甚至就連小國中山國也敢在齊國的支持下對趙國屢屢犯境。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以軍事貴族為核心的統治集團,只是這些軍事貴族往往各自為政,難以整合舉國之力,所以改革圖存也就迫在眉睫了。到了趙武靈王時期,不僅魏國經歷了李悝變法、楚國經過了吳起變法,就連長期貧弱的西陲秦國在孝公的支持下也已經穩步推行了商鞅變法的政策,並且逐漸強大起來。秦國的強大對於趙國來說不僅是新的威脅,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為了解“無騎射之備”的問題,趙武靈王上臺後不久,便開始著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了。

胡服騎射的本質和趙武靈王外交線路

作為趙國曆史上名氣最為響亮的君主,趙武靈王的一生堪稱波雲詭譎。在一代雄主趙肅侯去世之際,趙國便遭遇五國會葬之危(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參加會葬),趙雍果斷採取爭鋒相對的舉措,一方面擺開決戰姿態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另一方面又緊密聯絡了韓、宋、越、樓煩等勢力進行反制並最終化解了危機,一時間在諸侯中博得了少年英姿的美譽。自此以後,對軍事力量提升的迫切期盼和對外交線路的重視成為趙武靈王在位期間,趙國朝堂最重要的戰略政策。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前面提及,由於地緣環境等因素,趙國長期面臨秦、魏、齊、中山乃至草原部族的侵襲,並逐漸形成一股以軍事貴族為特色的上層統治集團。所以,為了整合強化趙國的全部力量、提升軍事水平,就必須對作為既得利益者的軍事貴族們動手,並向作戰機動性高、擅長騎射的胡人學習,進行胡服騎射改革。這也是為什麼相較於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趙國的變法改革主要凸顯出的是軍事層面的原因,畢竟軍事改革對於趙國而言幾乎完全等同於對國家舊有權力結構的重塑。

不過在進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前,趙武靈王首先進行的是外交方面的提前佈局。早在即位之初趙國就連番遭遇魏、齊兩國的入侵,為此不得不展開一系列外交努力,通過與韓國的會盟和聯姻構成對秦、魏兩國的牽制。之所以選擇韓國,一方面是因為韓、趙兩國都保守秦、魏的蹂躪,擁有現實的政治需求;另一方面則是源於韓國軍工產業的發達,有助於提升趙國的軍事力量。雖然韓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弱,但正所謂“天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軍工層面的交往有助於後期趙國的軍事改革。除了韓國以外,燕國是另外一個受到趙武靈王重視的國家,保持燕趙同盟有助於避免趙國在抵禦魏國時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更何況雙方擁有齊國這個共同的敵人。公元前318年,燕國因燕王噲禪位於相國子之而引發大亂,齊國隨即趁火打劫,險些滅了燕國。於是趙武靈王出手幫助燕昭王回國登基,雙方因此結成相當牢固的同盟。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不過,就在趙國完成聯合韓燕、牽制魏齊的外交部署的同時,天下格局也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戰國前期天下霸主的魏國,此前在秦國(第五次河西之戰)和齊國(馬陵、桂陵之戰)的連番打擊之下已經有所衰落,到了趙武靈王時期已經完全退出了強國行列,秦、齊、楚三強對峙的局勢逐漸形成。為此,趙國在秦惠文王、秦武王接連逝世,秦國頻出內亂的間隙發動胡服騎射改革。鑑於此時趙武靈王在國內的威望,以及軍事貴族中以趙成為代表的趙國宗室的鼎力支持,改革幾乎一瞬間完成。此後趙國接連對中山國用兵,還向侵擾邊境的草原族群發起出擊,“攘地北至燕、代”,震懾了林胡、樓煩等部落,戰果斐然。

趙惠文王時期兩種外交線路的緣由

趙國從趙武靈王時期開始崛起,軍事力量一躍成為足以和強秦匹敵的存在,然而如此雄主卻在晚年被活活而死。原來,起初趙武靈王的太子是韓國公主的兒子趙章,卻因為圓寵姬吳娃遺願,貿然廢黜太子章並傳位於趙何。可是晚年的趙武靈王心中對趙章總有虧欠,不僅對這個大兒子加官晉爵,甚至冊封領地,這進一步助長了趙章、趙何兩大勢力的摩擦。最終,以趙成、李兌為首的趙國軍事貴族集團唆使趙章起兵,而後以扶持君主的旗號包圍了沙丘宮,並將已經退位為“主父”(類似後世太上皇)的趙雍活活餓死。此後,趙國朝堂權柄先後淪落到趙成、李兌二人手中,直至趙惠文王趙何親政。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雖然趙武靈王改革在其死後面臨一定程度的倒退,尤其是對軍事貴族權力收攏進程的中斷,但此時的趙國相較於趙武靈王初期已經獲得了軍事、領土、人口和經濟的大幅度提升,國力進入最強階段。恰在趙惠文王執政期間,樂毅、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一系列文武人才出現在趙國朝堂之上,實現了趙國在軍事和外交層面人才的完美佈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趙國卻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外交線路之爭。樂毅的先祖曾為魏國名將,後被封在中山靈壽(中山國第一次覆滅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侵佔此地,樂毅也隨之成為了趙國人,並深的趙國器重。然而沙丘宮變、主父趙雍慘死之後,趙國朝堂波雲詭譎,樂毅也因此離趙而仕魏,後輾轉至燕昭王麾下主持五國伐齊事務。後來燕惠王中齊人反間之計,樂毅就回到了趙國。此後,樂毅家族成員便分別在燕趙兩國入仕,成為鞏固燕趙同盟的紐帶。

樂毅的存在使得趙武靈王聯合韓、燕,抵禦魏、齊的外交線路得以大體推行下去(不同之處在於樂毅推動了趙秦中陽會盟)。作為五國伐齊事件中崛起的另外一位名將,廉頗同樣秉承類似的外交線路。齊國後來雖然在田單火牛計策下成功復國,但國勢大不如前,趙國趁機在五年之內六次攻打齊國,其中陽晉之戰恰是廉頗的成名之役,年輕將領廉頗從此“以勇氣聞於諸侯”。當時的秦國已經愈發強大,並通過兼併巴蜀(地緣上佔據楚國上游)、張儀欺楚(孤立楚國而後開戰削弱)將楚國拉下強國序列,五國伐齊之後的秦國已經成為當時唯一的強國。廉頗深知趙國無法跟強國抗衡,所以竭力避免與秦國交戰,希望通過北擴草原(佔據邊緣地域)、東征齊國(佔據商貿財富樞紐)積累實力。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可以說趙武靈王、樂毅和廉頗的外交線路是一脈相承的,其中細微的差別也都是根據當時的天下格局所作出的調整。可是問題在於,秦國商鞅變法不同於其他列國,它從法令和風俗方面入手,深刻改變的秦國舊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耕戰和軍功爵制度的配合促使秦國的綜合實力在“東出”戰略(即通過伐交和戰爭東出函谷關)的指引下不斷變強。正因如此,趙國內部主張“合縱”抗秦的聲音越來越大,其中就包括趙王的親密宦官繆賢(更可能是趙惠文王自己的想法,被繆賢察言觀色到)。就這樣,當秦昭襄王聽到趙王獲得和氏璧的消息,並以15座城池交換作為試探時,繆賢順勢舉薦了自己的門客藺相如。鑑於此前秦國曾有過張儀欺楚(詐稱600裡土地換取齊楚斷交)的惡劣先例,藺相如此舉更多的是為了在顯露趙國的底氣。於是,藺相如不辱使命,趕赴秦廷且指責了秦昭襄王的黑歷史,最終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之時,秦軍正在與魏國開戰,並不願意節外生枝,這或許是秦昭襄王無奈放過藺相如的直接緣由。四年之後,秦昭襄王又邀請趙惠文王到澠池相會,藺相如在會上再度展示強勁風範,面對秦王請趙王奏瑟,強勢要求“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最終,秦王無功而返,趙惠文王也避免了楚懷王武關會盟被囚的命運。不過,“完璧歸趙”引來了秦國兩次入侵,“澠池之會”也是源於廉頗在邊境佈防才未發生大礙,但這顯然不符合廉頗“避秦伐齊”的外交線路,趙惠文王火線提拔藺相如的行為激怒了他,廉頗因此數次藉故羞辱藺相如。只是相較於廉頗,藺相如的大局觀更為宏大,他很清楚自己與廉頗政見不同,但卻處處忍讓,最終在趙國上演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事實上,作為趙國權力的最高掌控者,藺相如的許多舉措顯然同時也是趙惠文王的意思。或許廉頗正是透析了這層關係,才會選擇負荊請罪的。在趙惠文王看來,過度推行聯秦、避秦線路,會導致與山東列國關係的惡化,在秦國日漸強大的大背景下,趙惠文王決定提拔主張抗秦的藺相如制衡廉頗。更為重要的是,趙惠文王后期的天下格局已經逐漸演變為秦趙爭霸,緩解與齊國(糧倉秉實之國)的關係有助於更好地抵禦強秦。後來(前270年)秦國為切斷趙國舊都晉陽與新都邯鄲之間的聯繫,率兵進攻重鎮闕與,趙王為此尋找樂乘(樂毅堂弟)和廉頗商議對策,二人皆言不能救,唯有趙奢願意領兵,並一戰成名。至此,趙國朝堂之上抗秦派和避秦派的文武人才悉數到位。

愛子心切的趙威後與眼高手低的趙孝成王

在後人看來,趙惠文王或許遠不如趙武靈王英勇神武,但卻也絕非昏君。在他的平衡之下,趙國在處於秦趙爭霸下風的情形下依舊保證了國家的穩定發展。正因如此,當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即位之後,秦國立即再度來襲以做軍事試探。彼時國君年幼、趙威後攝政,並選擇向齊國求援。前文提及,趙惠文王后期趙國就已經開始緩和同齊國的矛盾了,不過齊國卻以趙孝成王的弟弟長安君入質作為條件,才肯派兵救援。後來左師觸龍說趙太后,才勸服愛子心切的趙太后同意了齊國入質的要求。不過,齊國救兵並未起到預期的效果,當時秦國並未做好同趙國決戰的準備,僅佔三城之後就退了回去。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此時將趙孝成王時期趙國內外局勢展現的淋漓盡致,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便趙國緩和了與齊國的矛盾,齊國依然保持著對趙國信譽的擔憂,並企圖以公子入質防備燕趙同盟。另外,趙威後入質聯齊的做法在趙國朝堂引發劇烈爭議,相當於徹底廢除了自趙武靈王時期起的聯韓、燕以御齊的國策。不久,趙燕同盟破裂,燕武成王派兵攻打趙國,促使趙威後割地給齊國以求田單為將。此舉進一步加劇了趙國朝堂內部對趙威後的不滿,趙奢直言“國奚無人甚哉!”。彼時,廉頗、藺相如、趙奢、樂乘、李牧等人猶在,而趙威後卻寧願引入一位齊國公族人士(田單是齊國宗親),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她背後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也正因如此,明朝馮夢龍認為趙威後是齊湣王之女(另一說是魏人之女),為使母國擺脫強敵環伺之境才會努力撮合齊趙合流。但從後來長平之戰趙國借糧不得可以看出,趙威後此舉貽害無窮。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如果說趙威後的外交線路是撮合齊趙,那麼趙孝成王壓根就沒有一條清晰的外交方略。當時秦國在范雎的諫言之下推行“遠交近攻”的伐交策略,燕、齊兩國因此成為秦國的重點拉攏對象,以趙國為首的三晉則是秦國首先需要剪除的目標,而趙威後去世之後的趙國朝政主要由平原君趙勝操持(此時藺相如病重),恰在這段時間裡發生了對戰國局勢構成定鼎作用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前後,趙國的外交策略混亂不堪、昏招頻出、孤立無援,直至邯鄲之戰才因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得以倖免。至此,趙國再無當年趙武靈王、趙惠文王時期的雄風偉略了。

長平悲歌后的滅國之殤

邯鄲之戰後十年,趙孝成王去世。當時的太子正在秦國為質,於是朝臣郭開為求從龍之功幫助公子趙偃即位,即趙悼襄王。此舉引發趙國朝堂劇烈震盪,廉頗等人也正是在此時逃亡的。廉頗的出逃標誌著趙惠文王時期雙線外交路線的文武人才體系權限崩塌,僅餘下“良將”李牧一人苦苦支撐。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經過了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兩代君主的混亂操作,趙國實力和外交形勢大不如前,李牧不僅無法如同廉頗那般主動避戰,甚至就連被動防守都很勉強了。即便如此,李牧依然多次打退秦軍,卻還是在趙幽繆王(趙悼襄王之子)時期因讒言被誅。

胡服騎射、澠池之會和長平大戰,從外交線路闡述趙國的興衰歷程


綜上,三家分晉之後的趙國雖然位於中原秩序的邊緣,但卻依然面臨四面環敵的窘境。在此威脅之下,軍事貴族逐漸發展起來併成為桎梏趙國內部力量整合的枷鎖,及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才算開啟了收攏領主權力歸中央和加強軍事體系建設的步伐。沙丘宮變之後,趙國改革雖遭遇挫折,但趙惠文王秉承清晰的雙線外交線路,任用了一大批文武人才,趙國的國勢達到了頂峰。然而自此之後,趙威後、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和趙幽繆王不僅沒有清晰、符合實際的外交方略,反而昏招頻出,致使趙國先後與燕、秦、齊等國交惡,長平之戰慘敗,甚至自毀朝臣誅殺良將。由此可見,變法改革的不徹底、國力增長的後勁乏力是導致趙國在前期未能鞏固成果、後期迴天無力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